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北京傳說——燕王掃北

老北京傳說——燕王掃北

原標題:老北京傳說——燕王掃北


北京有三千年的建城史、一千年的建都史,號稱六朝古都,除了遼金元明清之外還有燕,北京也被稱作燕京,便與此有關。當然了,燕離我們太久遠了,基本上沒留下什麼古迹,就是遼金元,也因為朝代更替時的大肆破壞,留下的東西也不多。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北京城之大體格局,是在明朝初期奠定的。悠久的歷史給北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流傳下來不少的傳說。今天咱們就來講一個「燕王掃北」的故事,正是因為有了燕王掃北,才有的日後的北京城。


燕王,指的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子,後來的明成祖朱棣。眾所周知,明朝是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最初定都並不是北京,而是南京。原本,朱棣同志是沒有資格當皇帝的,因為在清朝之前,我國的封建王朝對帝位的繼承,實行的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朱棣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長子,所以他最開始連當太子的想法都沒有。朱棣出生的時候,朱元璋跟陳友諒打得正熱鬧,都沒顧上看兒子一眼,就上場指揮打仗去了。朱棣直到七歲,才知道自己的名字,由於生在戰亂年代,自小兒也沒接受到什麼好的文化教育,倒是經常跟著叔叔大爺們打仗,所以朱棣在軍事上倒是頗有心得。



後來朱元璋得了天下,立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其他幾個皇子皆封王。可惜的是,朱標還沒來得及繼承皇位,就病故了。此時,原本應該在其他皇子中再選繼承人,而朱棣所顯示出的聰明才智和軍事才能可謂出眾,其實是個很好的人選。可是朱元璋實在是太喜愛自己的大兒子朱標,愛屋及烏,也十分疼愛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加上朱標的生母馬皇后不喜歡朱棣,因此並不想傳位給他,甚至不想傳給任何一位皇子,而是想隔代傳位,讓朱允炆做太子,以此來彌補朱標和安慰馬皇后。偏偏此時的朱棣在朝中還很有人緣,繼位的呼聲還挺高,這不但引來了其他皇子的嫉妒,更招致了馬皇后的極大反感,有心將其置之死地而後快。


為了給朱允炆掃清障礙,朱元璋和馬皇后想了個主意:就是實行藩王制。所謂藩王,就是給諸位皇子封地,然後讓他們去自己的地盤兒上當王爺,別在南京待著了。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就是現在的北京。聖旨一下,命令朱棣立刻出發去就藩。這明擺著就是在整朱棣,因為朱氏家族是安徽人,起家也在南方,而當時的北京(那會兒叫燕京)由於地處北方,又靠近內蒙,風沙很大,冬天也很冷,去往北京的道路也十分難走。不但自然條件惡劣,而且「治安」條件也不好,剛剛被趕出北京的元朝,殘存勢力退回蒙古,號稱北元,他們虎視中原,時刻想打回北京,所以那時的北京是個軍事要塞。派朱棣去這麼個地方,不是有意整他是什麼?



不僅如此,派給朱棣的兵馬還都是老弱病殘,這樣的部隊去鎮守咽喉重鎮,還要掃清北元,這無異於去送死呀!可是朱棣很聰明,他在出發之前,給每位士兵都發了十兩銀子,跟他們說這是安家費,因為此去燕地十分兇險,可能回不來。第二天集合之時,一水兒全成了青壯年士兵。朱棣身邊的謀士大惑不解,就問朱棣是怎麼回事。朱棣微微一笑說:你看派給咱們的士兵,老的無力提刀槍,小的跨不上戰馬,別說打仗,能不能走到北京都難說。我給他們安家費,並告訴他們很可能會客死他鄉,他們的家人怎麼忍心讓老人、孩子去送死?必然以兄帶弟、子替其父。謀士很是佩服朱棣的才智。就這樣,朱棣帶著自己的兵馬,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北京。剛剛安頓下來,朱棣就讓士兵給家裡寫信,說這裡其實挺好。於是士兵的家眷陸續趕來,北京逐漸繁榮起來。



朱棣在此休養生息,厲兵秣馬,不但有效的阻擊了北元的進犯,還親自帶兵遠征蒙古,將元朝殘存勢力越趕越遠。北京的政治局勢也逐漸安定下來,朱棣的勢力越來越大。沒過多久,明太祖駕崩,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建文帝登基後,看到各個藩王擁兵自重,一旦有不臣之心,是極大的威脅。尤其是朱棣,不但勢力很大,而且還是自己的長輩,對自己這個皇帝並不買賬,於是與侍臣密議削藩。開始只是搞掉了幾個勢力不大的藩王,沒敢明目張胆的對朱棣下手。可是朱棣已經聽到了風聲,他的確對於侄子的上位頗感不滿,但還真沒有造反的心,沒想到對方竟然「先下手為強」了,自己也要想想對策了。


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忌日到了,按理說朱棣應該親自回南京去參加祭掃,可是這節骨眼兒自己要是去了,恐怕就回不來了。於是他派自己的三個兒子替自己回了南京。仨兒子一走,朱棣就後悔了:這不是把人質往人家手裡送嗎?沒想到朱允炆為了麻痹燕王,並沒有把這三位扣留,又給放回來了。朱棣一看:不怪我看不上你小子,原來你是個糊塗蛋哪?乾脆我反了你得了。可是此時起兵未免準備不足,你不是麻痹我嗎?我也麻痹你一下吧!於是朱棣想了個主意:裝瘋!他不但在自己家裡鬧,還到人多的地方去折騰,大夏天的披著個被子烤火。消息傳到南京,朱允炆果然放鬆了警惕。朱棣藉此機會招兵買馬,終於打著「誅奸臣,清君側」的旗號起了兵。建文帝得知,趕集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陳兵於滹沱河,阻止燕王南下。雙方在河北、山西一帶打了一場長達一年的拉鋸戰,史稱「靖難之役」,民間稱之為「燕王掃北」。



最後朱棣戰勝,並攻入南京,朱允炆自焚,朱棣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永樂。被「逼」上皇位的朱棣開始也住在南京皇宮,可是住了沒幾年,他看哪兒都不順眼,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朱允炆用過的,身邊很多人也都像建文帝的人。而且自己早就適應了北京的風沙,體驗到了遠征蒙古的「樂趣」。沒有了這些,自己反而有些不習慣,不如還是回自己的大本營——北京吧!於是在永樂四年,朱棣下旨遷都,並要求以南京皇城為藍本,以自己的燕王府為基礎,在北京建造一座新的城池。永樂十八年,歷時十四年,耗費巨資打造的新城終於建成。


後來,經過了擴建、改造、拆毀,六百多年過去了,如今偌大的北京城只剩下故宮,和幾座殘存的城樓。但不管怎麼說,燕王掃北是北京城建設的起點,沒有這次事件,恐怕也就沒有現在的北京。當然,這些都是傳說,有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加上筆者自己的一些編排,肯定不能當成正史來聽,但是話說回來了,有時候民間傳說也不一定都是假的,而且這樣的傳說故事還有很多,不著急,以後咱們慢慢聊!


註:插圖及封面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北京四九城 的精彩文章:

神仙每年打這兒過,所以才叫「神路街」!

TAG:老北京四九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