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攻克武漢,乘勝入贛,蔣介石為何轉變北伐進攻策略?

攻克武漢,乘勝入贛,蔣介石為何轉變北伐進攻策略?

北伐最初的戰略是各個擊破,集中力量首攻吳佩孚,因此軍中有「打倒吳佩孚,妥協孫傳芳,放棄張作霖」的口號。8月5日,蔣介石與蘇聯軍事顧問加倫討論攻鄂攻贛戰略,加倫主張先攻武漢,「對贛暫取守勢」,蔣介石贊同加倫的意見。12日,長沙軍事會議再度肯定了在攻克武漢後乘勝入贛的方針,決定以第二、第三、第六各軍監視江西,防禦後方。但會後不久,蔣介石即企圖改變這一決定,提前入贛。14日,電告何應欽、賴世璜、譚道源第二期作戰計劃:對江西暫取「攻勢防禦」,如偵知敵有向我攻擊之企圖時,即以第二、第三軍進佔萍鄉,並相機進取南昌、九江,同時,以南雄第五師及贛東獨立第一師協同攻取贛州,進佔吉安。26日,再電何應欽,聲稱「武漢或不日可下」,催促賴世璜速占贛州。27日,電告程潛,我軍決於9月1日,對江西實行攻擊,先取贛州。29日,蔣介石決定親自指揮江西戰事,並於31日和加倫商量,加倫當時在攻克武漢後是進取河南還是回兵江西問題上方針未定,因此有猶豫之意,但蔣介石則決心已下。9月1日,決定攻贛計劃。2日,他下達了二、三、六軍協同動作,三天後進攻的命令。

加倫——布柳赫爾元帥在中國的化名

這一決策的改變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孫傳芳的出師援贛。孫軍謝鴻勛師、楊鎮東旅入贛後,即向贛西北的武寧、修水一帶進軍,其目的在於進擾瀏陽、平江、通城等地,威脅國民革命軍的側背,阻止其進取武漢。為此,蔣介石會同朱培德制訂了一項迎戰計劃,以第二、第三軍入贛,進攻萍鄉、萬載、袁州等地,在將該地區之敵撲滅後,以必要兵力協同第六軍夾擊修水方面孫軍。

朱培德

其二是和唐生智矛盾的進一步發展。蔣介石入湘以後,即與唐生智不和,其日記稱:「入湘以來,為其當道懷疑抱恐,拒之不得,迎又不願。」這裡所說的「當道」,即指唐生智。長沙軍事會議後,由唐生智指揮主力第四、第七、第八軍奪取武漢的局面已經形成。這一路節節勝利。8月22日克岳州,27日克汀泗橋,出現了「武昌指日可下」的形勢,蔣介石急於另闢戰場並迅速取勝,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他29日的日記說「余決心親督江西之戰,以避名位」,正是這一心情的曲折表現。

其三是對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猜忌。這一方面,他的日記多有記載。8月20日云:「得粵電,知後方有迎汪之謀,代行者亦有此意,或另有他圖,以為倒蔣之伏線。」同月23日云:「閱《嚮導報》,陳獨秀有誹議北伐言論,其用意在減少國民黨信仰,而增進共產黨地位也。此後入於四面楚歌之境,惟有奮鬥自強耳。」這種情況,也增強了他另圖表現的決心。

陳獨秀

(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蔣介石日記解讀(2)》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清代「忠武公」的謚號由哪幾位武官獲得?
外國記者鏡頭下的晚清時期的北京底層民眾:職業紛繁多樣,生活實屬不易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