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風西漸,中國茶具曾如何風靡歐洲?

東風西漸,中國茶具曾如何風靡歐洲?

大益智庫,帶給你最前沿的頭腦風暴

人們都說 「 器為茶父 」,茶器茶具從古發展至今已經蘊含了數不盡的內在價值和歷史意涵。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茶葉展盡話茶器之美,而在曾經作為中國外銷茶具中轉出口的香港,則有一個關於中國外銷茶具的展覽正在進行。

不久前我在香港茶具文物館參觀了該館聯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辦的《藝術背後——中國外銷茶具》展覽,感觸頗深,忍不住要對精美的外銷茶具進行一番探尋,梳理特定時期東西藝術與經濟交流背後獨特而珍貴的文化傳承。

不知道愛茶愛瓷或愛文化的你,是否了解過中國外銷茶具?曾經的中國外銷茶具經歷了怎麼樣的發展脈絡和歷史變遷?接下來,大益智庫請你一起看一看,在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外銷茶具究竟是如何風靡歐洲的?

十七世紀開始,因海上新航線開闢,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以歐洲為主的海外地區,隨著茶葉和瓷器的大量輸出和歐洲飲茶風尚興起,作為飲茶器具和瓷器製品的茶具逐漸成為外銷商品的重要組成。

與茶同外銷

源起

1606年左右,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從澳門購買茶葉運回荷蘭,而後英國也與中國進行茶葉貿易。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喝茶從人們偶爾為之的奢侈行為,逐漸自宮廷貴族間自上而下成為風尚流行。到了十八世紀中葉,飲茶在歐洲一些國家各個階層生活中都已較為常見。

飲茶的流行和習慣養成大大增加了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需求,尤其在18世紀「中國熱」風靡歐洲的時期,用精美的中國瓷器茶具待客或飲茶社交,是一種高貴的時尚;同時,特定器皿也成為品茗的必備禮儀。

有觀點指出,歐洲最早的茶具便是於17世紀中期與中國來的茶船一同抵達的。歐洲國家船隊經過好望角進入東南亞以及東亞地區,從中國運走大量茶葉,許多瓷器作為壓艙貨物一同裝船。

採購瓷器墊在艙底,可防止海水和潮濕空氣破壞茶葉,又可適應歐洲飲茶風尚對茶具的需求。據稱,一艘船底可放200隻木箱的船,所載瓷器約20萬-25萬件,利潤可達110%。

1752年,從廣州開往阿姆斯特丹的荷蘭貨船「海爾德馬爾森」號在途中沉沒,直到1985年沉船被英國團隊打撈上來才重見天日。根據海牙國家檔案館中「海爾德馬爾森」號所載貨物目錄副本,船上有超過十五萬件以上的瓷器,其中包括六萬三干多件帶托盤的茶杯。

無獨有偶,「哥德堡號」沉船、越南金甌沉船......,大量的貿易記錄和考古發現亦反覆佐證著海上貿易中中國瓷器尤其是瓷器茶具的龐大需求。據有關數據顯示,1744 -1745一年的交易季度間,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的超過一百萬件中國外銷瓷器中就有97%都是茶具。

▲越南金甌沉船打撈出的青花茶具

中國風西漸

初期

」 徒步而行或騎著馬匹的中國人、山水、風景、悠閑的小屋、他們的船、鳥和動物,全部都很受歐洲歡迎。「

香港茶具文物館在展覽中摘錄了以上一段文字,系荷蘭東印度公司公司總監擬寫的訂單要求,明顯反映了早期歐洲進口中國茶具的市場偏好;除此之外,該總監此時拒絕任何荷蘭紋樣裝飾,據說那時帶有本土風格的瓷器會嚴重影響售價(幾乎是價格減半)。

17世紀上半葉,外銷歐洲瓷器大部分都為青花瓷,此時以中國傳統紋飾最為熱銷,款式色調都以中式為主,受歐洲本土元素影響還不顯著。

以柳亭紋和山水人物為主的景德鎮青花瓷是當時外銷瓷器中最受歡迎的種類之一,這樣的紋飾因在歐洲被誤傳從南京購入故也稱為「南京樣式」(Nanking Pattern),中式山水樓閣樹木以神似勾勒出主畫面,配以一定留白,東方風格非常典型。此外,花鳥山石和人物紋樣也頗受歡迎,仕女圖、嬰戲圖、戲曲人物故事、傳統龍、鳳、獅、鹿紋,及唐宋詩詞都常出現在瓷器紋樣中。

歐洲人對神秘東方的異域想像在充滿東方元素的茶具中得到滿足,迥異於本土的風格韻味更容易成就品味和身份的象徵。與此相伴的是傳統中國瓷器居高不下的市場價格。

▲ 清代外銷紫砂壺

在外銷茶具中,具有良好實用性、造型精緻獨特的中國紫砂茶具算是最具代表性的。有資料顯示,明朝晚期就有宜興紫砂茶具伴隨茶葉外銷,進一步流行歐洲,早期外銷紫砂多以朱泥製成,被稱為「紅色瓷器」(Red Porcelain)。出口到歐洲的宜興紫砂壺一般精緻小巧(容積大部分300-400ml),表面裝飾豐富,或以吉祥圖案貼花;或取材佛、道教故事,充滿東方神秘格調。

較瓷器更易於模仿的紫砂成為歐洲早期自製茶具模板,各國紛紛仿製。瓷器茶具以東方元素掀起了一股中國茶風尚,外銷紫砂茶具的流行進一步對後來歐洲茶具器皿設計和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啟發和影響。

歐洲本土化

後期

當歐洲市場上充斥著數十年間進口過剩的中國瓷器,荷蘭商人開始削減常見的中式品類轉而嘗試迎合西方大眾口味定製西方主題茶具,以開拓新的產品。大約到了17世紀中葉,發往中國的瓷器訂單上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描述:

」精美有趣,繪以荷蘭送來的樣板圖案。「

這樣有意識的策略性商業轉變暗示著中國外銷茶具為適應歐洲市場而日益趨近西方審美和文化風格的發展脈絡。不論是中西結合、二次加工,還是來樣定製,外銷歐洲的茶具愈發具有顯著的自身特點。

從紋樣看,早期傳統中式紋樣為主的器皿上偶爾會出現如歐式羊角紋花邊這樣的裝飾細節,後來以西方人物風景構成畫面的茶具比重增大,不乏西方神話故事和耶穌等宗教人物主題。在各國貿易公司轉向西洋風格茶具銷售之後,歐洲市面上流行的版畫圖像乃至許多王室、家族、公司、團體徽章圖案被以繪圖或藏書票的形式送往中國,被複制到茶具上,特色鮮明、意涵豐富、象徵性強的紋章瓷茶具(徽章圖紋瓷器)逐漸成為外銷茶具中的典型類別。

外銷紋章瓷

從工藝風格看,最初的傳統青花逐漸被更加符合西方審美的青花加彩、五彩、廣彩、粉彩所取代。18世紀起,大量素色白瓷從景德鎮運往廣州上釉加工成織金彩瓷(即為廣彩),在1757年剛獲得口岸外商居住權的歐洲瓷商指導下進行程式化批量化生產。看起來華麗繁複、雍容堂皇的金彩紋飾在外銷茶具中非常普遍,描金等裝飾性極強的器皿更受西方貴族們喜愛。

造型和制式上,外銷茶具開始參考歐洲流行的金屬和玻璃器造型,在傳統茶具基礎上做出一些加工和改良。如金屬扭絲狀的壺把、管狀的壺流,或是給紫砂壺蓋繫上鍍金鏈條,四周鑲上黃金邊飾等。同時,隨著歐洲飲茶習慣的本土化,以加糖加奶為主的調飲方式使得歐洲茶具器皿類型出現差異,除了茶壺、茶杯、茶托、茶葉罐,奶壺、糖罐甚至飲用巧克力的把杯都出現在外銷茶具訂單中,且多注重完整組合形式。

▲ 香港茶具文物館展出的外銷茶具

在趨近西洋風格的來樣定製背後,是外銷歐洲的定製茶具愈發鮮明的西方地域特色和審美差異。

就在中國外銷茶具大量湧入風靡歐洲的時候,歐洲人自己的茶具製造歷程也已經開啟。1605年荷蘭德爾夫陶工首先模仿中國茶具制出花飾茶具;1770年法國塞夫爾皇室作坊出品硬胎瓷進而投入茶具批量生產;1759年英國韋奇伍德陶瓷工廠仿宜興紫砂壺製成「碧玉細炻器「;後期精美銀質、錫制等金屬茶具流行......

歐洲本土的茶具生產從結合中國元素,到充滿洛可可或維多利亞時代裝飾風格;從模仿中式傳統制式,到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符合自身飲茶習慣的器具,慢慢的,歐洲陶瓷商完成了不少技術和風格上的創新突破,就此打開了歐洲茶具文化的新局面。

歐洲本土茶具製造愈發興盛的另一邊,是中國外銷歐洲茶具的式微。歐洲各國與東方的貿易步調於18世紀末開始隨著東印度公司破產、歐洲及清政府稅收政策調整而逐步放緩,外銷瓷面臨著質量下降、價格上漲、需求減小的困境。逐漸地,在與歐洲本土茶具的巨大競爭中,一個屬於中國外銷歐洲茶具的輝煌時代已然遠去。

後來民國起以紫砂器為代表外銷茶具歷程,則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外銷歐洲茶具的發展,伴隨著中國茶和瓷的商品輸出與文化傳播,經歷了」東風西漸「到全方位本土化的過程。它們的生產與興衰,對於中國與西方的茶文化、瓷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看這裡看這裡!!!

說出你的茶器故事

關於茶,關於茶器茶具,愛茶愛瓷愛文化的你一定有許多自己的故事!

也許你有一段關於茶具的記憶,也許你有一份關於茶器的心情,也許你有一組想要曬一曬的飲茶器具,大益智庫邀請你與大家一同分享。

如果你有興趣參與,請直接發送圖片和文字到我們的後台,我們將會在之後的推送中與你一起,說一說看一看那些記憶、心情,以及特別的故事。

參考資料

[1] 香港茶具文物館. 藝術背後——中國外銷茶具 教育小冊子. 2018

[2] 郭丹英. 中國古代外銷陶瓷茶具研究[D]. 浙江大學.2007

[3]李竹雨. 茶具西漸與本地化[J]. 茶葉, 2017(01)

[4] 胡雁溪. 中國外銷瓷:東方全球化的樣板[J]. 中國遺產, 2013(01)

[5] 徐秀堂. 紫砂工藝[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10

[6]庄國土. 從絲綢之路到茶葉之路[J]. 海交史研究. 1990(01)

撰文:阿霽

圖片來源:新華網及網路搜索

編輯:阿霽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把花露水倒在茶葉里,真的太厲害了,活了30年你未必知道,趕緊試試
初買白茶,什麼樣的價位比較合適?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