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風鳴蟬,你記憶中的夏天是什麼樣子的
你記憶中的夏天是什麼樣子的?
是太陽永遠耀眼,風一直溫熱,還是樹上的蟬喋喋不休,遠處池塘里的荷正生姿搖曳?
是恰逢一陣雷雨過後,熱氣散去一半,你把腳丫子興奮地踩在泥水裡,還是你在和夥伴的嬉笑打鬧中,一邊遙望東邊天空架起的彩虹,一邊聽那荷塘此起彼伏的蛙鳴?
夏·蟬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袁枚的這首五言絕句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或許還是許多人小學時候的必背古詩詞之一呢。
整首詩的用語看似簡單通俗,但卻畫面感極強。詩共四句,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幅畫面,但主人公都是騎牛的牧童。
首先,一「騎」一「振」,將牧童的悠閑自得與無憂無慮刻畫的形象生動。再次,一「閉」一「立」,又將孩童的天真爛漫和機智果敢展現的淋漓盡致。
而就在這一動一靜之間,情與景完美契合,儼然成就了這首極具詩情畫意之作,同時也見證了詩人內心的孩子氣與真性情。
夏·雨
《喜晴》
宋 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牆下筍成出林。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一入夏,江南地區便迎來了梅雨時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從此江南地區便被籠罩進夢一樣的輕紗。
詩人看到窗外梅子成熟落蒂,牆角的竹筍也已成長為林,多日的陰雨天氣讓人誤以為春天還在,直等到天空放晴,方才察覺,原來季節早已到了盛夏。
夏·覺
《初夏睡起》
宋 楊萬里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楊萬里寫夏日的詩句總是這樣富有情趣與詩意。讀完全詩,「初夏睡起圖」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
梅子酸到倒牙,綠色芭蕉葉子掃到了窗紗,夏日午睡醒來無所事事,閑看嬉戲的兒童捕捉紛飛的柳絮,也是一件趣事呀。
夏·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是他在被貶官閑居江西黃沙嶺時的作品。朗月清風,稀雨疏星,鳴蟬驚鵲,稻香蛙聲……想必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對這樣的夏夜情景並不陌生。
在此次的夜行中,詞人走在豐收的鄉間的小路上,將自己完全置於大自然的懷抱中,不疾不徐,優哉游哉,與明月清風一起融入這朗朗乾坤,不問世事憂煩,盡情享受寧靜山村的夏夜迷人風光。
夏·池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人從「小」處著眼,透過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捕捉到了這樣一組情趣盎然的畫面,細緻而生動地展現了初夏小池中的動態感和生命力,自然真切,明媚動人,真是處處都充滿了濃郁的夏日生活氣息。讀完清新之氣撲面而來。
夏·荷
《蘇幕遮·燎沈香》
宋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這首小令向來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著稱於世,但實為詞人表達久居汴京、觀荷消夏而思歸之情。
詞的上片寫景,只三兩句,便把一種活潑清新的氛圍創造了出來,其中結構脈絡連貫自然,視點變換也更極具層次。怪不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贊其曰「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以「故鄉」開頭,言辭質樸,不加雕飾。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圓,風荷凌舉的景象聯想到相似的故鄉吳門五月的風物。最後一句以夢結尾,雖虛而實,再一次使其思歸之情在夢中得到片刻的滿足。
夏·夜
《夏日六言》
宋 陸遊
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
數只船橫浦口,一聲笛起山前。
這是陸遊晚年退居山陰時所作。全詩共四句,24字,一句一景,但卻喚醒了我們的多種感知,動靜相宜、虛實結合、層次分明地將一幅恬淡、靜謐、悠遠的山鄉夏夜圖呈現在我們面前,實為寫景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夏·意
《夏意》
宋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深深別院竹席冰涼,幕簾之外榴花開遍,正陽當午樹蔭滿地,午睡醒來恰聽鶯聲……
蘇舜欽的這首《夏意》詩,無一句不是在寫夏景,然而又句句透著清爽之意,唇齒開合間,似有微風拂面。整首詩格調明朗活潑,逸氣流轉,清而不弱。在這炎炎夏日,讓我們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了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夏天啊,就應當是這樣靜謐而熱鬧。
本文轉載自「拾文化」,文中所用圖片皆轉自微博@石家小鬼,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梁啟超:讀中國書,給人不卑不亢的底氣
※古代人怎麼玩「捉迷藏」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