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淺析

《莊子·齊物論》「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淺析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淺析

樂山

我們的公眾號辦起來不久,接到一則消息:「老師們好!身在海外,但是我想好好學習中文。想請問老師一下:『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是什麼意思呢?在網上搜了一下但是眾說紛紜,不知道哪個是對的。謝謝!」

這句話網上解釋的確不少,但語焉不詳,多數是給出個ABCD相對主義的觀點的標準答案。這句話出自《莊子·內篇·齊物論》,原文是:「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個命題乍一看有些荒誕,但如果理解了莊子的思想就毫不奇怪了。這是一個哲學層面的問題,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現代一般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高度雖然有了,但不夠細緻,所以才會造成難以理解的現象。

我們先看古人的解釋,先從字面上弄明白意思,再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就好理解了。王先謙在《莊子集釋》中說道:「秋時,獸生毫毛,其末至微。故謂秋毫之末也。人生在於襁褓而亡,謂之殤子。物之生也,形氣不同,有小有大,有夭有壽。若以性分言之,無不自足。是故以性足為大,天下莫大於豪末;無餘為小,天下莫小於大山。大山為小,則天下無大;豪末為大,則天下無小。小大既爾,夭壽亦然。」王先謙的解釋簡明扼要,有助於我們理解此句的含義。這句話是從物性來說的,越是小的事物物性越充足,大的則相反。一切大小壽夭等等,完全是相對的,物莫不大莫不小,莫不壽莫不夭,看看以什麼為參照物相對比而言之了。

以上只是粗淺的看法,要想更好地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就要對《齊物論》乃至莊子的思想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在莊子《齊物論》的思想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齊彼是。莊子認為,彼出於此,此出於彼,進一步說,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二者各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論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會存在。「彼此彼此」,就是這個道理。

2、齊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二者互相依存,互為前提,互為因果,對立而統一。

3、齊物我。莊子認為天地萬物從「道」的高度來看,都是一樣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只有通達的人才能通曉「道通為一」的道理。

4、齊生死。莊子的生死觀是辯證的生死觀。「方生方死……方不可方可。」死與生都是以對方為依據的,從「道」的角度來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對生、死是一視同仁的。

莊子的思想中有辯證的觀點,在他的論述中常常表現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涉及很多宇宙觀方面和認識論方面的問題,對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莊子的這種見解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學觀點之中,而且往往只是抓住了事物的一個方面加以強調,具有片面性。

附:原文節選與注釋

【原文】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①,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③,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⑤,而大山為小⑥;莫壽於殤子⑦,而彭祖為夭⑧。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⑨,而況其凡乎⑩!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11),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12)。

【注釋】①類:同類、相同。②嘗:試。③俄而:突然。④謂:評說、議論。以下幾句同此解。⑤於:比。豪:通作「毫」,細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細小。⑥大山:一說讀如泰山。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⑧夭:夭折,短命。⑨歷(曆):曆數,計算。⑩凡:平凡,這裡指普通的人。(11)適:往,到。(12)因:順應。已:矣。

【譯文】現在暫且在這裡說一番話,不知道這些話跟其他人的談論是相同的呢,還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論與不相同的言論,既然相互間都是言談議論,從這一意義說,不管其內容如何也就是同類的了。雖然這樣,還是請讓我試著把這一問題說一說。宇宙萬物有它的開始,同樣有它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它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有過這樣那樣的「有」,但也有個「無」,還有個未曾有過的「無」,同樣也有個未曾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無」。突然間生出了「有」和「無」,卻不知道「有」與「無」誰是真正的「有」、誰是真正的「無」。現在我已經說了這些言論和看法,但卻不知道我聽說的言論和看法是我果真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還是果真沒有說過的言論和看法呢?天下沒有什麼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麼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既然已經渾然為一體,還能夠有什麼議論和看法?既然已經稱作一體,又還能夠沒有什麼議論和看法?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個「一」就成了「三」,以此類推,最精明的計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後的數字,何況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從無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況從「有」推演到「有」呢?沒有必要這樣地推演下去,還是順應事物的本然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你因為什麼健身
優生優育的第一步,做好孕前體檢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