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6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6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27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 四枚(擘) 生薑 一兩二銖(切) 石膏 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註解:

此條「脈微弱」三個字疑有錯簡,「脈微弱」是陰證的脈象。「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應該是偏向一點溫病。同時又有津液虛,所以說「此無陽也,不可發汗」。這裡的「陽」應做津液來理解。既然說津液少,不可發汗,為什麼又有麻黃,桂枝這樣可以致汗的組合呢?如果病在三陽,哪怕津液虛,用姜草棗救了津液後,是可以發一點微汗的。

這個方子準確的說,是治太陽病中風和溫病同時都有,且津液虛多溫熱少的情況。用桂枝湯略嫌溫補,用白虎湯又太寒,於是以桂枝湯為主,越婢湯為輔,合成此方。越婢湯里有石膏,合入此方劑量很輕,可以清一點熱;又有麻黃,合桂枝可以發一點汗。這就是《傷寒論》法度。

這個方子里葯的劑量很輕,麻黃和桂枝都不到一兩,這是因為病也輕。《傷寒論》的劑量臨證是要變通的。現在的醫生用藥整體劑量偏輕,病重的一般也就二三十克到頭了。《傷寒論》里麻黃重用可以用到六兩,六兩是多少?用漢代劑量換算一下就知道了,約90克。這個劑量能不能用?既然做醫生,就自己煎來喝一下,你不試藥,又怎麼做醫生呢?

原文:

28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xi)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生薑(切) 茯苓 白朮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註解;

此條文普遍都認為有錯誤。應該是去芍藥,而不是去桂枝,因為仍有表證,所以不可能是去掉桂枝。那為什麼要去掉芍藥呢?因為芍藥我們說過是斂津液,是陰成形的。而此條有濕證,濕為陰邪,所以不能用芍藥。

現在說說濕證,濕證是很常見的證。這裡的情況是濕阻中焦脾胃,說了三個癥狀:

「心下滿」,心下一般來講指的是心臟以下腹部以上,胃周圍的這一片區域。為什麼張仲景不說濕氣在脾或在胃,而說是心下呢?還是那個原因,在張仲景的眼中,人體是用層面來區分的,濕氣可以在上中下焦,可以在表在里,卻不可能只在脾只在胃。所以仲景用的是「心下」這個詞,這種詞語是很能反應仲景的人體觀念的。心下滿說明濕氣囤積在這個區域,所以感覺到脹滿。

「微痛」,心下至腹部的「痛」一般多見於陷胸湯和承氣湯方證,此區域的痛在濕證里不多見。「微痛」,只是輕微的反應,可見還是以滿為主,有可能是濕證引起的胃的輕微疼痛,濕證型的胃病很多。

「小便不利」,這裡說的是水濕不運化下行的「小便不利」。這個證多種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有津液虛極的小便不利;有熱熾傷津的小便不利;有濕證的小便不利。所以《傷寒論》的原則不會是單一證,而是多個證指向一個結論,且還要印證於脈。單個證是會有歧義的。這一條的小便不利是濕證且偏向與虛寒的,當然沒有那麼寒,真正陰寒的濕證在茯苓,白朮之外還要加上乾薑,附子。

茯苓和白朮是極為常用的兩樣祛濕葯,經常同時使用。

先說茯苓。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乃松根之精華。茯苓煎成的水就是清水,貌似無色無味,其實有一種不易察覺的性味,在本草上稱之為「淡味」,味淡的東西性質是向下的,就像清水永遠往下滲一樣。甜的東西才會黏住,所以甜入中焦。藥物對人體的作用首先是直接的能量場作用,如果把問題搞複雜了,反而離真理越來越遠了。

茯苓不寒不熱而清爽,所以下行的不是火也不是淤血,而是將水濕這樣清稀的東西帶下去。有說茯苓利水,有說茯苓安神,有說茯苓治眩治心悸,其實就是這個下行之力。同樣是下行葯,作用卻各有所長:

石膏涼寒,是降熱的;

知母苦而潤,下熱兼化陰;

白芍陰潤苦酸,得陰氣全,斂降津液而強陰;

赤芍比白芍苦,則重涼血破淤之力;

桃仁苦溫而味厚,所以下血破血;

厚朴苦溫而氣厚,下的是氣,除腹部脹滿;

黃芩,黃連類苦而燥,毫無滋養之性,且下降之力彪悍,下熱的同時折損氣血。

這些藥單味煎來嘗過就很容易區分開來。

理解藥物不應該說「用」,比方說茯苓安神利水治心悸就是用,應該說「體」,就是這個葯的本體作用。說「用」容易不求甚解,容易理解局限,不知道其原理,單知道治心悸,心悸的原因有很多種,到底是治哪種心悸呢?這就容易用錯。況且藥物不能代人體行使某樣指令,更不能直接祛除某種病症,它只是一種作用於人體的能量,當這種能量順應了人體輔助了人體,讓人體回歸正常秩序,人體自己的力量便能祛除病症。所以只有理解藥物的「體」才能準確地將葯應用於百方百病。

白朮香燥而溫,根入葯。植物一般是枝葉氣烈而發散,根莖味厚而收斂。白朮確實根部有香燥之氣,所以其氣偏厚,是一種溫厚的香氣,這種香氣聞一下就能感知到,是走不到體表的,充其量就是在中焦的位置,所以是氣化中焦的葯,能燥散中焦水濕。中焦涵蓋脾胃,所以說白朮去脾濕去胃水。

《神農本草經》上說白朮主濕痹,死肌,止汗,消食。濕痹消食很好理解;死肌呢?脾主肌肉,脾健運了,肌肉自然能得以滋養而生肌;濕氣不是汗解就是尿解,濕氣多的人有時候汗也多,濕去了自然止瀉。有用白朮治便秘的,這個怎麼理解呢?脾胃不氣化,水濕不能化生為津液輸布全身,於是水濕囤積與中焦,而下焦的腸道黏膜卻得不到津液的滋養而乾結。白朮讓中焦氣化運行,津液化生了,得以輸布至腸道,於是也就不便秘了,說到底就是氣化中焦這一個作用而已,治病要求其理求其本,識葯也要求其理求其本,這樣心裡才能清晰明了。

蒼朮和白朮作用相似,其氣更香燥,運行力更強。古人是蒼朮,白朮不分的,統稱白朮、臨床上可以兼而用之。

這兩樣葯綜合起來可以這麼理解,白朮將能氣化的水濕氣化為津液,讓人體利用;茯苓將不能氣化的廢水淡滲下去排出體外。所以這兩樣葯能相須為用。

《傷寒論》的原則,北窗不開,南風不入。但凡人體里有濕淤食淤血瘀之類的淤阻,表氣是打不通的。所以想要解決表徵,必須同時祛瘀。這裡有濕氣,於是桂枝湯里加了茯苓,白朮。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龍貓TOC區塊鏈學院-交易所扎堆上線,我們的機會在哪裡?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0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