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的修行從懺悔開始

真正的修行從懺悔開始

所謂修行,即是修正自己的心行,而使得心念、言語、行為產生根本性的改變,進而遠離顛倒的娑婆人生,邁入清明的智慧人生。

修行的前提,是承認我們當前的狀態是不足的、有缺漏的,因此如果真正想要契入圓滿清凈的狀態是必須要清理或改正我們的問題所在的,這清理的行動可以簡稱持戒,持戒包括兩部分,一是斷惡、二是修善。斷惡的過程即是懺悔,修善的過程即是慚愧,如果修行的過程中,缺少了懺悔和慚愧,是不會產生真正的改變和進步的,尤其是先破惡更加重要,本文嘗試梳理一下懺悔中常見的四種方法,供有緣者共同參詳。

常見的懺悔方法有四種:

佛前懺:於佛像前至誠禮拜懺悔。

對首懺:於師長、受惱害人前懺悔。

眾中懺:於大眾之中發露懺悔。

取相懺:於佛菩薩像前懺悔,直至見到瑞相。

這幾種解釋都是都是重點強調形式,卻沒有解釋幾種懺悔的真正內涵,如果依這些形式懺悔,則如緣木求魚,較難有真正收益。關於懺悔的真正內涵,經典中有一段偈子: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同時,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也有一段精彩的開示:

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結合這兩段話,已經把懺悔的真正內涵和因緣、實行揭示的非常清晰。簡而言之,懺悔的對象是身口意三業,懺悔的宗旨是不離內心,懺悔的結果是斬斷惡習,懺悔的標準是心滅罪亡兩俱空。因此結合這樣的理解,我們再來看一下四種懺悔方法的真正內涵:

1、佛前懺。佛者覺也,佛像只是代表佛、代表覺。佛前懺就是要時刻提起自己的覺性,讓自己一言一行,清清楚楚,如對佛前,我們作為凡夫眾生,雖然本具佛性,但是內心充滿了見思二惑、無明煩惱,難以呈現正覺,那麼就可以四念住、四法印作為衡量標準,來進行揀擇,看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涌動、每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佛說、契合智慧、契合慈悲、契合緣起?對於違背的地方當下止息,發心改正,永不再造。

2、對首懺。三世諸佛以苦為師,師長之所以成為師長,是他們教會我們認識自己的苦惱和不足,進一步超越自己的苦惱和不足。因此對首懺,就是針對特定的因緣人物、事件,來重點觀察自己的苦惱與缺漏所在,觀察自己苦惱的因、緣、果、體、相、用等等,進行全面清晰的認識,然後發心改正,永不再造。

3、眾中懺。眾,狹義指比丘僧團,廣義指一切人類甚至有情生命。諸佛菩薩,皆有大願,無論地藏,普賢觀音等等,皆是不舍眾生的,不是菩薩們來救度眾生,而是菩薩們知道自己的內心要完善和圓滿,需要依靠眾生的滋養和成就,從十信位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再到十地、直到等覺妙覺,菩薩們一直在不斷的完善和圓滿,依靠的就是紮根於眾生,完善自己的道種智、一切種智,因此眾中懺亦是如此,把我們的心皈向社會大眾,看看我們是不是在遠離人群、抱怨社會、妄想去極樂世界享受極樂?是不是自以為是忽視、輕視社會大眾的真正所需和真正價值?是不是在利用和誤導社會大眾來博取個人的名聞利養?是不是在以師自居妄想著強迫社會大眾認可跟隨自己?諸如此類,看看我們對社會大眾能否發起真正的尊重、包容、聆聽、理解、感恩、平等等等契合四法印的發心。通過這樣的觀察反思,能夠發現我們內心的狹隘、偏執等我執的呈現,通過皈依眾、眾中懺,讓我們放舍我執、早契無我。

4、取相懺。這裡的取相即是取勝相,諸佛菩薩皆有其殊勝之相,如文殊菩薩大智、觀音菩薩大悲、普賢菩薩大行、地藏菩薩大願,類似的,其他如大雄大力、大喜大舍、大勇大慈等精神品質亦屬諸佛菩薩所具的智慧德相。取相懺,即是內心取某位佛菩薩的願力行持為參照,在自心上進行增上,任取一相,無論是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智大勇等等皆可對治自心的缺漏與不足。

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的改變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止息顛倒妄想,那麼我們的修行必然還沒有真正起步,不論我們了解多少知識,憧憬幻想多少境界,都處在尚未真正開始,正如本文,文中筆者的觀點和見解都是一些言語,不論你是反對還是同意筆者的觀點,都只在觀點層面,而只有依照這些觀點去認真履行,觀點才具有意義,才促成了真正的改變,如果我們從來不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和行為,去真正的破惡也即懺悔,那麼我們的修行也從未真正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海一漚發 的精彩文章:

TAG:如海一漚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