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錢包鼓了、觀念變了!居民消費特點悄然在演變

錢包鼓了、觀念變了!居民消費特點悄然在演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消費也「舊貌換新顏」,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觀察與分析,我國居民消費的特點及演變趨勢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普遍實現溫飽,大部分居民陸續步入小康,少數人率先富裕起來,不同的經濟條件讓社會公眾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階層。與此相適應,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出較為清晰的層級特徵。

由於社會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一,再加上個人能力與水平差異,社會公眾可以劃分為各種不同的群體,這些群體因經濟地位的差異便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不同,日常消費狀況也就明顯不一樣。

就當前中國來說,經濟的發展己經讓社會民眾普遍實現了溫飽。尚存的少量貧困現象也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的驅動下逐步消除。居民消費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而全面爆發,價廉物美的低端消費品和低層次的生活服務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廣泛歡迎,相關行業在旺盛的市場需求拉動下得到了飛速發展。

與此同時,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少數人邁入富裕階層。這些先富起來的人在消費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高端產品與高檔服務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標配。

夾在高低收入階層之中的是為數眾多的中間階層。他們生活已步入小康,經濟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日常消費時,己不再滿足於原有的水平,消費升級是其日常生活的現實追求。

由於這幾個不同階層同時存在,所以我國居民消費從高到低呈現出明顯的層級特徵。

消費結構出現多重變化: 一是產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在總消費中的佔比一降一升; 二是住房、教育、醫療成為居民生活消費的「三座大山」,其中住房壓力最為沉重;三是在服務消費中,信息、旅遊、娛樂、健康、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增長最為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長期唱主角的第一、第二產業佔比大幅下降,一直唱配角的第三產業逐漸變成了主角。其背後的一大原因是,居民消費結構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產品消費雖然數量、品種在增加,質量、性能也在提升,但其在總消費中的佔比整體呈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各種服務消費,包括信息、旅遊、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都在大幅增長,在總消費中的佔比持續提高。

如果以居民單項消費金額多少來排序,位列前三位的則無疑是住房、教育和醫療保健。雖然住房具有投資功能,投在這方面的資金並不都屬於消費,但從老百姓的實際生活體驗來看,住房消費佔消費大頭應該是無異議的。這方面,租房者感覺更為明顯。

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人們現在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說已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點。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價格不斷攀升的學位房、越來越龐大的出國留學與遊學隊伍,背後支撐的都是由一個個家庭匯聚而來的巨額資金。這些教育支出成了當前居民消費的重要一極。未來這一極份量還會不斷增加。

吃飽穿暖以後,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也越來越迫切。如何才能保持健康呢?一靠鍛煉,二靠適當的護養與保健,而這些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或用來購買相關器材和產品,或用來接受相關的服務。此外,中國老齡化時代己經到來,老人越來越多。受自然規律影響,整個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必然會大幅增加。這兩方面因素交織在一起,我國居民醫療保健消費就必然會迎來長時間的持續增長。

消費需求國際化傾向初步顯現: 一方面消費產品與服務的進口,數量在持續增長,品種也在不斷豐富; 另一方面出國購物與享受境外服務的人越來越多。

多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一直保持高速度增長。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外國產品進入到國內,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與居民消費相關,大到汽車、飛機,小到肥皂、牙膏,品種非常多。與此同時,服務進口也在明顯增長,不管是金融、教育,還是醫療、保健和文體、娛樂,都有外資機構入駐中國,向中國消費者提供這些方面的服務。

當然,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消費產品與服務的進口,無論總體規模還是品種類別都還非常有限,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擴大開放,大幅增加消費產品與服務的進口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讓我國走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一般來說都是消費能力比較強的,他們出國以後,不僅要享受觀光、食宿、娛樂等方面的服務,還喜歡把旅遊團變成購物團,在境外大量購買各類消費品。這些服務與產品所耗費的資金都屬於消費支出。近年來,這方面的支出一直在持續增長。

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在產品消費方面的分界線逐漸模糊,越來越多的消費品湧向農村,農村居民日常生活日益「都市化」; 與此同時,在服務消費方面,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差異仍然十分顯著。

以前農村與城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相互之間隔著一條深深的鴻溝。如今,這種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農村居民日常生活日益向城市居民看齊,消費品使用的同質化傾向越來越明顯。通暢的信息、發達的交通,再加上無孔不入的便利物流,讓農村居民在消費品的獲取方面已經與城市居民沒有太大的區別。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不一定比背負房貸壓力的城市居民弱。因此,隨著農村居民日常生活「都市化」傾向不斷強化,越來越多的消費品爭相湧進了農村市場。

不過,現階段在服務消費方面,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仍然存在著明顯差異。不管是金融、教育、醫療,還是文化、體育、娛樂,相關機構的設置農村都無法與城市相比。硬體條件不具備,軟體也就無所依附,這就導致農村生活服務供給嚴重短缺。這樣,農村居民的服務需求也就難以得到有效滿足。鑒於此,將更多的與居民生活相關的服務推向農村,應是今後一段時期內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相關企業共同面臨的重要任務。

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階層居民日常消費也在不斷升級。在此過程中,有兩種現象逐漸顯現出來:一種是良性的,如居民消費整體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一種是非良性的,如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生活浪費現象嚴重、消費陷阱與消費欺詐不時出現等。

一個人如何消費與其收入和教育水平密切相關。它們之間呈正向相關關係。近年來,隨著收入和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日常消費向更高層次升級就成了必然趨勢。

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僅體現在質與量上,還體現在消費文化上。客觀地說,中國人整體素質這些年有了明顯提高,社會管理也越來越規範與完善,受此影響,我國居民日常消費時所表現出的文明程度也在顯著提升。這方面在大中城市表現得就更為明顯一些。如人多時自覺排隊、就餐時不大聲喧嘩、盡量不用塑料袋、注意環保、用水用電時厲行節約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趨向,需要繼續大力提倡並儘可能地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加以鼓勵與引導。

收入增長也導致日常消費中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如瘋狂追逐奢侈品、用餐時浪費嚴重、誘導人沉迷於遊戲之中、過度偏好進口消費品和服務等。這些現象很多都與觀念和習慣有關,要想徹底加以改變,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與教育,同時也要通過一些制度與規則來進行限制與約束。

從居民消費與服務的供應來說,目前主要問題是: 有些產品品種不夠多、質量不夠好,有的甚至還有嚴重的安全隱患,如「毒奶粉」等。服務方面則表現在供給有缺口,難以滿足民眾的多樣化需求; 服務質量差,讓民眾不滿意; 此外,服務陷阱多、欺詐行為時有發生,讓民眾防不勝防,憤怒而無奈。這些問題的解決,除了要進一步發展我國的輕工業與第三產業,促使其數量不斷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外,就是要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

目前我國社會已步入新時代,我們相信,我國居民消費仍將會出現一系列新的變化,民眾的滿足感、獲得感與幸福感必將會隨著這些變化而越來越強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網 的精彩文章:

最猛的火力在香港!獨角獸掀赴港上市潮,上半年香港IPO達101宗,數量全球第一
銀河證券首席怎看調整:宏觀視角下,金融市場「否極泰來」

TAG:證券時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