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不臨帖,書法哪來的底氣兒?

不臨帖,書法哪來的底氣兒?

何為書法?

張愛玲說:中國的文字有顏色、有聲音、有美感、有感情。胡蘭成在《民國女子》一文中曾回憶道:「愛玲道『羌好,羯很惡,面孔黑黑的,氐有股氣味。鮮卑黃鬍鬚。羌字像只小山羊走路,頭上兩隻角。」漢字是象形文字,為張愛玲的話作了很好的注釋。

所以,中國漢字成為書法,是因為它是有氣兒的,是世界上會「呼吸」的字兒。

書法之底氣兒怎麼來?從哪裡來?

我有一位中醫朋友十分喜愛書法,他說由於給患者針灸,書法幫助他增強指力,握毛筆的手指不僅需要力道,筆觸的輕重緩急,頓筆、提點等更需要指力的靈活掌控,運筆時心中手上都有準確的感覺,針灸里說的「針感」似乎和書法上的力道有相通之處。

這位中醫朋友經常將他剛剛寫好的作品以彩信方式發送到我的手機上,久而久之,我發現了一個小問題:他的書法作品,總是前面的字比最後一個字寫得好。

有過書法練習經歷的人大約都有這樣的感觸:寫字的時候屏住呼吸,提著一口氣,字寫得很多,到最後這口氣秉持得不如初始時那麼沉穩,字便不漂亮了。「總是後面的字不如前面寫得好,這說明你中氣不足,呵呵。」

我回複信息班門弄斧:"其實,歸根到底,是這位朋友臨帖的基本功不紮實,底氣「不古」底氣要足就得需數十年如一日,從古人碑帖中「汲取」而來,也就是需要不斷壘實自己的書法基本功,才能有底氣。」

之於書法和氣息,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典故: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著名醫學家傅山一次揮毫之時酩酊大醉,傅山的兒子傅眉於是接著完成了後半部書法作品。傅山酒醒見書法之後大驚失色、驚恐萬分,觀其作品筆跡顫抖,不似一氣呵成、流暢貫通,可知寫作之人氣息虛微,恐不久人世。未過多久,傅眉竟然過世,使白髮人送黑髮人。

這當然只是個故事,書法、繪畫、武術…藝術需要深厚的功底,功夫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工夫打磨的,武術名士白金甲說:「功夫、功夫,要的就是工夫。」需要長時間地積累和不間斷地汲取和修鍊,傳統文化藝術有益身心,健康的體魄,真善美的心靈是藝術的底氣兒。這些都是需要不斷積累來的,不失一蹴而就的。

如果急功近利,沽名釣譽,於書法而言,不紮實臨帖,不壘實「字外功」,無法取得真正的心靈穎悟和藝術提升。正如一位學者所言:

沒有竹竿,一味追求影子,是不可能實現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 的精彩文章:

告訴孩子:這四種情況下,千萬不要善良!
2018年最走紅、最犀利的一段話!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