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魯迅研究月刊》

讀《魯迅研究月刊》

1、日本的漢學家對周氏兄弟的感情和崇敬是發自內心的。

2、魯迅和鹽谷溫在同一時期分別研究中國古代小說,準確地預知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的到來,中國的文學研究從「雅」走向「俗」,從廟堂走向民間,他們所做的這些開創性的工作是不能被遺忘的。

3、有研究者認為,19世紀後期西方進入到了一個「國民文學」的時代,從這以後的文學史,「國民文學」成為了主流,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這些理論自然被引進,魯迅留學日本期間,受到了這些理論的影響,這也直接對他未來的研究和創作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連鎖反應很重要。

4、周作人曾說他在北京大學國文系講課是「票友」,照這樣說,魯迅就是個更大的「票友」,魯迅當時是教育部的官員,其實就是公務員,公務員在北大講台上講授中國小說史,這本來就是奇聞一件。當時恐怕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以公務員身份去北大講課的業餘「票友」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罷。

5、毫無疑問,周作人日記是解讀和研究魯迅早期活動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幾年前我就持這個觀點(在我幾年前重點研究周作人時),今天這個觀點當然更不會改變了。

6、說魯迅抄襲鹽谷溫,以魯迅的性格來看,這根本不可能,但可以想像鹽谷溫看到《中國小說史略》時的心情,他必然把魯迅引為同道中人,惺惺相惜。

7、從小說開始,探尋小說以外的東西,這是魯迅學術研究的重要特點,也就是說,從一個點開始,然後畫出一個巨大的圓,這是我小時候就隱約領悟到的學習方法(比如學習歷史的時候)。

8、魯迅在《彷徨》中對於思想啟蒙的困惑值得深思。在當時的環境下,人很容易被現實裹挾,魯迅自從在日本留學時立志拯救中國人的精神,到了這個時候,對這一崇高的目的也產生了自我懷疑,這很能反映出現實的洪流對於精神啟蒙者的衝擊,孤獨地戰鬥聽上去很酷,但不是輕易能堅持的,中國當時的環境對魯迅等五四先驅們啟蒙精神的解構,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的一條重要線索。

9、文學和思想的複雜性在於,作家們不會永遠都處於一種戰鬥的姿態,啟蒙者的自我啟蒙,以及對於自我啟蒙的頹喪和失落,是文學史上的重要現象。

10、周作人用精神去品味故鄉的野菜,這一點極其深刻,人們對兒時的記憶最後都會有一種虛幻的設置與想像,這就是周作人所說的「詩與真實」,故鄉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著名母題之一,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

11、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良心與反覆,在《狂人日記》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魯迅把目光投向中國的知識分子,無疑是首先解剖自己精神世界的體現。

12、吉川幸次郎甚至認定,在中國人的意識里,做文章——即把想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東西用文字寫下來——是人間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的確是這樣,在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的民國年代,文字的交往是魯迅這些文人們最好的娛樂活動,比如寫信,寫日記,寫文章,買書,都是如此。

13、魯迅對於自己要幹什麼,在幹什麼,從來都是極洞明的。我也應該這樣。

14、1927年,魯迅開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注意這個時間節點,這正是中國處在腥風血雨的年份,魯迅目睹了很多年輕人的血,但又做不了什麼,一種巨大的悲憤壓抑在心裡。

15、將文學作為探索現實生活的方式,這是多麼美好的理想。

16、張愛玲談到祥林嫂時已經是晚年身處美國,從她對祥林嫂的理解來看,她確實是很懂魯迅的。可見張愛玲的文學眼光確實很高。

17、《祝福》是在一個無望的世界中展開的對無望的人生的書寫,絕望被處理成人類的終極情緒。張愛玲的晚年與祥林嫂有了某些相似之處(比如對於無望的人生),她自然就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她需要的文學意象和文學形象,來為自己找到人生寄託,《易經》就是尋找的結果。

18、魯迅抄古書的工作非常厲害,這為他以後開展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這其中的方法值得我們研究。

19、魯迅校訂古書的功夫更厲害,這都源於他從小這方面自覺地學術訓練,周作人也一樣。

20、有學者認為,在《野草》研究中已經看不到《野草》,確實是這樣。

21、這也有現實的考慮,偏離學術中心,既無言論環境,資料也不佔優勢,只有調動自身的積累——體驗與感性,而且是絕不會重複的。汪衛東先生的這番話說的太好了,我的研究正是在一片荊棘中尋出一條苦路來,沒有同道,沒有迴響。

22、於是一個星期有那麼一、兩個時辰,在關上門的教室里,還能面對眾多年輕的生命,暫時忘情出入於那顆豐富與痛苦的靈魂。汪先生所描述的場景多麼令人悠然神往,我也多希望我還能再給年輕人講魯迅。

23、《野草》的整個文本就構成了一個宏大的世界,這就是文學和思想的偉岸之處,這種深層次的生命感悟無疑是構成這個世界的主要材料。

24、與《野草》的詩心對話,嚴謹的考證、精密的推理、豐富的體驗、深厚的知識積累、敏銳的文字感悟、寬博的藝術修養,都缺一不可。做好學問,講好課,寫文章莫不如此。這段話請青年教師們重點關注,可以一一對照,反求諸己。我可還差的遠呢,所以說文學是難度很高的學問,一點也沒錯。

25、經過第二次絕望與《野草》的衝決,魯迅在日本時期的「文學自覺」和五四時期的「小說的自覺」後,終於形成了「雜文的自覺」。這段論述有助於理解魯迅在文學追求上的轉變。

26、寫讀書筆記就是與自己進行的學術對話,世俗之我與精神之我在不斷進行交流,挺有意思的。

2017.10.2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不足齋文集 的精彩文章:

TAG:知不足齋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