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矽谷內部人士解讀,智能手機APP是如何讓你「上癮」,劫持你的大腦的

看矽谷內部人士解讀,智能手機APP是如何讓你「上癮」,劫持你的大腦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初宣布,將「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相關規定將自6月19日起正式生效,世界衛生組織將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這個消息在網遊中炸開了鍋,引起了廣泛討論。網友們也覺得自己越來越離不開電子設備了。特別是手機,不論是上班、聚會、還是帶娃的時候,也不管是否真的有需要,總是下意識反覆滑動解鎖著手機;微信圖標上一旦有紅色小點,不點開它就會難受;雖然微博已經沒有新內容了,還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下拉刷新……

因微信紅點強迫症而流行的頭像

我們是真的想去查看手機嗎?我們的行為似乎被一個隱形的手操控了,手裡握著手機,就會下意識地重複著這些動作,就像一個強迫症患者。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變成了這樣?

「點贊」功能綁架了我們

2007年,還在Facebook工作的Justin Rosenstein和他的同事們徹夜編寫了「點贊」按鈕的原型,並且大獲成功。人們喜歡通過社交平台獲得短時間爆炸性的認可,或者給予他人認可,有了這個點贊按鈕,人們只需要一次點擊,即可獲得參與感與滿足感,它就像一個不斷誘人深入的空洞一樣,讓人上癮。與此同時,Facebook通過人們的點贊行為收穫了大量用戶偏好數據,並且將這些數據賣給廣告商,賺取巨額利潤。很快,這項「點贊」功能風靡到推特、Instagram等社交軟體上去了。

然而現在,這個「點贊」按鈕的首創者Rosenstein,卻更改了自己的電腦設置,屏蔽了Reddit,並且限制自己使用Snapchat、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時間。不僅如此,這位現年43歲的技術高管不惜買了一個新的iPhone,讓自己的助理給手機設置了家長控制系統,以控制自己不去下載各種APP。

Rosenstein深知點贊功能就如同海洛因一樣會使人上癮,他甚至將之稱為「一閃而過的虛假快感」。他與一群矽谷精英們都不滿於這種基於廣告經濟需求而打造的互聯網生態,他們開始主動嘗試戒除社交網路上癮,並且開始積極發聲抵制這種「注意力經濟」。這群曾經一磚一瓦建立起現今互聯網數字世界的設計師、工程師、產品經理們,正在試圖將自己從這個泥潭中解放出來。

「點贊」按鈕的首創者JustinRosenstein

數據顯示,一些即時通訊平台會對用戶產生一些心理作用,這些手機成癮者每天至少要看手機(滑動、觸摸、輸入)2617次讓人擔心的是,這些數字技術讓人們處於「持續部分關注」狀態,使人在專心一項任務的同時,還需要同時關注著好幾個其他的事情,以防錯過某個突然冒出來的重要消息。這種狀態嚴重限制了人們集中注意力點能力,甚至會損害人們的智商。也有研究表明,即使關閉了電子設備,只能手機的存在依舊會損害使用者的認知能力。

「不管何時,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走神」 Rosenstein 說。

以Rosenstein為代表的這群技術員們不僅努力從自己設計的產品中抽身,還將他們的孩子送到禁止使用iPhone、iPad甚至筆記本電腦的矽谷精英學校里。

利用情感弱點設計的社交產品

現年39歲的Nir Eyal,《如何創造使人上癮的產品》的作者,已經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為科技行業提供諮詢服務,想要聽他的一節課,你得付高達1700美元的費用來買門票。

Eyal說:「我們使用的這些技術,已經成了一種強迫。即使不算是上癮,也變成了一種『衝動』,你會抑制不住想要看手機消息的衝動,覺得自己就刷兩分鐘推特,結果刷著刷著一小時就過去了。這並不是偶然的,這些都是設計師按照他們期望中那樣給你下的套。

Eyal解釋了用於讓用戶形成習慣的一些心理技巧,例如不斷變化用戶獲得的獎勵,來激發用戶的「渴望」,或者引發一些負面的情緒來作為「觸發」。「無聊、寂寞、沮喪、困惑和優柔寡斷等情緒往往會引發輕微的疼痛或者刺激,這會觸發用戶瞬間無意識的行動,來平息消極的感受。」 Eyal在書中寫道。

Eyal對那些將這種技術比作毒品的人表示不屑。他認為錯的不是技術和產品,而是無法控制好自己的用戶:「一個麵包師傅做出了滿滿糖霜的美味麵包時,我們會責怪麵包師讓我們忍不住想吃麵包嘛?同樣,我們也不應該責怪做出讓人慾罷不能的產品的技術人員。」

不過,Eyal最後還透露了一點:他家裡的路由器上安裝了一個控制器,每天到時間都會自動斷網。「這是為了提醒自己,面對技術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控制自己。

科技公司正在操縱數十億人

對於Eyal的這個說法,33歲的前谷歌員工Tristan Harris卻不同意。他認為:「我們所有人的大腦都被這種成癮技術劫持了,我們並不想自己認為的那樣,做出了自由的選擇。

被稱為「矽谷的良心」的Harris堅持認為,數十億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矽谷技術人員們正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操控」著他們的生活,他們並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在一次TED的演講中,Harris說道「少數科技公司正在操縱數十億人的思維,改變人們交流和建立關係的方式。沒有比這個更迫切的問題了」

「矽谷的良心」TristanHarris

Harris研究了LinkedIn如何利用社會互利需求擴大它的網路,YouTube如何用自動播放下一集功能剝奪用戶是否繼續觀看的選擇權,Snapstreak是如何讓青少年上癮般的不斷閑聊下去……

他發現,這些科技公司的技術並不一定是通用的,甚至可以為每個用戶量身定製最容易「上鉤」的成癮方式。例如去年Facebook的內部報告顯示,他們可以識別青少年的「不安全感」,「無價值感」,「想要更自信」等感受,利用這些情緒弱點困住用戶。Facebook 掌握著大量用戶的隱私和數據,可以為各種出價高的廣告主做精準投放。例如將汽車企業的廣告投放給一些想要買新車的用戶,甚至動搖某個州的選民意志。

Harris認為,科技公司並不是有意讓自己的產品變得令人上癮。他們只不過是在對廣告經濟做出反應;他們不斷地試驗各種可能吸引用戶注意力的技術,偶然發現了極為成功的設計。

最初,Facebook的設計師把點贊按鈕設計成和LOGO一樣的藍色,但是這不夠醒目,最後他們將點贊按鈕改為了有著警報信號意味的紅色,這利用了用戶的心理敏感性,現在,用戶們看到紅色的小圖標就像有了強迫症一樣要去點開它。

曾經是藍色的點贊按鈕

下拉刷新,如同老虎機的手柄

同樣利用了人們心理作用的還有下拉刷新機制,這就像一台老虎機一樣,用戶不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麼樣有意思的消息在等著自己,於是一遍又一遍地下拉、刷新微博,收到一條好笑的段子、一張好看的照片,然後上癮般地繼續下拉……

設計了這種刷新機制的是推特的設計師Loren Brichter。當初設計這個機制,只是因為他找不到放刷新按鈕的位置。現年32歲的他說:「就像電梯的關門按鈕一樣,雖然不按它電梯也會關門,但是人們就是喜歡去按它。同樣,如果老虎機沒有可以讓賭徒自己拉的手柄,那麼它的吸引力也許不會那麼大。推特的下拉刷新機制也是利用了這種心理。」 Brichter說。

推特設計師Loren Brichter

不過Brichter 也在反思自己這個「絕妙」的創意。他屏蔽了一些網站,關閉了推送通知,試圖讓自己擺脫推特。然而收效甚微。他說:「因為智能手機的吸引,我都沒能更好地講注意力放在自己兩個孩子的身上,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關注。」

手機上癮=吸毒?

用iPhone的人都知道蘋果手機的推送功能。無論是微博收到了新消息,還是滴滴打車的司機到了樓下,手機都會彈出通知以及APP的Icon。發明這項專利的就是蘋果工程師Justin Santamaria 和 ChrisMarcellino。這個革命性的發明至今在影響著成千上億的人們。

但是這項技術,也使得用戶遭受著不必要的干擾,加速分散人們的注意力。Marcellino 33歲的時候轉行,接受培訓成為了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他說,雖然自己還不是成癮方面的專家,但是他在醫學培訓中了解到,他曾經開發的技術可以影響到與賭博和吸毒相同的神經通路,這些神經通路能讓人們聯想到事物、舒適、溫暖和性。所有的這些都是屬於獎勵行為,可以激活大腦的多巴胺途徑。

風險投資家Roger McNamee對谷歌和Facebook表示失望,他認為,這兩家公司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初衷,被藉由廣告賺取的巨額財富沖昏了頭腦。他說:「這些公司給用戶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卻不顧後續產生的不良影響。這和煙草公司和毒販們乾的事情有什麼兩樣?除非這兩家公司放棄現有的廣告模式,不然,傷害還會繼續發生。」

看完這些矽谷精英們的敘述,你還認為你是自己想要劃開手機的嗎?與其期待這些科技公司做出改變,或者等著相關政策去約束他們,我們是否應該首先學習Nir Eyal,在看透了這些令人上癮的小把戲之後,開始自我約束,從手機中毒之中抽身而出呢?

來源:小探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模式桑博士 的精彩文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讓國學引導工作

TAG:商業模式桑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