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遼寧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
原標題:文物介紹——遼寧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畫,粗絹本,設色。
周昉(公元8世紀-9世紀初),唐代著名畫家,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出身顯貴,先後任越州、宣州長史。能書,擅畫人物、佛像,尤其擅長畫貴族婦女,容貌端莊,體態豐肥,色彩柔麗,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喜愛。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卷、《揮扇仕女圖》卷、《調琴啜茗圖》卷等。
安史之亂以後,當代統治階級為了粉飾太平,提倡所謂「文治」,也正好吻合了當時人民歷經戰亂、渴望安寧社會的生活的心情,宴遊的風氣從此大開,奢侈之風成為天寶以後統治者崇尚的對象,到了貞元年間,這種風氣就更為突出。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正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畫家如實的描繪了在奢靡風氣支配下的唐代宮廷仕女嬉遊生活的典型環境。
畫作不設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左起第一位仕女因為有搖頭擺尾、深通人意的小狗在其右側,作為逗引小狗作戲的她,側身玉立,上身向右傾斜,右手無意識地擺向前側,左手執拂子向前伸向小狗,接養右側的是一位婷婷玉立披白色紗衣的仕女,她漫不經心地舉養右手,用纖細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貼在脖子上的紗衫領子,似有不勝悶熱氣候的沉重之感。她左手從紗衫的側而伸出,似乎在向背著她作戲的小狗打著招呼。接著就是右後方側立著執長柄團扇的侍女,她閑靜自然。侍女的右前方也相當於她的左側之處,是一位持花的仕女,她右手略向上舉,反掌拈紅花一枝,左手從髮髻上取下金釵朝右邊移去,似乎要把它插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從遠處姍姍而來的是一位身材小巧的仕女,她雙手緊操著薄紗,掩著帔子,緊束著寬大的衣服,作向前邁步的姿勢。最後一位仕女右手舉著一隻蝴蝶,左手提著帔子,要迎接從後而向她跑過來的小狗,她上身往前微傾,頭往右微側,在丰韻之中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態。
畫家在全幅構圖中以相等的間隔安排了幾位貴族婦女,一段一段地看去,彷彿每個婦女形象從眼前一幕一幕地移動,這種構圖的規律,看完了整個場景,彷彿同畫面人物一起游完了庭園。人物之間似有聯繫,又似獨自悠閑。所以《簪花仕女圖》的畫而完整性並不是依靠空間、時間上的一致性訴諸觀者的,它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呼應和所營造的整個閑適和諧的氣氛,這樣一個獨特的形式傳達給觀者的。
《簪花仕女圖》在人物比例的處理上也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觀者可以發現畫面左起第二個婦女的比例是按照近大遠小的原則安排的。從她的服飾和儀態來看,她是畫家為了擴展觀者的視野、開拓空間,而刻意安排在較遠的地方,並不是因為身份的關係「近大遠小」與按身份安排人物比例兩種構圖方法同時出現在一張畫面上的。
在賦彩的技巧上,恰當地運用了複雜的色調,重複中不覺得單調。紫色紗衫的一再出現,即是一個突出的例子。紫色與花青一併塗施,歷有「青間紫,不如死」之說,而此圖作者對其運用,似乎不受限制和約束。在紫色樁上有兩處用花青勾畫紋樣,反而覺得十分典雅,正是作者在克服色彩運用矛盾的獨到之處。
《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這種仕女畫風格在當時畫壇上頗為流行,極大地影響了唐末乃至以後各朝代的仕女畫壇和佛教藝術。此卷曾經南宋內府收藏,南宋末歸賈似道所有,元、明間流傳無考,清初為梁清標、安岐收藏,後入清內府。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出宮,但在此前,他用了一年時間整理了1000餘件舉世罕見的書畫作品。在溥儀遜位前,溥儀便以「恩賜」名義,將內府所藏珍貴字畫賞賜給其弟溥傑、溥佳,讓他們利用每日下學出宮機會,用黃綾包袱將書畫帶出,《簪花仕女圖》就在其中。盜運出宮的書畫起初存放在醇王府內。1925年,在日本人協助下,這批書畫被運抵天津,隨溥儀先後在日租界內的張園、靜園收藏。1934年,溥儀到長春做了偽滿洲國皇帝,這批書畫被運至當時的長春偽皇宮小白樓內。「小白樓」是一幢二層日式鋼筋水泥樓,是日本人為溥儀修的保存善本圖書及古玩字畫的庫房,內存藏品總數約1300件,對外名曰「圖書館」。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戰敗投降前,日本關東軍準備將偽滿洲國遷到通化。8月17日,溥儀乘飛機企圖逃往日本時,被蘇聯紅軍俘獲,其攜帶的一部分書畫和珠寶由蘇聯紅軍查扣,並轉交東北民主聯軍,幾經輾轉後,《簪花仕女圖》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1984年3月,中國郵電部特別發行《簪花仕女圖》特種郵票和小型張。


※文物介紹——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實物的北燕馬鐙
※歷史故事——殺死自己親爹的匈奴王冒頓單于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