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的品賞知識
弘揚國蘭文化,傳播蘭花知識
蘭花的品賞是個深刻而複雜的問題,所謂「識者是個寶,不識者識棵草」。為什麼呢?蘭花是作為一種有生命的藝術品而顯示其價值的。對於藝術品,包括工藝品(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我們還可以把蘭花之類的園林花卉觀賞品,稱為「農藝品」,以便與工業產品的藝術品「工藝品」對稱)、農藝品的藝術價值的鑒定和評價,要比對普通的實用的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鑒定和評價複雜、困難得多。對一般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鑒定和評價可藉助化學、物理、生物等方法進行檢驗,可有同一的檢驗標準。對藝術品的鑒定和評價則全靠審美能力強的人的藝術感覺、知覺。包括藝術的眼力、聽力(對於音樂來說)、嗅覺、味覺(如對香味的辨識能力,對烹調藝術的鑒定評價等)、觸覺、思維、想像、聯想等種種能力。而人不像化學藥品、物理儀器,人是有個性的,有各自的興趣、愛好、傾向的。
所以對藝術品的評價(更何況是對有生物生命的,活著的藝術品)的確是一件複雜而深刻的事。儘管如此,有藝術審美能力的人畢竟都是人,藝術品畢竟都是藝術品,這裡面還是有些共同的藝術規律可供大家共同掌握的,即在對藝術品的評價問題上除了有個性語言外,還是有共同的共性的語言的。所以說,對於蘭花的品賞問題也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也有其某些共同的標準的。 各種藝術品都是產生於一定歷史時期的一定民族、一定地區的人群中間的,也即產生於一定的文化背景的,所以藝術品往往有它的民族文化傳統的血緣,鑒賞和評價藝術品也受其產生的文化傳統的審美觀念的指導。國蘭產於中國,歷史悠久,有著東方藝術的傳統背景,所以,對於國蘭的鑒賞和評價,也必須以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審美心理作指導。這裡面的道理是與中國古代對詩文、國畫、中國書法、園林建築、花卉盆景、金玉飾品、陶瓷製品等等的審美觀念、審美心理相通的。縱觀中國傳統的藝術美學思想,結合對國蘭的品賞和評價,大抵有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骨格 花葉待骨,形體樹骸。骨格包括整株蘭、整片葉、整箭花、整朵花的質地、布局和長勢。質地是否厚實,是否柔韌。布局是否人局,是否有一定的格局。長勢是否有勢,是否人勢。骨格可分正格、奇格、正奇相生格。 正格又可分剛正之格,即整株蘭剛勁,挺俊,有勢,如企劍自墨素,整株從葉到花莖都顯得順正俊美。春蘭來梅的花瓣梅瓣也以正為美,有一種正氣凜然之勢。端蕙梅也一樣。其次是端正、端麗之格,如仙殿白墨素,柳葉由墨素,春蘭大富貴等。還可有嚴正、嚴謹之格,如某些蕙蘭,葉片對出,排列整齊,總狀花的總狀花序的排列也整齊美觀。某些台蘭的長勢也很嚴整。奇格則以奇制勝,如鷹爪綠墨,其花也有骨格,花瓣剛勁有力,多瓣而不整齊,不對稱,像鷹爪一樣呈勾張之勢而成奇格。奇正相生格如春蘭四喜蝶,瓣比其他花多而奇,但其布局也頗整齊此又為正,自成一格。某些葉藝蘭也有此特點,所謂骨格清奇者此之謂也。 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正」以品格正,清正、高潔、典雅為最高級的「正」所以傳統對蘭花的審美以素心純色為正之高級。香味也以純正清遠為高級。這一審美傳統和中國儒、佛、道的某些觀念相默契,在中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符合東方人較含蓄、修美、謙和的心態,此種審美心理恐怕不容易改變,也沒有必要一定要跟著兩方的審美觀念走。我們可以容許其他的審美觀念存在,只要是群眾喜聞樂見可以接受又於社會無害的,但沒有必要以消滅傳統無害的審美觀念為代價。這是不說自明的道理。
二、風韻 骨格之動感和長態乃為風韻。風韻之至顯至美者乃為風致、韻致。風韻也有各種格調。豐腴碩沃者如春蘭的荷瓣型花鄭同荷、鄭孝荷等。秋蘭之大葉荷花素、大葉鳳尾素,其花型葉型也均給人以壯碩感。高雅秀麗者如青花寒蘭,秋蘭金枝玉葉等。飄逸清放者如柳葉白墨、垂葉寒蘭等。柔媚秀雅者如仁化金邊蘭、魚、仁化白等。風韻主要表現於葉姿、花莖、花姿的體態、形狀,也表現於總狀花序中各朵花的布局。總之,整林蘭花的長勢要給人以節奏感和韻律感,這才有風致和韻致。
三、紋采 主要指其線條美、色彩美和光澤美。中國傳統藝術很講究線條美,漢字的書法藝術和國畫的勾線藝術都有很高的線條美的審美價值。蘭葉的線條或立或半立或垂或中垂或卷,長勢入格者總是能給人以線條美的美感。窄瓣蘭花的瓣型也常能給人以線條美的美感。葉藝、花藝中的線,如金邊、銀邊,「黃道」、「大勛」葉上的線一如鑲上去的,很美。某些墨蘭、秋蘭、春蘭花瓣里的彩色線,也都很有美感。葉藝、花藝中的線以顯以明為貴,線顯則紋出。葉、花的色不管是什麼色,都以沉實、明亮者較有觀賞價值。花的明亮還表現在是否出架(即高出葉面),出架者為佳,平架者次之。如花莖矮於葉面,尚顯且明者也還可取。如花藏葉里不易看到者觀賞價值較差。花雖以純色、素色者為佳,但如雜色花色彩的對比好,色彩明亮者也屬可取。花瓣的色線、斑點如鮮明、色澤好,也均有觀賞價值。舌瓣也一樣,舌斑有特色,有時還成為奇花。如秋蘭全花皆白,舌端朱紅者為眉嬌素,舌心有一鮮紅圓點者為朱纓素,均也為名花。
四、神氣 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很重視藝術品和自然物的內在美,即是否有神氣。神者靈也,即是否有內在的靈性,內在的精神。藝術品和美的自然物之最感人之處並不只在於它的外在的形的美,而更在於它的內在的意蘊,即在於它是否能激動人的心靈,啟迪人的想像、聯想,激發人的情感,使人為之感動。宋朝人包恢說:「凡其華彩光焰漏泄且露,燁然盡發於表,而其里索然絕無餘蘊者,淺也;若其意味風韻含蓄蘊籍,隱然潛寓於里,而其表淡然若無外飾者,深也。」講的就是這種重視內在美。春蘭宋梅、秋蘭魚、簡樸而沉著,極富內在美,所以其名花之譽歷久不衰。王夫之說:「氣者,生氣也,即天之和氣也。」宋軾說:「何謂氣?曰:是不可名者也,若有鬼神焉而陰相之。」氣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是流動於審美對象中的,最能吸引人的東西。葉藝蘭達摩、大勛等既飄逸又剛健厚重,給人之感覺就是氣很足。由於氣足而顯得昂揚張拔,很有精神。傳統對蘭花的審美,很重視其花莖、花朵之是否出架(即高出葉面),這也是重視其神氣的表現。照中國古代植物生長的理論,草木之所以蓬勃向上,是由其本身內在的「氣」引領而上的,氣越足,長勢就越好看。花莖直拍昂揚而上,乃至出架,就是氣足的表現,也是有精神的表現。企葉或軟葉白墨素,常是年關臘月,每盆五七莖,雪白而新鮮而俊偉地筆立而上,而後左右交錯伸柄結蕾乃至開花,神旺氣清,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彬彬君子的風度,是為名花。春蘭翠蓋、珍蝶等雖不出架,花在葉下,但神態別緻,小花數朵,儼若個個小「精靈」,靈氣活現,也為珍品。 上述骨格、風韻、紋采、神氣等四個方面常常不是彼此孤立而存在的,而是互相密切地聯繫著的,如我們也可用「風骨」、「風采」、「風神」、「神韻」「神采」、「氣韻」、「骨氣」等等語言來表達。其中紋采多表現其外在美,風韻、骨格既有外在美,也有內在美,神氣多表現其內在美。幾方面綜合品賞,形神兼顧,即可對蘭花進行欣賞和鑒識。 如上所說,國產蘭花,歷史悠久,特別有中國味,必須用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來品賞和評價。中國這種傳統的審美觀是有其深刻的哲學思想基礎的,其主要的是儒家的哲學思想基礎。孔子的「山水仁智」說就把觀照自然萬物的過程視為是主體道德審美觀念尋求在客體中再現的過程,即把自然山水花卉人格化(注意:這裡並不僅僅是把自然山水花卉作為一種簡單的喻體來比喻,而是人進入自然山水花卉之中,在其中尋求表現自己的道德、情操、美感的東西,然後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這倒是有點象徵的味道),以達到「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我們上述所說的骨格、風韻、紋采、神氣等鑒賞語言,可用於鑒賞花卉,也可用於評價人本身,如說這個人「骨格清奇」或「頗有風韻」等。所以,當我們說到蘭花的骨格、風韻、紋采、神氣之時,並不完全是說蘭花這個客體,其中也注入了賞花人對上述這些的審美追求,也有其主觀的情感和意識,是賞花人在賞花時感受到並說出來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可以說是賞花人「賦予」蘭花以美(其實只不過是蘭花本身有其固有的客觀的能被審美者發現的美的因素,賞花人則有發現這種美的審美能力,賞花人通過審美把蘭花的美揭示出來罷了)。反過來說,也可以說是蘭花使賞花人因受激發而產生美感,是蘭花培養了賞花人的審美能力。 在藝術界有一句名言,說「是優秀的演員培養和提高了觀眾的欣賞能力和水平」,又說「是有素養的觀眾培養和提高了演員的表演能力和水平」。與此道理有些相同,我們似乎也可說,「是名蘭花培養和提高了賞蘭花的人的審美能力和水平」,又可說,「是有審美能力和水平的賞蘭花的人發現了蘭花的美,並通過園藝師的努力,提高了蘭花的審美價值」。這是屬於品賞心理、審美、創造美方面的話了。 關於蘭花的品賞就說這些。
蘭花吧,你養蘭路上的好老師


TAG: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