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1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6月28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年一度的「35名35歲以下創新者」 (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最新出爐,其中,共有10名生物醫藥行業的年輕領袖位列其中;同時,有6位華人入選這份重量級榜單。

口袋測序儀MinION已登陸中國,分享科研idea即可免費帶回家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Hagan Bayley創建的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以開發製造「小型攜帶型測序儀」而聞名,旗下的「明星產品」MinION測序儀更是開啟了手持式納米孔測序的熱潮。如今,MinION測序儀已登陸中國,並為國內科研工作者帶來了豐厚「壕」禮,只要他們分享科研idea,就有機會把口袋測序儀帶回家。想要的抓緊咯,本次活動截止到7月2日。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近日,GEN網站評選出2017年生物製藥行業薪酬排名前10的女性高管。其中,來自強生、聯合製藥、艾伯維、邁蘭、艾爾建的女性高管2017年總薪酬均超過1000萬美元。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面對慢性病,吃藥還是打針?多數患者傾向於選擇前者。但是對於數千萬的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長期注射胰島素並配合血糖監控是必須的治療手段。現在,科學家們想出一個口服給葯的妙招,可以極大程度地改變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傳統方式。

1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阿片類止痛藥的風險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有關過量服用致死的新聞亦屢見不鮮。不過,除了單獨過量服用這類藥物的危害,它與另一種苯二氮卓類(benzodiazepines)藥物的混合使用所帶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儘管DNA檢測變得越來越快速、廉價和容易,但檢測結果有時仍模稜兩可,例如一些具有不確定意義的基因變異會阻礙對疾病風險的準確評估,心臟病亦是如此。現在,來自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表明,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技術,可揭示某種基因變異是否會導致心臟猝死,從而大大減少了患者不必要的擔心。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聰明是一把「雙刃劍」——聰明的人似乎活得更長,但是很多「智力基因」同樣會導致自閉症、焦慮和抑鬱。6月25日,《Nature Genetics》同時發表兩篇文章,揭示了近千個與智力有關聯的新基因。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脂肪細胞(adipocytes)的發育和分化在肥胖症的病因和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多項研究已對脂肪的前體細胞進行了研究,但我們對它們的體內起源和特性的理解還不完整。近日,科學家們採用高解析度的單細胞轉錄組學技術,「點亮」了脂肪組織內不同類型的基質細胞,或有助於提高我們控制肥胖和胰島素敏感性的能力,從而治療包括2型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疾病。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癌症、與衰老相關的疾病以及其他疾病都與端粒酶密切相關。近日,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們在Cell雜誌發表了一項重要成果,提供了迄今為止對端粒酶最深入的科學理解。這一發現將直接影響靶向端粒酶的新葯的開發,為抗癌、延緩衰老帶來新的可能。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抗癌就意味著要殺死癌細胞。事實是,在癌細胞擴散到全身之前,阻止癌細胞移動也非常重要。近日,科學家們帶來了好消息,他們發現冷凍並殺死癌細胞是有可能的。這一研究於6月22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科學家研發出「口服型胰島素」、近千個「智力基因」被發現……|BioWeek一周事

每個細胞和生物體遲早都會衰老,但為什麼會這樣呢?近日,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的科學家們首次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它代表了衰老過程的一個中心轉折點,控制著個體(從果蠅到人類)的生命。這一重要發現為開發針對年齡相關性疾病的療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Nature:是葯三分毒,了解這種蛋白結構可指導安全用藥
反直覺!將細菌進行基因改造能替代藥物對抗疾病嗎?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