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對鄭德榮的 三個追問

對鄭德榮的 三個追問

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5月,鄭德榮逝世。當我接到採訪他先進事迹的通知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就是曾經寫毛澤東思想概論教材的那位大師嗎?」

採訪中,鄭德榮的學生和家人告訴我,他去世的前幾天,在病床上還惦記著要參加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我就在想,是什麼讓他在學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是什麼讓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牽掛著還未召開的學術會議?是什麼讓他擁有如此淡泊的財富觀、超脫的生死觀和高尚的價值觀?

隨著採訪深入,我心中逐漸有了答案。

鄭德榮身上那種特有的紅色氣質與新華社譜寫的一系列典型人物焦裕祿、孟二冬、黃大年一脈相承。

是什麼讓他這樣忠誠於黨的事業?品讀鄭德榮過去說過的話語,我找到了答案。「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麼愛什麼,幹什麼學什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正是這樣堅定執著的信念,支撐著他矢志不渝地研究黨史,讓他的學術研究始終與黨的建設密切相關,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緊密相連,與宣傳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一致。

鄭德榮一直很忙,忙得連自己喜歡的下棋都覺得是浪費時間,他平時的愛好就是看書做學問。他常說:「我受黨的教育多年,畢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學為黨、為國家多作貢獻。」正是出於這種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鄭德榮在高齡時,依舊堅持到各地進行宣講活動。每次有紀念活動時,很多基層單位邀請他作講座,他能多去一個地方,絕不少去一個地方。

是什麼讓他一輩子醉心於黨史研究?了解他的生平後,我找到了答案。少年時的鄭德榮,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這讓他體會到了亡國奴的恥辱和痛苦。讀書求學時,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他找到了人生奮鬥的方向,將研究黨史作為自己終生奮鬥的目標。

數十年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他始終不忘「初心」,在大是大非面前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讓自己的學術成果為黨和國家的需要服務。

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和社會上出現了對毛澤東思想的一些模糊認識。他於1981年成立了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將毛澤東思想研究從語錄式、口號式的說教,轉變為體系化、系統化、理論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說服力的成果,澄清了學界的模糊認識,正確引導了社會思潮。他的研究有時代高度、理論深度、實踐溫度,其學術觀點影響了幾代人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

是什麼讓他用生命詮釋了大愛師魂和師德典範?採訪他的學生後,我心中逐漸明朗。

很多學生回憶,非常難忘鄭德榮給他們上的第一堂課。他的第一堂課從來不急於講授專業知識,而是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課」。他諄諄教導學生,「不僅在業務上要使自己成為國家的高級人才,更要在政治上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使自己成為共產主義戰士。」

對自己的學生,他格外地用心。當學生的父母身患重病時,他會多次打電話悉心問候;學生去家中請教,他會準備熱騰騰的豆漿或清爽的西瓜;鄭德榮對待每一個學生都如同對自己的孩子。

67年的教書育人生涯,鄭德榮培育的一批又一批學生成長為專業領域的高層次人才。

「理想、勤奮、毅力、進取」是鄭德榮的座右銘,他將這八個字貫穿於生命的始終。

鄭德榮為理想信念而奮鬥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一顆閃閃發光的心對生命價值作出了完美的詮釋。據新華社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1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錢偉長:逆襲專業戶
山東:五大重點減輕學生課外負擔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