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蔣介石)

1927年6月的一天,剛剛從「革命領袖」變身為反共達人的蔣介石收到了一封信,這封信雖然是寫給他的,卻發表在蘇聯的《消息報》上,這是他身在蘇聯的兒子蔣經國給他寫的公開信。信中,蔣經國稱他父親為「介石」,並且聲明斷絕父子關係:

介石,我不認為你會聽到我要說的話,你也可能根本不想讀到它們。但是,不管你讀不讀到,我都要寫出來。今天,我要重複你曾經在信里告訴我的話,謹記住「革命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要務,我願意為革命赴湯蹈火……」現在我要說,革命是我所知道的唯一要務,今後我不再認你為父。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少年蔣經國與意氣風發的父親蔣介石)

這一年蔣經國17歲。很多人懷疑這封信是不是他真心的表示。連他自己後來回到國內時也聲明那是在蘇聯的壓力下裝出來的,但是,17歲的人能有那樣的權謀也太奇怪了。證據是在另外一封致他母親毛福梅的信中,他真情流露,把「家醜」都宣揚了出來,如果不是內心真實的表達,這樣的信是偽造不出來的:

母親!您是否記得是誰打了您,誰抓了您的頭髮,把您從樓上拖到樓下?那不就是蔣介石嗎?您向誰跪下,哀求讓您留在家裡,那不就是蔣介石嗎?誰打了祖母,以至於叫祖母死了的?那不就是蔣介石嗎?這就是他的真面目,是他對待親上的孝悌與禮義。

……你的兒子現在非常了解人的生活,以及解放受榨欺、壓迫人民的方法……他絕不會回國去宣揚那個吹噓大話的父親手中勉強抓住的怯懦的武器。

蔣介石向來以曾國藩為自己精神偶像,「禮義廉恥」掛在嘴邊上,而這些來自他兒子的「猛料」把他的面具撕得一乾二淨。

17歲的蔣經國就算真的是受了蘇聯當局的脅迫,這些對家庭暴力的聲討也未免不是這個脫離父親手掌心的青春期少年順勢發泄。就在蔣經國去蘇聯之前,他還是一個在父親的咆哮面前會發抖很長時間的孩子。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蔣經國從蘇聯回來後與父親蔣介石的合影)

蔣介石如何面對來自兒子的指控?這是一個謎團。他的日記和各種回憶文件里都對這件事不發一言。作為一個專業級記日記愛好者,這些是很反常的。這種反常其實正好說明他內心極其憤怒,被自己的兒子當著全世界的面拔去偽裝,這可不是人類的心理素質所能承受的,何況是性情暴躁的蔣介石呢?

蔣介石有憤怒,更有自責,他不會忘了,正是3年前他自己親手把兒子送到蘇聯去的。結果他給自己培養了一個最能傷害他的反對派。這一切都緣起於1923年的那次蘇聯行。

1923年,革了一輩子命的孫中山萬念俱灰,發現自己以前的辦法全錯了,而他以前並不重視的俄國共產黨卻取得了比他想像中還要好的成功。為了學習經驗,看看人家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決定派自己最核心的人馬去蘇聯。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早年的蔣介石和孫中山)

蔣介石這時正因為「永豐艦事件」成為孫中山眼中的大紅人,他敏銳地看到了孫中山的戰略抉擇的變化,這個去蘇聯的差事他一定要搞到手,這樣就對以後的政策會有優於他人的解釋權了。心情迫切的他趕緊給孫中山寫信:

為今之計,舍允我赴歐外,則弟以為無一事是我中正所能辦者……如不允我赴俄,則弟只有消極獨善,以求自全。

這封信大概是蔣介石寫過的最萌的一封信,為了要到差事,乾脆直接撒嬌,就像一個小兒子威脅父母說「你要不給我我就去墮落!」

人家都撒嬌撒到這個地步了還不答應,孫中山可沒那麼狠心。他同意了,並且讓蔣介石擔任赴蘇考察團的團長。

就這樣,36歲的蔣介石來到了蘇聯。此前他只到日本去過,對共產主義完全沒有概念。這裡的一切都太新鮮了。莫斯科紅場的雄偉,人民的蓬勃生氣,到處都在急速發展的工業讓蔣介石不僅印象深刻,簡直都被震驚得發抖。

據後來解密的資料,蘇聯方面負責陪同的官員在給上級的絕密報告中如此描繪蔣介石參觀紅軍團隊後發表講話的情況:「(他)情緒很高,也很激動,講話時充滿著熱烈而真摯的感情。他在結束講話時幾乎是在吼,雙手在顫抖。」

36歲的蔣介石尚且如此,後來,17歲的蔣經國深深折服於蘇聯和共產主義就不奇怪了。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蔣介石能夠體諒兒子的心境。

代表團此行不是外交訪問,而是要做綜合的社會考察,所以一待就是3個多月。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先後與軍事人民委員托洛茨基、外交人民委員齊采林、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等領導人見了面。

蔣介石以前在國內和日本學的都是軍事,對於真正的治國之道並沒有知識,蘇聯的見聞對他來說是一個遲到的教育。

蔣介石用心記錄了他的學習體會,「俄國革命成功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工人接受革命之煽動;二是農人亦然;三是准各族自治,組成聯邦制」。在國家建設方面,他認為蘇俄「有三點顯著現象:一是兒童教育嚴格;二是工人皆受軍隊教育;三是小工廠租給私人」。

考察團的形成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他們不僅訪問了莫斯科、彼得格勒的一些黨政軍機關,還參觀了一些工廠、農莊、學校、軍隊、博物館。據說蔣介石還登上了拿破崙當年攻打俄國時曾去過的一個山頭。

「拿破崙上這個山頭幹嗎?」蔣介石問。「他想察看地勢,」陪同人員說,「拿破崙的部隊經過艱苦跋涉,已被飢餓、寒冷折磨得士氣低落,終於被俄羅斯人擊敗!」「噢噢,你們的士兵了不起!聽說當時拿破崙是這個樣子站著的,」蔣介石雙手叉腰,挺胸昂首,俯瞰四方,皺著眉頭,「是嗎?」「是的是的。」陪同人員笑著說,「你學得很像!」在場的人大笑。蔣介石也洋洋得意。

這個小故事袒露了蔣介石的政治野心——他無時無刻不在夢想自己也成為那個指點世界山河的拿破崙。在他眼中,蘇聯雖然很好很成功,但畢竟是還是中國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蒙古問題上更是中國的敵人。

蔣介石帶著考察團見到了很多蘇聯高層,但唯獨沒見到他們最想見的那兩個人:列寧和斯大林。列寧當時已經生病,接見外賓有困難,但蔣介石堅持認為這是列寧故意冷落自己,要知道,蔣介石畢竟是代表孫中山來的,列寧冷落自己倒沒什麼,冷落他的偶像孫中山可不行!

蔣介石越想越氣,決定哪裡也不去了,要求蘇聯方面給他找個療養院住院修養。接待人員把情況報告給了高層,但高層還是沒能讓蔣介石實現願望,這讓蔣介石和蘇聯人之間產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心結。

蔣介石的這次蘇聯之行對他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於第二年就把自己兒子送去了蘇聯。蔣經國在蘇聯一待就是十三年,包括宣布和父親決裂的十年。在這裡,蔣經國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年時代,而且鍛造了和父親不一樣的世界觀:後來,他雖然重新加入了父親的陣營,但他治理國家的方式在精神乃至外形上都和社會主義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蔣經國和妻子蔣方良在蘇聯)

蔣介石離開蘇聯沒多久,列寧就去世了。二人再也沒有見面。但蔣介石一直保留著和斯大林見面的願望。弱國無外交,蔣介石這個願望要靠中國自己的國力提升來實現。

蔣介石最有希望見到斯大林的機會是在二戰結束前夕。已經在國際社會擁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的中華民國終於可以和歐美列強平起平坐了。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有蔣介石的四國會晤)

在埃及開羅,蔣介石迎來了他人生最絢爛的時刻:他和羅斯福、丘吉爾在煦暖的陽光下排排坐,夫人宋美齡也在身邊。這本來可以是中、美、英、蘇四國首腦之間的會晤,如果實現,將是蔣介石和斯大林的最佳見面機會,可是,這一次,願望又落空了。

莫斯科郊外的蔣介石

(有斯大林的四國會晤)

原因倒不在中國方面,而是蘇聯仍然沒有對日本宣戰,擔心見面會影響蘇聯自己的利益。於是乎,一次四國會晤裂解成了兩次,一次是有蔣介石的,一次是有斯大林的。

也許這也算是命中注定吧?蔣介石和蘇聯就是這麼大一點緣分,想多也多不了。

本文摘自《黑白民國》 傅林 著,九州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底片 的精彩文章:

葛劍雄: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端午節?
黃仁宇: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被局限在了那?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