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 還建立了國家

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 還建立了國家

原標題:明清時中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 還建立了國家


中國人具有很強烈的故土意識。他們總是願意守著一畝三分地,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一般情況下,絕不會背井離鄉到陌生的地方去謀生。


但是在明朝、清朝時期,卻有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他們像蒲公英一樣,散落於南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繁衍生息。數百年下來,他們早已融入進南洋的經濟社會血脈,成為南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佼佼者,甚至還在南洋建立了國家。

這是怎麼回事呢?




南洋,即今天的東南亞一帶。明清時期,中國以自己為中心,將這一代稱為南洋。在清朝末年,清廷設置了南洋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著名的南洋水師,除了在長江口以南的東海、南海活動外,還一度巡遊到東南亞地區。

早在鄭和下西洋前後,中國東南沿海的老百姓,就開始了小規模的下南洋之旅。有意思的是,那時候中國國力強盛,影響遠及海外,讓中國人在南洋一帶頗受尊重。


這裡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年,一個南洋青年乘船來到中國東南沿海,在身上紋了幾個漢字(就跟今天中國的小青年喜歡在身上紋英語是一個道理吧?)。他乘船回去時,本國一名老人見了他身上紋的漢字,竟然很尊敬地站起來,讓他坐上座。


大規模的下南洋發生於明朝末期,以及清朝時期。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漂洋過海,湧入到南洋生活、工作,成為中國歷史上與「闖關東」「走西口」並列的群體遷徙事件,即「下南洋」。


如今,數千萬華人後裔生活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新加坡總人口不過500來萬,華人就佔據了75%以上。



東南沿海的老百姓為什麼要下南洋呢?


大致有兩點原因。


一是為了謀生。眾所周知,明朝末年、清朝時期,中國長時期處於戰亂狀態,再加上天災人禍,搞得東南沿海民不聊生,連起碼的生計都難以維持。而且由於明朝、清朝都曾經實行過嚴厲的「海禁」政策,進一步削弱了沿海民眾謀生的技能,日子過得比內地民眾更加艱難。

「樹挪死,人挪活。」為了養家糊口,東南沿海的老百姓被迫離開故土,乘坐一艘艘舢板,穿越驚濤駭浪的大海,經歷生死之交的考驗,來到南洋謀生。


二是南洋出台優惠政策吸引華人。


從17、18世紀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西方列強紛紛來到南洋,跑馬圈地,搶佔殖民地,並對這一片荒蕪的土地進行開發。彼時,南洋土地遼闊、人煙稀少,並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提供給殖民者。怎麼辦呢?殖民者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中國東南沿海的民眾前往南洋。


按照這些優惠政策,殖民者當局許諾為華人提供免費的土地、臨時安置房屋、臨時食品供應。為了保障華人權益和安全,殖民者當局還在華人聚集區域設立警察機構。毫無疑問,這些優惠政策對於流離失所、掙扎在生死邊緣的中國東南沿海民眾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



到了南洋,華人都做些什麼事呢?


華人在南洋開闢農田、挖掘礦產、經營商業、苦力勞作等,只要哪裡有生存的空間,哪裡就有華人的身影。華人勤奮耐勞,什麼活兒都肯干,很受當地人歡迎。華人頭腦靈活,頗有經商頭腦。他們將南洋土特產帶到中國去銷售,又將中國產品帶到南洋售賣,形成了一個民間外貿渠道。


南洋本地人越來越離不開華人了。泰國暹羅王室非常喜愛華人從中國帶來的絲綢、瓷器等物品,曾經表示:「如果沒有華僑,宮廷什麼買賣也做不成。」


在17、18世紀,挖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南洋本地人不願意干,華人就成了挖礦的主力軍。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錫礦資源,曾經是世界上的產錫大國,錫產量一度佔據了世界錫總產量的一大半。這些錫礦,幾乎都是華人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


對於華人的貢獻,連殖民者都充滿感激。英屬海峽殖民地總督、英國駐馬來聯邦高級專員弗蘭克·阿特爾斯坦·瑞天咸說:「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於如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




華人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自身也通過勤勞的雙手改變了命運。在南洋,出現了眾多的華人富翁。連續第八年蟬聯《福布斯》菲律賓富豪榜首富席位的施至成,就是一名華人。他總資產達到144億美元,堪稱富可敵國。


令人稱奇的是,華人還在南洋地區建立了幾個國家。如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張傑緒建立的納土納群島王國、鄭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吳元盛建立的戴燕王國、莫玖建立的港口國,這些國家存在的時間有長有短,但都對當地經濟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這裡說一說鄭信的故事。鄭信生於1734年,是中國潮州人後裔,父親從潮州來到泰國,紮根立足。鄭信13歲就進入宮廷任職侍衛。那時候,泰國比較弱小,經常遭到緬甸入侵。鄭信率領泰國軍隊奮起抵抗。



1767年,緬甸軍隊攻破泰國都城,鄭信率部殺出重圍,到東南沿海地區組織抵抗,隨後將緬甸軍隊驅趕出去。由於鄭信的復國之功,他被擁立為國王,是為吞武里王朝。在泰國語言里,「吞」為財富之意,「武里」為城堡之意,合起來意為「財富之城」。吞武里王朝存在了13年,被叛軍推翻,鄭信被叛軍殺害。


【參考資料:《下南洋》《中國殖民史》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八年抗戰中八路軍如何用10萬次戰鬥埋葬40萬日軍
他是和珅府上管家 聚斂家產20萬 被嘉慶皇帝點名問罪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