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古」哲學二三事

「中古」哲學二三事

這是一條有失偏頗的音頻 ↓

中國學術界曾進行一場討論,即 「中國古代有哲學嗎?」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西方那種形而上的思索,對終極意義的追問,而中國自從引進哲學這一辭彙後,便希望整理研究傳統文化以發掘中國的哲學,有人卻對這種哲學構建發出質疑。有些學者堅持認為中國古代只能稱為「道學」或其他什麼,而不是「哲學」;但另外一些學者認為仍然是「哲學」。

不知道大家對中哲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呢?

以下是還原時間 ↓

早期的討論

1922年章太炎先生講《國學概論》,道:「今姑且用『哲學』二字吧。」由「姑且」二字,可看出其無奈。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提及」道術史「的做法,可能也不大想用「哲學」。

金岳霖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道:「如果一種思想的實質與形式都異於普遍哲學,那種思想是否是一種哲學,頗是一個問題……『中國哲學』這名稱,就有這個困難問題。」

1918年,傅斯年致信蔡元培,認為西方哲學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中國哲學以歷史為基礎,有本質區別,「中國哲學根本不算是哲學。」前者更是在之後認為中國只有「方術」,沒有「哲學」。

蔡元培(《簡易哲學綱要》),胡適(《胡適口述自傳》),唐君毅(《略論作中國哲學史應持之態度及其分期》)等等學者,都認為「哲學」之概念不適用於中國。

近年討論

近年的研究者中,如陳啟雲《兩漢思想文化史的宏觀意義》也有指出,馮著《中國哲學史》實際上「只是由一位哲學家本其哲學素養而寫成的思想史」。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也對「中國哲學」之概念持懷疑態度。可見,49年之前的結論如今仍有一席之地。

當然,一味將「哲學」之概念以西方範式去理解,可能有失偏頗。漢學家馬悅然認為,「說中國古代沒有哲學是站在了儒家的框架內達成的結論,但我們研究哲學史,不就是要跳出所有既定框架,以更高的宇宙姿態去俯視歷史的進程嗎?」 換句話說,「哲學」作為語意代言詞,或只是空殼而已,其內涵可以根據文化的契合性而進行演化。

那麼結論到底如何,張汝倫《現代中國哲學之身份認同和自我批判》中,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關鍵看對「哲學」的理解方式。此中有兩種層面上的解讀。第一,若根據哲學活動的外在特徵回答,即「哲學是思辨」等,那麼中國古代顯然是有「哲學」的。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知其內容,即可知哲學為之何物。」便是此種說法的具體體現之一。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哲學內在含義的特殊性回答。若「哲學」是西方所懷有的科學精神,是亞里士多德所言「第一哲學」,是60年代之後興起的「語言理解」等,又若,此種「哲學」為當下之「普遍哲學」,那麼顯然,因為方法論(余秉頤認為,中國古代思想研究的方法論是metaphysical intuition,與西方哲學研究實有相差)與研究對象(熊十力認為,中國古代思想研究的主要對象,為「體「——此處之「體」,並非「本體論」之「體」,具體見《十力語要》等)的截然不同,中國古代是沒有「哲學」的。

最終結論: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今在學界依然沒有確切的定義,所以同學們支持哪一種說法都是可以的。

惠州學院新聞中心

圖:網路

文:王芳一

主播:王芳一

策劃:惠州學院廣播台

編輯:新媒體部 / 歐陽思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辦公室大揭秘!編輯們最愛的拖鞋是什麼?
收房驗房注意事項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