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荷蘭一個農業小國怎麼做到養活世界的?

荷蘭一個農業小國怎麼做到養活世界的?

全世界的農業,荷蘭顯得獨樹一幟,憑藉那麼點地方,不如中國一個省,是怎麼做到養活世界的?

從面積上看,荷蘭是農業小國,但從影響上看,荷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

荷蘭的農業奇蹟

荷蘭一個名叫Jacob van den Borne的農民有一片馬鈴薯地,他每公頃田地的馬鈴薯產量穩定在20噸以上,而全球馬鈴薯的產量平均下來大概是9噸/公頃。

這只是荷蘭這個國家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一片普普通通的馬鈴薯地。

荷蘭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而對於人們長期認為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必備資源,荷蘭幾乎都不具備。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荷蘭在近20年前喊出了「用一半資源,產翻倍食物」的口號,許下了發展可持續農業的國家承諾。

自2000年至今,荷蘭關鍵作物的用水量減少了90%,並讓溫室作物幾乎完全擺脫了化學殺蟲劑。此外,自2009年起,荷蘭的豬肉與畜牧業生產者使用的抗生素也減少了60%。

以西紅柿的水足跡為例,荷蘭在除主要作物之外的農作物上使用的資源也遠小於全球平均值 數據來源:JASON TREAT, NGM STAFF; KELSEY NOWAKOWSKI. SOURCES: FAOSTAT; ARJEN HOEKSTRA, UNIVERSITY OF TWENTE; STATISTICS NETHERLANDS (CBS),單位有換算

如今,荷蘭每年農產品的出口總值位列全球第二,而排名第一的美國國土面積就有270個荷蘭那麼大。除了成熟的農作物,在全球蔬菜種子貿易中,超過1/3的種子也培育於荷蘭。

從天空俯瞰荷蘭,你會發現奇蹟般的景觀——地面被一塊塊不同的田地拼湊著,由於荷蘭的農業標準,其中大多數的田地都非常小,並且還會被喧鬧的城市與郊區分割開。在荷蘭核心的農業種植地,摩天大樓和製造業工廠的附近,就是馬鈴薯地、蔬菜大棚和豬舍。可以說,荷蘭超過一半的國土都被用於了農業與園藝。

數據來源:JASON TREAT, NGM STAFF; KELSEY NOWAKOWSKI. SOURCES: FAOSTAT; ARJEN HOEKSTRA, UNIVERSITY OF TWENTE; STATISTICS NETHERLANDS (CBS),單位有換算

當然,最顯著的就是蔬菜大棚建築群,有的大棚建築群佔地面積高達175公頃(2625畝)。他們就像巨型鏡子一樣蔓延在荷蘭國土上,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到了夜晚則會從內部發出光芒。

日光下的荷蘭溫室大棚 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夜晚下的荷蘭溫室大棚 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大棚里植株生長的氣候被嚴格控制著。正因如此,這個距北極圈只有一千多公里的國家卻能夠成功種植喜溫性蔬菜西紅柿,並成為一個西紅柿出口大國。值得一提的是,荷蘭馬鈴薯和洋蔥的出口總值高居全球之首,而全部蔬菜的出口總值也位列全球第二。

數據來源:JASON TREAT, NGM STAFF; KELSEY NOWAKOWSKI. SOURCES: FAOSTAT; ARJEN HOEKSTRA, UNIVERSITY OF TWENTE; STATISTICS NETHERLANDS (CBS),單位有換算

締造奇蹟的智囊

荷蘭農業背後的智囊團來自瓦格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WUR)。在國際上,這是公認的農業研究首府,而在荷蘭國內,WUR則鏈接了荷蘭「食谷」(Food Valley)的方方面面。

正如矽谷(Silicon Valley)曾經孕育了一大批偉大的科技公司,「食谷」也充斥著年輕的農業科技公司與實驗農田,而瓦格寧根大學之於「食谷」的意義就如同斯坦福大學之於矽谷。

WUR下屬植物科學課題組(Plant Sciences Group)的主管Ernst van den Ende將其精力一分為二,除了做課題組的科學研究之外,也監督著9家商業公司的研發。學術研究由科學驅動,商業研發由市場驅動,而他認為只有同時落腳在這兩者才能克服未來的挑戰。

他所說的挑戰是——在未來40年時間裡,為了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地球必須生產出「比歷史上所有農民在過去8000年里收穫的更多食物」。

「食谷」里的夢想家們都在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他們或是瓦格寧根大學的學生,或是年輕的農業創業者。去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用視頻記錄下了他們為未來創造的無限種可能。

從左至右的方案目標:管理蔬菜大棚、傳播有機種植、讓吊蘭成為商業作物

從左至右的方案目標:管理森林資源、根治香蕉疾病、用LED燈提高黑莓產量

從左至右的方案目標:提升作物可持續性、通過生物科技改進廢水處理、引入技術與創新

抱著同一個目標,解決彼此的問題

荷蘭的可持續農業理念早已走出大學和公司的實驗室,進入到了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家庭農場里。比如,一個名為Ted Duijvestjns的農民把西紅柿種在了玄武岩和白堊岩高速分離出的纖維上,在保證高產的同時,還打造出了一個人與自然完美共存的永續生態。

「我們自給自足,雨水是我們唯一使用的灌溉資源。」

Ted的想法不是自己閉門造車的產物,荷蘭的農民會定期去瓦格寧根大學和研究者們進行交流。

「這就是我們能夠憑藉創新持續進步的原因」,Ted說,「來自各個地方的農民抱著一樣的目標聚在一起,交流不同的觀點,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自己所有問題的答案。」

荷蘭一家建造在房頂上的農場,裡面有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魚產生的廢物滋養作物,作物的生長則為魚過濾水質。 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用魚廢物滋養的西紅柿植株比在普通溫室大棚里的高,圖為屋頂農場內部及其創始人Paul Jeannet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荷蘭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正如前文Ernst van den Ende所說,在未來40年時間裡,地球必須生產出「比歷史上所有農民在過去8000年里收穫的更多食物」,荷蘭農業發展的目標就是用創新去避免人類很有可能遭遇的溫飽問題。

這樣的理念體現在了太多荷蘭農人的身上,比如Koppert在上世紀因為對生死存亡的思考,決定從化學肥料的研發轉到生物防治,如今,他的成果Koppert Biological Systems已經成為了全球生物防治的標杆。

而在瓦格寧根向南的4000英里外,SoilCares公司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個小型手持設備,通過和手機程序的連接,農民能夠在不到10分鐘內獲知土壤的詳盡信息與施肥、營養建議,這樣的技術服務根據農民所在的區域與生產的作物定價,售價並不昂貴。

Soilcare收集的全球土壤資料庫發展情況

棕色:無數據;黃色:準備銷售;橙色:正在校準;綠色:實行操作

數據來源:soilcares.com

瓦格寧根大學裡的土壤博物館,館內收集了1200多份來自全球各地的土壤 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此外,荷蘭也引領著全球種業。2016年荷蘭出口的種子價值17億美元,但荷蘭的公司並不銷售轉基因產品。其中一家名為Rijk Zwaan的公司為全球超過25家的蔬菜集團提供高產種子,其中很多種子天然能夠抵抗田間主要的害蟲。

Heleen Bos負責Rijk Zwaan公司的有機產品和國際發展計劃,她已經做到讓單個低於0.5美元的溫室西紅柿種子,逆天地產出150磅產量的有機西紅柿(約68公斤)。

在記者採訪她之前,他們都以為她會重點談論這份成就,但她卻說起了千千萬萬還無法吃上足夠食物的人們,其中大多數是婦女與兒童。

瓦格寧根大學的學生來自全世界,他們將帶著荷蘭的創新解決方案,回到他們的祖國 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WUR的動物科學課題組負責人Martin Scholten說,「我們常常會想一個問題,我們的工作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

「這個問題出現在我們每一次的討論中。」

許多人說,荷蘭農業的過人之處在於精準、高效的技術,但其實創新技術僅僅是最終的表現形式,而真正促成這些技術的想法,是源於瓦赫寧根大學裡學術與商業的聯結,源於荷蘭的普通農民與高校科研人員的聯結,源於荷蘭與全人類的聯結。

作者傅馨瑩National Geographic. This tiny country feeds the world.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7/09/holland-agriculture-sustainable-farming/.

「堂主5小時農業演講」,已開啟免費試聽

掃描下圖二維碼進入視頻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農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