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材:白屈菜

中藥材:白屈菜

藥材名稱:白屈菜

別名:地黃連、牛金花、土黃連、八步緊、斷腸草、山西瓜、雄黃草、山黃連、假黃連、小野人血草、黃湯子、胡黃連、小黃連。

採收加工:盛花期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晒乾,貯放於通風乾燥處。亦可鮮用。

藥用部位:全草

產地: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江西、四川等地。

科:罌粟科

原植物:白屈菜

植物情況:多年生草本

高30-100cm,含橘黃色乳汁。主根粗壯,圓錐形,土黃色或暗褐色,密生鬚根。莖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細長柔毛。

葉互生,一至二回奇數羽狀分裂;基生葉長10-15cm,裂片5-8對,裂片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莖生葉長5-10cm,裂片2-4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上面近無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脈上更明顯,綠白色。

花數朵,排列成傘形聚傘花序,花梗長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長約1.5mm;萼片2枚,橢圓形,淡綠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圓形或長卵狀倒卵形,黃色,長0.8-1.6cm,寬0.7-1.4cm,兩面光滑,雄蕊多數,分離;雌蕊細圓柱形,花柱短,柱頭頭狀,2淺裂,密生乳頭狀突起。

蒴果長角形,長2-4.5cm,直徑約2mm,直立,灰綠色,成熟時由下向上2瓣。種子多數細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澤。

白屈菜藥材性狀:根圓錐狀,密生鬚根。莖圓柱形,中空;表面黃綠色,有白粉;質輕易折斷。葉互生,多皺縮破碎;葉片完整者羽狀分裂,裂片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上面黃綠色,下麵灰綠色,具白色柔毛,尤以葉脈為多。花瓣4片,卵圓形,黃色,常已脫落。蒴果細圓柱形,有眾多細小、黑色具光澤的卵形種子。氣微,味微苦

白屈菜藥性:

【性味】 苦;涼;有毒

【歸經】 肺;心;腎經

【功能主治】 鎮痛;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腸炎;痢疾;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咳嗽;黃疸;水腫;腹水;疥癬瘡腫;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研粉調塗。

【各家論述】

1.《中國葯植志》: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葯及消腫藥,以生汁塗布之。

2.《山西中藥志》:下心火,退燒解熱,消炎殺菌,鎮痛鎮靜。

3.《四川中藥志》:治肝硬化,皮膚結核,腳氣病,膽囊病及水腫黃疸。

4.《陝西中藥志》:治毒蛇咬傷,止疼消腫。

5.《北方常用中草藥》:有鎮痛,止咳,殺菌,利尿,解瘡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腹痛,瀉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附方】

治水腫黃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陸、臭草根,茵陳。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治腸胃疼痛:白屈菜、丁香、烏賊骨、浙貝母、膽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治頑癬:鮮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處。(《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瘡腫:鮮白屈菜搗爛敷患處。(《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胃痛,瀉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錢,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稻田皮炎,毒蟲咬傷,疥癬:白屈菜搗爛外敷或製成浸膏塗患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材知識 的精彩文章:

中藥材:野馬追

TAG:中藥材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