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安全距離與鳥類攝影

安全距離與鳥類攝影

上圖中被攝影者驚飛的大鳥是白尾海雕,有拍鳥經驗的攝影師看此圖一定會有疑問,大型猛禽的安全距離是很遠的,距離這麼近拍攝可能嗎?

其實,這是我在秦皇島赤土山濕地附近的海灘拍到的真實場景。相信很多鳥類攝影師都記得2012年秦皇島有一對被救助治療後評估可放飛的白尾海雕,它們在海灘自由生活了一段時間才飛去它們該去的地方。對,圖片中的白尾海雕就是其中一隻。的確,鳥類個體被救助且施救時間越長,對人類的信任度就越大,對人類的安全距離往往就更短,就可以在很近的距離拍攝。

100米以上遠距離拍攝的白尾海雕

鳥類攝影師都希望儘可能接近鳥類而不使其逃跑,這就需要了解和把握鳥類的安全距離。不同的鳥的安全距離也不同,把握好這個距離對於保護鳥和拍好鳥都有重要意義。安全距離不僅是我們對鳥類保持距離的尺度,也是衡量拍鳥行為和對鳥類尊重的尺度。

安全距離是鳥類因威脅而逃避的底線距離,在鳥類行為學中叫驚飛距離。驚飛距離是研究動物逃避行為的常用指標,因為這個距離能很好地衡量動物個體在特定環境下的恐懼反應和風險規避指標,可為野生動物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方小斌等通過對鳥類驚飛距離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動物學》雜誌,2017.5),綜述分析影響鳥類驚飛距離包括棲息地、鳥類自身和城市化三方面因素。下面筆者結合個人體會說說安全距離與鳥類攝影。

棲息環境與安全距離

首先是隱蔽度。鳥類所處的地方越隱蔽,越可以抵消風險,安全距離越短。如小鳥在樹葉密集樹叢中唱歌,雖然距人近在咫尺但仍不會逃跑,因為它隱蔽的極好,安全距離就非常短。

猛禽的鴞類基本都在夜間活動,人在夜間的視力極弱,黑暗是貓頭鷹隱蔽屏障,它在黑暗裡行動自如,安全距離可以很短。

不到10米超近距離拍攝的東方角鴞

其次是隔離度(寬度與高度或水平與垂直)。在水裡的天鵝的安全距離,要比在陸地要短,因為天鵝覺得有水的隔離會安全一些;開闊生境中的鳥類具有更好的視野,更便於觀察和發現危險及鍛煉耐受性,安全距離也會短些。

當鳥類棲息的高度越高時,來自地面造成的威脅就越小,因此棲枝高度會影響鳥類的安全距離,研究表明當威脅來自地面時,隨著棲枝高度的降低安全距離反會增加。

而當寬度和高度的隔離條件都具備時,鳥類往往更加註重自己的行為而忽略人的存在,如魚鷹(鶚)在空中盤旋觀察水中的魚,一旦鎖定獵物,哪怕是在距離人很近的水域也會扎水抓魚,安全距離可以近到不可思議,因為鶚知道你奈何不了它。

在40米距離拍攝的鶚抓魚

第三是噪音度。人類活動造成的噪音環境(如汽車噪音),會使鳥類感知到風險增加,進而導致其警戒性和安全距離的增加。例如,在觀鳥拍鳥時尤其在非常安靜的山裡講話聲音,大排量越野車的轟鳴聲等,都會增加鳥類的安全距離。

鳥類自身與安全距離

一是鳥類體型大小。不同鳥種的比較研究表明,體型大小能較好地反映安全距離的差異。多項研究表明,鳥類的驚飛距離與體型大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體型較大的鳥種比體型較小的鳥種有更長的安全距離。

體型大小影響安全距離的原因有多種:體型較大的種類更容易被發現,風險也更大,要儘可能早的逃避風險;體型大的敏捷性比體型小的鳥差,體重比小鳥大在逃避時需要更多的時間或空間和能耗。比如身高85厘米的金雕的安全距離大約是100米以上,而身高只有30厘米的紅腳隼的安全距離可能不到30米。

在100米左右距離拍攝的金雕

在20米左右距離拍攝的紅腳隼

二是鳥類年齡大小。研究表明,與成鳥相比,亞成鳥在判斷危險程度方面缺乏經驗,所以亞成鳥的安全距離往往比成鳥短。

在6米距離拍攝的縱紋腹小鴞雛鳥

三是鳥類集群大小。許多研究證明,鳥類群體風險隨著群體的增大而降低,因此較大群體中的個體應該表現出較短的安全距離。許多研究確實證明驚飛距離會隨著群體大小的增加而縮短。例如,有研究發現群體大小和集群類型的交互作用對朱?的安全距離有顯著影響,朱?集群時的安全距離會隨群體變大而縮短。也有研究表明,集群大小對安全距離沒有影響。群體大小對安全距離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不到100米距離拍攝的大群灰鶴

四是鳥類的個性特徵。研究人員經常使用安全距離研究動物的個性特徵。我們常會遇到同一種鳥,有的很怕人,有的不怎麼拍人,安全距離差異較大。研究表明,穴小鴞的安全距離在短期內表現出很高的個體重複性,個體特徵明顯。

五是接近人數、方式和表情。研究表明,當多人接近鳥類時,安全距離比單人或兩人接近的安全距離長;直線接近比切線接近安全距離長;徒步接近比利用車輛接近時的安全距離長,而車速對安全距離的影響不大。

在草原、荒野、戈壁、沙漠利用車輛拍攝是必要選擇

有研究表明,鳥類能夠準確識別接近者的注視方向,當人類直視鳥類並接近時,鳥類會表現出更長的安全距離;有些鳥類能夠通過面部表情識別人類的情緒,如原鴿能區分人類憤怒或微笑表情,用以判斷人類對其威脅程度而決定安全距離。這意味著,我們隱蔽面部接近鳥類對其安全距離是有影響的。但有的研究並不支持這個結論,有待於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及攝影師的實踐證明。

城市化與安全距離

城市化可導致動物對人為干擾的耐受性增強,表現為更短的安全距離。此類研究的首次報道是在1980年,結論是城市生境中的鳥類比鄉村生境中的同種鳥具有更短的安全距離。之後的多項研究支持了這個結論。

獵隼已經不在乎拖拉機從身邊駛過

習慣化理論化經常用於解釋城市鳥類安全距離的降低:城市生境中的鳥類不斷接觸沒有威脅的人類後,降低對人類的恐懼,習慣且允許人類靠得更近。見過不少關於游隼、紅隼、斑鳩、椋鳥、鶇等鳥類在居民家陽台築巢繁殖的報道,都是城市化導致安全距離縮短的佐證。

比如,繁殖季節一對赤腹鷹選擇在遊人密度很大的北京某公園的樹林里築巢繁殖。每天傍晚,赤腹鷹都會來到一個小水池喝水。攝影師甚至可以不用偽裝,靜靜的坐在距離水池10米處,等待它們下來喝水,並從容拍攝。拍攝的攝影師從最初的2-3人,有時增加到20-30人,但赤腹鷹的安全距離並沒有改變。

在10米距離拍攝的公園裡的赤腹鷹

關於安全距離,我國對此課題的研究甚少。而有經驗的鳥類攝影師都有切身體會、獨特見解和實施辦法。而努力做到不聚眾、不扎推拍攝,對維持甚至縮短安全距離極為有利,這是有目共識的。

此外,還有一個看似簡單,實際比較專業的話題——隱蔽(偽裝)拍攝,本文基本沒有涉及。隱蔽拍攝是縮短安全距離最直接、最見效的辦法,這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鳥類攝影應以愛護鳥尊重鳥為前提條件,以認識鳥研究鳥為知識儲備,以勤拍攝善總結為技術支撐,以專業性可靠性為設備保障,這是毋庸置疑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的精彩文章:

白頭葉猴保護區一隻公猴疑似被車輛撞死
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成立

TAG: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