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用鏡頭記錄瞬間,一起來欣賞「良渚之變」!| 真美良渚38期

?用鏡頭記錄瞬間,一起來欣賞「良渚之變」!| 真美良渚38期

原標題:?用鏡頭記錄瞬間,一起來欣賞「良渚之變」!| 真美良渚38期


攝影,似乎把時光封存了起來


成為時間的琥珀


循著影像的軌跡被召喚回來的記憶


今天,小余兒為大家帶來

四位攝影師拍攝良渚的故事


他們用鏡頭見證了良渚時光的變遷





十年前的大關山果園 王洪坤 攝


一張張翻著,是一部家鄉變遷史,也是一部良渚遺址保護史。十多年前,良渚古城北城牆這塊還是大觀山果園,桃花朵朵,油菜遍野,以前怎能想到,這片土地的下面是一座王國?




良渚博物院 王洪坤 攝

來到良渚,許多人的第一站就是去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是一座良渚文化專題類的考古學文化博物院,依託「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



外國專家與本地村民 王洪坤 攝



「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依託孤丘,壘石積土,營而成壇,觀天象,望氛祥,絕地天通,壟斷神權,成就王業,在下山營城定都之前,呼風喚雨,太湖之濱,已無人可敵……」故壇之上,那特意構築的壇面、圍溝、土色、石磡,無不物證著5000面前的輝煌,誠如《國家寶藏》中周冬雨飾演的女祭司演繹的那一幕……5000年後某一天,阮錫芬站在祭台邊,蹲下來,想像著古人一塊塊地壘砌的畫面,「天上雲風變幻,地上石頭卻真真切切,非常震撼。」



祭台 阮錫芬 攝


如今,祭台進行回填保護,只裸露一點不起眼的卵石。良渚管委會工作人員說,土遺址保護歷來是世界性難題,遺址封在土堆下面,一旦進行展示,很容易遭受自然侵蝕。祭台1987年回填過一次,1997年回填過一次,2017年又回填了,因為分別作了考古發掘。


去年年底,一群世界級考古專家們來良渚考察,就是在相關資料上看到阮錫芬拍攝的這張作品後提議去看祭台的。


關於用何種方式推廣良渚文明,攝影師鮑奇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思考和行動。



外國專家參觀良渚 鮑奇 攝


第一次,鮑奇用明信片的形式。「上世紀90年代,我和郵政合出過一套明信片,一共10張照片,有黑陶罐、有遺址現場、有玉琮、有良渚博物院……明信片帶郵資,市民可直接購買郵寄到世界各地。」



外國專家參觀良渚 鮑奇 攝


但鮑奇想讓世界專家來傳播東方文明。「後來,我就將鏡頭鎖定國際知名考古專家們,用他們的眼睛來說話。



羅森夫人 鮑奇 攝


「我來過良渚四次,每次都有不同驚喜,我和許多人都講過,有時間應該去中國、去良渚看看。」說這番話的,是久負盛名的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傑西卡·羅森夫人。

去年年底她再次來到良渚古城,同行的還有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墨西哥、貝里斯、澳大利亞、以色列、奈及利亞等20多位國際考古界權威學者。


羅森夫人認為,複雜的水利系統需要設計、規劃和勞動管理,當時的良渚古城裡很可能有類似國王的管理者……羅森夫人將鏡頭對準了良渚文明,而鮑奇將鏡頭對準了她。



「80年代就聽過良渚故事,2000年後去參觀良渚博物院有了實質性了解。」儘管工作繁忙,潘勁草仍然堅持查閱大量資料,「拍照時候總得搞清楚是什麼。」接著他用行動說話,「良渚,作為一個王的國度,我喜歡用大場景去表現它。」





良渚古城遺址 潘勁草 攝


2017年11月29日5點,潘勁草驅車前往瓶窯,「走到苕溪大壩這塊,農田,民舍,大壩……感覺一下子被這種古代元素和現代元素交匯的美吸引住了,就按下快門。」


良渚古城遺址 潘勁草 攝


拍攝良渚快10年了,意義在哪裡?樸實的潘勁草想了一會,淡淡地說:「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



良渚曙光 潘勁草 攝


每次良渚主題的攝影大賽,潘勁草都認真挑選照片,「不僅僅是為了得獎,也希望自己拍攝的良渚美景以及良渚文化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也為良渚文化的保護傳承出一份力。」


6月25日,良渚博物院在等待了315天之後,終於重新開館,華麗亮相。









圖 / 浙江24小時


良渚遺址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實證


它屬於歷史、屬於現在、更屬於未來


經過保護與傳承


希望良渚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新名片


再活5000年!


內容支持/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編輯/荊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餘杭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餘杭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