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鑒藏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陶瓷
新石器時期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陶器主要分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陶器
1975年和1977年在河北武安縣磁山和河南新鄭裴李崗相繼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了極原始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根據其文化特徵,命名為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7000年(一說是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
磁山文化紅陶盂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早期陶器主要特點:陶泥未經過細緻的陶洗,以手工製造為主,陶片斷面有泥敷的層理結構,胎質厚薄不均勻,燒造溫度在700度到900度之間,陶色多呈紅色和橙紅色,以素麵為主,有少量繩紋、蓖紋、指甲紋和劃紋,型制比較單一,花紋和型制有地區差別 。
裴李崗文化陶器殘片
中、晚期陶器
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的文化遺址稱之為仰韶文化,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在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南部、甘肅東部都有發現。仰韶文化的遺存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
仰韶文化的陶器承襲了各地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的陶器發展而來,但器類數量明顯增多,其特徵是:胎質比較純凈細膩,陶泥經過陶洗,表面光滑,雖然仍以手工製作為主,但已出現了慢輪修整的跡象,火候一般比較高,陶色以紅色居多,並出現了一些棕陶,橙黃陶,灰陶和少量的白陶。
器表以素麵和磨光比較多,並有一些劃紋,弦紋,附加堆紋,拍印的繩紋和籃紋。部分細泥質陶器表面施有陶衣,並有用黑白.紅顏色彩繪花紋的彩陶。
彩繪鸛魚石斧紋陶缸
人面魚紋彩陶盆
仰韶文化彩陶幾何紋盆
馬家窯文化陶器
馬家窯文化陶器因1924年首先發現在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和青海東北部一帶,年代大約是公元前3190年--公元前1715年。
馬家窯文化陶器以砂質和泥質的紅陶為主,胎質細膩,器表磨光,多系手工製作,彩陶發達,彩繪多用黑彩在泥質紅陶或橙黃陶的頸部與上腹部繪製顏色鮮艷的圖案花紋裝飾。在砂質紅陶器上還施用劃紋、三角紋、繩紋和附加堆紋。
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是1959年在山東寧陽大汶口發現而得名,分布範圍主要在山東和江蘇北部一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4040年--公元前2240年。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可分為早晚兩個時期:
早期以砂質和泥質的紅陶為主,晚期灰陶和黑陶在數量上明顯增多,並出現了白陶器,早期的以手工製作為主,晚期在慢輪修整器型的基礎上出現了輪制陶器,胎質一般比較細膩精緻,器表多素麵磨光,並飾以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紋、鏤刻紋等紋飾。
彩陶有圓點紋、條帶紋、圓圈紋、三角紋、水波紋、渦旋紋、花瓣紋、網紋勾連紋、連弧紋、方心八角紋,系用紅、黑、白三色繪製。
大汶口文化 陶器
大汶口文化白陶雙系壺
龍山文化陶器
龍山文化因1928年在山東章丘龍山鎮發現而得名,繼之在河南、陝西、山西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江蘇、甘肅等地也發現了相似的龍山文化遺址,統稱為龍山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年--2000年,各地的龍山文化之間,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又不盡相同。
龍山文化陶器以砂質黑灰陶和泥質黑灰陶居多,泥質黑陶和黑皮陶次之,並有一些紅陶和白陶,彩陶和彩繪陶也有發現,雖然仍是手工製作,但陶輪的使用已經比較普遍.表面裝飾除磨光外,以劃紋,弦紋,籃紋,方格紋和繩紋比較多,並有一些附加堆紋。指甲紋,圓圈紋和鏤孔,器類較前明顯增多,龍山文化的白陶器燒成溫度較高,有些類似於瓷器了。
根據不同地區龍山文化的陶器特徵,又可以分為許多文化類型,主要有以下六種:
(1)河南豫西龍山文化陶器
(2)河南豫東和豫北龍山文化陶器
(3)湖北龍山文化陶器
(4)陝西龍山文化陶器
(5)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陶器
(6)山東龍山文化陶器
齊家文化陶器
齊家文化因1924年在甘肅和政縣齊家坪發現而得名,分布範圍主要在甘肅,青海和寧夏一部分,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
齊家文化陶器多為砂質和泥質的紅陶,並有少量灰陶,以手工製作為主,其中有些陶器的頸,腹部和底部,則多有手工制好以後粘接起來的,砂質陶器表面多是繩紋,泥質陶器則是籃紋,並有一些劃紋、弦紋、蓖紋錐刺紋、小圓圈紋,附加堆紋和鏤刻等。 彩陶很少,多用黑彩繪於罐類器表,紋飾有條帶紋,平行線紋,菱形紋和方格紋。
齊家文化雙耳罐
紅陶首燈形鈴
齊家文化紅陶盉
輕戳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雅珍—古典傢具篆刻文房專場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