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拍不出好照片而發愁嗎?
打開手機相冊,裡面存滿了平時隨手拍的照片,但怎麼也挑不出一張合心的去發朋友圈;眼饞的總是別人家的作品,有時候甚至懷疑自己懷疑人生。小編曾經也很焦慮:到底什麼樣的才是好照片?又怎麼才能拍出來呢?
大多數的答案都是:
構圖是否合理;曝光是否準確;畫面是否清晰;色彩是否動人;內容是否深刻。
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拍照的時候首先要想好構圖,調整曝光,對好焦,還要考慮拍攝內容,畫面色彩等一系列讓人頭大的東西。
其實不然,隨著手機攝影的普及,大眾化的好照片標準已經越來越模糊了。因為:攝影開始變得越來越個性化。
照片的好壞,不再只用參數來限定,更多是變成了喜歡和不喜歡,而喜歡這種感覺是很難量化的。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商業攝影師的攝影作品由客戶評價;婚禮攝影師的攝影作品由新郎新娘評價;兒童攝影師的攝影作品由父母評價;男朋友的攝影作品由女朋友評價,他們對好照片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看到很多攝影類的書籍都會標註樣片拍攝時使用的器材、ISO、光圈、快門等參數,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標這些參數?我們普通讀者能夠從這些參數裡面獲得什麼?記住這些參數就能提高攝影水平嗎?
也不完全是,如果不是同一器材同一光照環境同一參數,你無法拍出與別人作品一樣的照片,這裡面涉及的變數太多,不是單純這幾個參數可以框定的。退一步來講,即便你能夠拍出相似的照片,那又能代表什麼呢?
咱們換個角度再來想想,別人在拍攝這個畫面的時候,想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去拍攝,而想要表達的又是什麼東西。當你學會這樣思考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對鏡頭前的東西有了自己的觀察體系,你的照片也就有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里關於好照片的描述我覺得非常好: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你要拍的是什麼。
一幅好照片必須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我如何拍攝才能讓看到這幅照片的人的目光被我主體吸引。
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於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無關的元素盡量不要入鏡。
我相信每個人看完這段,對於好照片的描述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我想到的是:
照片是記錄眼中看到的畫面,好的照片是能夠讓自己以及別人看到這個畫面的同時心中有所觸動。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你得有一部好手機。
比如小編:手持 S9+ 和 P20 Pro~(做傲視群雄狀)


※學會這 3 招,讓你的 iPhone 一機「裝」N 卡
※Intel 推出 28核5GHz 處理器,紀念款 i7-8086K 同步發行
TAG:ZEAL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