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Uber、Lyft和ofo都搶著跟這家中國公司合作新的共享經濟生意

Uber、Lyft和ofo都搶著跟這家中國公司合作新的共享經濟生意

據TechCrunch消息,2018年6月初,有至少12家企業向舊金山市交通局(SFMTA)提交了在該市運營共享電動滑板車的申請,其中包括Uber、Lyft以及ofo等公司。這些競標者將角逐五個名額。在大部分參與這場激烈競爭的公司背後,有同一家中國製造商——小米生態鏈企業Segway-Ninebot。

Segway-Ninebot是小米在短交通和機器人業務上的最緊密的戰略夥伴。2015年4月20日,國內短途交通企業Ninebot宣布完成對全球自平衡車開創者Segway的全資收購,成為全球最大的平衡車公司。同時,Ninebot方面宣布獲得來自小米、順為資本、紅杉資本以及華山資本的8000萬美元(約合52724萬元)A輪融資。由此,Ninebot成為小米生態鏈新成員。2018年1月1日,Ninebot正式宣布公司名稱升級為「Segway-Ninebot」。隨著平衡車向大眾化市場發展,Segway-Ninebot面臨著易用性、安全性以及用戶體驗等障礙。善用大眾產品邏輯開拓發燒友市場的小米,是否能幫助其生態鏈公司Segway-Ninebot推動平衡車產品轉向大眾消費市場?用戶體驗、易用性等關鍵技術問題如何解決?平衡車能否真正顛覆短途出行?本文原刊於《商業周刊/中文版》總第355期。

雷軍有點不好意思。剛送走一撥客人,他遲到了5分鐘。這是一場投資洽談會,會議將決定雷軍和由他控制的風險投資公司順為資本,是否向一家名為Ninebot的公司注資。

時間是2014年9月,會面安排在雷軍辦公室——這是順為資本一位合伙人程天的主意。高祿峰準備好Ninebot平衡車的新品宣傳片,簡單介紹後,他按下播放按鈕,畫面中出現具備智能化控制技術的電動平衡車,靠著站在踏板上的用戶前傾或後仰的動作靈活地前進和後退。

Ninebot創始人兼CEO 高祿峰

高祿峰很緊張。他是這家初創公司Ninebot的創始人兼CEO。Ninebot此時僅是一家融資不過人民幣2000萬元的創業公司,正在尋求新的資本注資。在此之前,高已與程天有過深入溝通,就等著雷軍最後拍板定價。

宣傳片放了5分鐘,還沒結束,雷軍叫停。「我希望這是一個消費級產品。」他說道。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雷軍都在分享騎行平衡車的經歷,並討論產品的未來業務方向。最後5分鐘,雙方談到了投資價格,以及Ninebot日後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決策。雷軍轉過身跟程天低聲交流了幾句,又轉身過來,點頭和高祿峰敲定了合作。

錯誤的「好產品」

那場景不禁讓人想起15年前,發生在舊金山機場凱悅酒店會議大廳的一幕。據當年暢銷書《解密Ginger 重塑平衡車》(Code name Ginger)記載,2001年在舊金山機場凱悅酒店,矽谷明星風險投資公司KPCB的傳奇合伙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召集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和蘋果董事長喬布斯,對發明家狄恩·卡門(Dean Kamen)剛剛研發的一款代號名為「Ginger」的平衡車提供面市前的意見。約翰·杜爾當時已經成功投資了亞馬遜和谷歌,他押寶這款平衡車有可能成為未來個人代步工具,顛覆人類的出行方式。

喬布斯姍姍來遲。當他看到兩款計劃推向市場的平衡車樣品時,以他慣有方式咆哮起來:「我認為它太差勁了!」 在一旁的貝索斯沒有過多言語,但時不時點頭表示贊同。那年10月,蘋果推出了決定其命運的消費者產品iPod。喬布斯也認為代號為「Ginger」的平衡車應該是一個大眾消費品,「這是一款不可思議的創新機器,但它看上去卻非常傳統」。狄恩·卡門和矽谷很多工程師一樣,個性直率,也很固執。面對喬布斯的咄咄逼人,他面無表情,並堅持這款平衡車的用戶是高端消費者。

這款平衡車最終以「Segway」為名推向了市場,並迅速獲得極大關注。這款產品還登上了當年《時代》(Time)周刊的封面——該雜誌以《重新發明輪子》為標題,評選了Segway平衡車為年度發明。包括《彭博商業周刊》(Businessweek)在內的美國主流媒體都稱「這是一個技術奇蹟」。但批評者和喬布斯一樣,堅持稱,Segway誤讀了市場預測的信息,造了一個錯誤的產品——一個好產品,但是錯誤的「好產品」。

Segway幾乎朝著批評者判斷的方向走去。它始終沒能帶動起大眾消費風潮,上市10年間Segway年銷量一直在1萬台左右,客戶不是大衛·貝克漢姆這種名流就是迪士尼這樣的企業用戶。高祿峰迴憶說,他第一次見到平衡車是在美國沃爾瑪超市,保安將其用於巡邏。這與狄恩·卡門最初的想法大相徑庭,他曾希望Segway成為一種新型環保的代步工具。Segway後來又兩次易主,第一次是T9輸入法的發明者英國投資人吉米·赫塞爾登(Jimi Heselden),第二次是美國風險投資公司Summit。最後,這家傳奇公司悄無聲息地被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平衡車公司收購。

最終把Segway攬入囊中的就是Ninebot。Ninebot是中國的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智能短途代步設備運營商。

中國企業「出海潮流」

在2014年9月雷軍和高祿峰的那次會面,兩人已談到這項收購的可能性。2015年4月15日,Ninebot宣布獲得8000萬美元(約合52724萬元)投資,由小米科技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同時,Ninebot宣布全資收購Segway,並成為全球最大的平衡車公司,估值超10億美元(約合65億元)。交易各方都拒絕透露收購金額。

無從考證雷軍對平衡車的興趣起於何時。Segway的中國區總代理楊鎮全是雷軍的朋友,幾年前曾把一輛平衡車放在雷軍的辦公室,打賭「兩個月後雷軍會買這輛平衡車」。 雷軍嫌貴,最終沒買。但當高祿峰向雷軍提議收購Segway時,他只想了不到兩分鐘——高祿峰向《商業周刊/中文版》回憶,他在會面中問雷軍:「你覺得Ninebot收購Segway可行嗎?」雷軍思考了一下,點頭稱可行。

雷軍並不是狄恩·卡門那樣的科技極客,但作為小米科技的被投公司Ninebot,順利買下Segway並成為唯一被批准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平衡車公司,將對小米整體品牌出海產生影響。曾帶領金山在香港上市的雷軍,在決意做手機時就想推動小米成為一家國際化的公司。這些年,小米曾數次希望打開歐美市場,但終因專利問題淺嘗輒止。眼下,僅從平衡車來說,收購Segway解決了小米系兩輪平衡車的知識產權、品牌和海外經銷商渠道問題。同時,未來對小米系的其他產品,包括智能手機能夠進入到海外都會是很好的嘗試和路徑。「過去,小米系的產品,無論手機還是手環,都是進軍的第三世界國家,比如印度。真正在全球主流市場,比如歐美,能看到的小米系產品,就是Ninebot平衡車。」 長期研究硬體行業的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認為,「這也是中國技術類公司能夠進入到主流一線市場的一個很好的手段。」

的確,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資產上的併購,中國企業的這波出海潮都已經開始了。據美國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3月10日在北京公開的一份名為《概覽:中國對北美及歐洲的投資對比》報告稱,2015年中國投資者向歐洲和北美市場投資達400億美元(約合2636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73%的投資集中於房地產、汽車、金融商業服務和信息科技行業。該機構還稱,2015年以來,中企海外併購最熱門的行業就已經發生了轉變,不再是傳統的礦業和能源,而是科技、傳媒和電信類居多。在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合伙人沈南鵬看來,創業公司Ninebot去美國收購行業鼻祖級品牌,是一個很好的國際化案例,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不再是「山寨之都」,中國企業會以自主創新和併購的特殊方式在全球擴張版圖。

不過,就像Ninebot進行早期融資時,投資人質疑的那樣——「連Segway都沒做到,你們憑什麼做成?」人們顯然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善用大眾產品邏輯開拓發燒友市場的小米,是否能幫助其生態鏈公司Ninebot推動平衡車這類產品轉向大眾消費市場,走出利基市場的困境?

解密平衡車

Ninebot位於北京海淀區的辦公樓里停放著各種型號的平衡車。在高祿峰看來,自己走到創業第二站Ninebot算是順勢而為。2009年,Segway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在海南亞龍灣,高祿峰的北航同學王野租用過一次,那次體驗讓他萌生了開發平衡車的想法,王野找到剛結束第一次創業的高祿峰,兩個機械系背景的同學一起用兩天兩夜的時間,搭出了一個平衡車模型。

為了全力投入到平衡車項目中,2010年兩人正式創立新公司。當時已是平衡車鼻祖美國公司Segway成立的第十年,在全球擁有1000多個租賃點,在高祿峰和王野眼裡,那是行業里遙不可及的大山。但中國的平衡車市場才剛剛起步,數得出名的公司不過3家。

與飛行器一樣,平衡車的核心部件是一種精密陀螺儀,有一定技術研發門檻。Segway第一款代號為「Ginger」的平衡車,研發投入達到了數億美元。安全控制技術是這款產品的核心,「影響安全的因素太多,路況、天氣,甚至濕度都有可能造成平衡車運行時的穩定問題。」高祿峰表示。Ninebot的第一款產品「風行者思維車」,歷經兩年研發才真正完成。

《解密Ginger 重塑平衡車》作者史蒂夫·肯珀(Steve Kemper),曾長期追蹤報道狄恩·卡門。他對《商業周刊/中文版》回憶說,Segway預計能賣出百萬台,對於這一點,卡門當時深信不疑。而史蒂夫·肯珀認為Segway錯誤的市場營銷導致了錯誤的市場定位。「他是個天才式的發明家,但不善於市場和營銷。在他執掌公司的階段,他甚至拒絕營銷活動。」肯珀說道。卡門甚至只選擇了一部分人到貝德福德參加用戶培訓,這部分人被定義為高端用戶。他們包括政要、名流以及科技極客。肯珀認為這樣做引起了連鎖反應,因為它放任了大眾對這款產品的無限想像。事實上,高昂的定價已經把多數消費者擋在門外,中國一輛Segway的價格是人民幣8萬元,而美國市場價是5000美元(約合32925元)。

在詳細研究過Segway的市場策略之後,高祿峰認為激活大眾化的市場關鍵在於重新定義平衡車的用戶。一開始,高祿峰把自己產品的用戶描繪成能夠擁有價位在人民幣20萬元私家車的年輕人群,他們要有一定經濟基礎。一輛Ninebot E的售價在人民幣1萬多元,相比Segway已經便宜很多。由於平衡車使用者的體重、產品和慣性有微妙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使用者體重超過一定限度,產品負載就會加重,它需要克服的慣性和負載壓力會越大。因此,為了降低幾款小號產品的價格,Ninebot在產品負載上做了調整,標定限重為 85 公斤,也做了限速處理。

除了降低價格,高祿峰也想盡辦法開始找合作資源讓他們的平衡車在不同場合亮相。2013年平安夜,羽泉在工體舉辦演唱會,Ninebot第一代產品植入到羽泉尋找新奇舞台的環節。一個星期後,羽泉又騎著尚未量產的迭代產品Ninebot E亮相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後來,高祿峰又拉了一撥明星試用Ninebot的產品,並帶出「行出格,玩出趣」的廣告語。名人效應帶來了不錯的曝光效果,緊接著Ninebot開始在京東上發起預售。之後,羽泉組合中的音樂人胡海泉還成為其第一位投資人。

在國內開始售賣產品的同時,Ninebot也開始通過亞馬遜向海外銷售產品,但專利問題始終會使Ninebot在擴大市場時捉襟見肘。Segway是平衡車產品的開創者,擁有400項平衡車核心技術專利,幾乎所有行業後來者都繞不開這麼龐大的專利庫。事實上,狄恩·卡門是個沉浸於技術的發明家,並善用專利也靠此發家。他運營著一家技術公司DEKA,向大公司售賣新發明的技術。數年間,DEKA出售的技術發明不止上千種,而Segway是唯一一個他此前一直不願賣掉的技術。

風險與對策

意識到風險問題時,為了公司更長遠的發展,高祿峰開始琢磨發起收購的可能性。

美國東海岸,馬薩諸塞州的貝德福德市郊外,有一片佔地2萬平方米的雙層建築,距離波士頓不過80公里的車程。整座建築掩映在樹林之中,並不起眼,卻很精緻:磚紅烤瓷的外牆,工作區和工廠依據地勢布置。它是 Segway的美國總部,設計者是其創始人狄恩·卡門。Segway大樓里可以看到「Simply moves you」的廣告詞,過去10年其市場策略幾乎沒有變過。

2014年11月末的一天,35歲的高祿峰和兩位同事從北京趕到這裡,早於約定時間走進Segway這棟大樓的辦公室,準備與Segway進行一場收購意向的談判。前期溝通已歷經數月,但對方態度仍然像東海岸地區的天氣一樣,讓人捉摸不定,這使得高祿峰始終處於焦灼的狀態中,畢竟他要做的事相當於「蛇要吞象」。

儘管直到2014年,Segway也並沒有迎來它的銷售高峰,但它仍然是平衡車市場的全球老大並正在贏利,前後融資共計近5億美元(約合32億元)。美國一家免費資料庫Crunchbase顯示,每年Segway有4000萬美元(約合26368萬元)的流水進賬。

早上10點,談判正式開始。高祿峰及Segway的管理層都已經圍坐在中央圓桌邊,但Segway當時的最大股東、美國投資公司Summit的CEO羅傑·布朗(Roger Brown)並沒有現身。時年45歲的布朗是美國有名的併購重組專家,過去17年,他領導Summit進行了近50筆成功的併購案。

幾分鐘之後,會議室的電話響了,是布朗打來的,此時他人身在加拿大。「我並不打算賣掉公司。」 布朗在電話里說道。在場的每一個人面面相覷,因為大家都聽得明明白白。

高祿峰低頭看了看錶,從坐下來到被拒絕,前後不到10分鐘。數月前,對方還在電話中表達過強烈的被收購意願。高祿峰覺得很荒誕,他和同事只得起身,與在座的管理層握手道別,剛走到門口,電話又響了。電話那邊傳來布朗的聲音:「好了,我想我們現在可以談一下收購的事了。」 高祿峰並不知道是什麼讓布朗突然間又改變了主意,在接下來長達小半年的談判過程中,布朗都展露出強勢的談判技巧,他總是頻繁地改變主意,試探對方。

中國早年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化案例要數華為。這家通信巨頭曾這樣理解自身的國際化:中國企業做事的思想和方法,如果被海外客戶接受了就是一種國際化。兩年前,頻繁的海外併購也讓人們意識到中國公司開始以資本方式進軍全球。2014年復星收購西班牙火腿大王Osborne,2015年萬達斥資10.5億歐元(約合80億元)控股歐洲體育傳媒機構盈方,2014年1月30日,聯想宣布收購摩托羅拉……

一開始,高祿峰主動給Segway寫郵件,尋求合作的可能,一直杳無音訊。直到2014年年初,在貝德福德一個社交晚宴上,他邂逅了Segway的創始人狄恩·卡門。那時,Ninebot正因與Segway談合作而碰壁。狄恩·卡門穿著自己的標誌性著裝——休閑牛仔褲,正向來賓拍賣一個10人位的慈善晚餐。高祿峰毫不猶豫拍下了一個名額。出於好奇,卡門開始調查這家不請自來的中國公司,卻發現好幾家公司好像都在生產類似的產品。

事實上,2014年中國南方已遍布平衡車廠商,且品類豐富,有傳統的雙輪車、獨輪車,還有一種叫「扭扭車」的微型平衡車。如果在淘寶上搜獨輪車,大概有100多個品牌,十有八九產自深圳,價格從人民幣幾百元到3000元不等。沈南鵬認為這已經是常態了,大量的配件製造企業在深圳,供應鏈成本低,廠商們經過學習,工業設計水平開始進步,產量上升、成本下降進入良性循環。這些價格親民的中國平衡車曾一度成為亞馬遜網站上的熱門產品。當時小米內部也在對平衡車產品的啟動做準備,整個項目的負責人是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2014年2月起,他開始走訪一些國內平衡車的公司。在劉德的記憶中,大部分公司還是利用公共平台做加工,拿別人的機芯,自己再造一個外殼,也就是所謂的山寨。另一家平衡車公司深圳樂行天下科技公司也曾是小米看中的公司之一。創立於2012年的樂行天下,一直是Ninebot的競爭對手,曾於2014年年底獲得了人民幣1億元的投資。

2014年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Segway一名員工冒稱當地代理商在Ninebot展台買到一輛Ninebot E。那是一款雙輪高桿的平衡車,售價在人民幣15000元左右。「其實那輛車是一個取證。」高祿峰迴憶道,它成了這年9月Segway提起337調查申請的重要證據之一。337調查,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簡稱「337條款」)及相關修正案進行的調查,涉及美國出口產品中的專利、傾銷等問題。調查中,包括Ninebot、愛爾威、易步、樂行在內的中國平衡車公司因專利問題遭到了起訴。

每年337調查案件中三分之一都與中國企業有關。這種訴訟時限很短,通常以一年為限,一旦判定為侵權,被訴訟產品就可能會被退出美國。公開數據顯示,在已判決的相關案件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高達60%,遠高於案件總量敗訴平均值26%。黃明明認為,337調查也是美國企業作為一種防守國外的相關競爭品牌進入到美國的一個重要手段。不過一旦被起訴,相關企業也有機會通過邀約合作和收購來解決。

也正是在這次訴訟過程中,Ninebot才真正與Segway高層取得聯繫,並邀談合作和收購,接著,一場漫長的談判從2014年冬天持續到2015年的春天。高祿峰迴憶說,最讓人崩潰的是談到3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對方談得不愉快就說,「就這樣吧,不要再談了。」那時,各種運費和相關費用已經花了接近200萬美元(約合1319萬元),不繼續意味著這筆錢打水漂了。高祿峰很壓抑,經常一個人去北京酒仙橋附近的公園散步,舉起手機在同一個位置拍同一棵樹。

數次觸礁,談判幾經破裂,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羅傑·布朗。事實上,在認真考慮Ninebot之前,布朗並未打算賣掉公司。他曾毫不避諱地對媒體說,那些「資產豐厚但現金流貧乏」的公司才是他的最愛。這也是2013年,Summit收購Segway的原因,意思是只有當後者足夠值錢時,再賣掉它。為了消除布朗的顧慮,除了多次爭取面談,高祿峰還安排他和Ninebot投資人直接溝通,甚至向他出示過公司銀行賬戶表明資金實力。

最終Segway明確被收購意願後,Ninebot請資深銀行家和美國知名併購律師介入並開始財務、法務盡職調查及提出併購申請等後續階段,最終通過美國銀行併購貸款的方式完成對Segway的收購交易。近一年之久的談判終於塵埃落定。藉此收購,Ninebot獲得其全部專利、多元化產品線、供應鏈體系及國際品牌影響力。而Seyway的前任股東羅傑·布朗認為,Ninebot收購Segway的最大好處還在於平息之前的專利風波。

對Segway來說,這也是一筆不錯的交易。「Segway與Ninebot的戰略合作將為我們帶來我們從未有過的競爭力價格,」2015年4月16日,Ninebot宣布收購Segway的第二天,時任Segway CEO的羅德·凱勒(Rod Keller)在接受美國CBS採訪時談道,「過去10年,Segway的主要市場都是商用,Ninebot將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消費者。」

「小米模式」

融資與收購同時完成的2015年,對高祿峰來說,卻是日子最難過的時候。Ninebot開始與小米一起投入新款平衡車的開發。正如之前所談,雷軍希望這是一款消費級的產品。它意味著無論從體驗還是價格,都要足夠有吸引力,而這並非易事。

2月的一天,高祿峰帶著研發完成的平衡車,在小米大樓的電梯間里提前碰到雷軍。「這不是我想要的產品。」還在電梯間里,他說完還扭頭告訴同乘電梯的人,不要拍照,這是還未上市的產品。雷軍對這款初代產品很失望,認為它體積過大,操控桿過高,外形也不夠漂亮。

而這些恰恰也都是當年Segway未能掀起消費革命的一些關鍵原因。對於Segway的乏善可陳,史蒂夫·肯珀耿耿於懷,他在回復給《商業周刊/中文版》的郵件中寫道:「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果狄恩·卡門換個做法,事情會不會不同? 從科技上來看,平衡車是個了不起的產品,如果價格合理、使用便攜,我想不出比這更棒的代步消費產品了。」

產品被要求打翻重來,操控桿的高度被降低了,其他工業設計也發生了改變。進入小米體系的第一款產品——9號平衡車,在2015年10月才得以面世。小米在其官方介紹中如此描述這款產品:它只有12.8公斤,很輕便,能塞進汽車的後備廂里。售價確實也讓人意想不到,1999元,一部智能手機的價錢。劉德說,這個售價他們反覆測算過,其間也曾與Ninebot方面爭論過。公開數據表明,在隨後的「雙11」購物節,Ninebot在天貓、京東兩大平台單日銷量達到19393台,單日銷售額達人民幣3901萬元。

劉德認為,9號平衡車在一年內賣出100萬台會是一個產品定位的分水嶺。「當它賣到100萬台的時候,這個產品的屬性就可能發生變化了,可以產生不同的玩法。」劉德說道,他甚至看到過送盒飯的小哥用平衡車代步。黃明明認為,在保證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合理的價格能夠降低嘗試門檻,否則未來幾年平衡車可能還徘徊在極小眾的極客圈裡。

所有商品通過電商售賣,並用粉絲效應聚合人氣形成特定用戶圈子,從而降低產品運營成本的模式,被外界稱為「小米模式」。這也是過去5年,小米成為450億美元(約合2966億元)估值獨角獸的背後動力。曾經要賣人民幣800元左右的智能手環,小米做到了人民幣79元,2015年的銷量突破1200萬隻。現在,小米試圖在平衡車領域做同樣的事。

來看看平衡車的成本構成,電池、電機以及主板佔了主要部分。與智能手機的運作邏輯相似,當拿到足夠的穩定訂單和保證盈利前景時,就能說服供應商犧牲短期利潤,降低成本價格。9號平衡車在小米官網上預先售賣,獲得來大批預售訂單幫助其對供應量進行預估,高祿峰說,這使Ninebot與供應商的談判能力在增強,比如價格最難砍的電池最後降了40%。

這種反向驅動供應鏈的能力也是當年高祿峰希望接近小米並與其合作的原因。「土豪我們不怕,也不怕有技術,但是我們怕小米。」高祿峰說道,早在2013年做市場分析時就得出了小米很可能是潛在競爭對手的結論,而小米已經擁有比一般創業公司更好的製造銷售產業鏈平台,一旦進入平衡車領域也會突破行業價格壁壘。在保持小米足夠專註的情況下,雷軍利用資本的力量來幫助公司完善軟體、硬體、服務和內容的生態鏈。截至目前,小米總共投出了55家企業,其中有4家已經估值超過10億美元(約合65億元),其中包括今天的Ninebot。

用戶使用障礙

但無法迴避的是,平衡車不像摩托車只要會騎自行車基本都能上手,一般新手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訓和練習,平衡車要變成一個簡單易用的交通工具還是很難。黃明明向《商業周刊/中文版》分析稱,「要想變成一個相對主流的或者主要的出行方式,易用性、安全性以及用戶體驗還是目前主要的障礙所在,而不是價格。」

事實上,過去幾年,平衡車技術的革新並不多,使得用戶體驗方面的突破性進展也相當有限,這些都是產品大規模消費化的一大阻礙。2006年,Segway曾針對警察、沃爾瑪超市等企業推出過定製版產品,包括增加電池續航能力等,但用戶體驗、易用性等關鍵技術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大幅度改善。

安全性能上的技術革新尤其緩慢,這也是未來平衡車市場的一大挑戰。數年前Segway因此備受詬病。2003年,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在度假時駕駛Segway就從車上狼狽摔下。後經調查,是因為一個軟體故障導致車輪突然逆轉方向。更糟糕的是2010年,Segway的第一位收購者、T9輸入法的發明者英國投資人吉米·赫塞爾登在一次使用越野版Segway時不幸墜崖身亡。儘管這一事故與其使用環境有直接關係而並非產品本身問題造成,但這個消息再次給平衡車安全性蒙上一層陰影。

平衡車跟其他智能硬體一樣,從某種程度上,安全性取決於各種出行測試數據的積累。數據足夠多,就能優化內置系統,提高行駛狀態時的穩定性。高祿峰表示,Ninebot收購Segway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獲得對方的技術資源和數據積累。兩家公司在收購案後,即開始整合技術研發部門,全線產品都以相同的安全技術標準來要求。

此外,電池與充電器也是平衡車產品品質和安全性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2014年12月中旬,亞馬遜曾因11起由平衡車引發的火災在美國強制下架了大量平衡車產品,而這些產品基本來自中國。為了更多地保護用戶,Ninebot在產品中內置了溫度感測器,用來監測電池溫度判斷電池狀態,如果出現狀況會有斷掉充電迴路等應急措施,用戶手機App也會有相應提示。

在速度控制方面,普通平衡車的最高速度在20km/h,Ninebot產品設置了新手模式,以便初學者在一個較安全的速度範圍內練習和適應。經過測試,技術部門最後把速度限制在了16km/h。用戶還可以通過手機App操控平衡車的動作,並且在平衡車開始運動時發出警告。不過,最近仍然有因平衡車發生事故的新聞,比如騎行時撞上臨街店鋪落地玻璃、沒能及時停下而摔骨折等等,這也會成為小米及Ninebot長期需要面對的挑戰,它與其他類似手機、電視這樣的硬體設備不同,使用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

黃明明認為,需求量小可能也恰恰阻礙了技術革新。在智能出行領域,相比電動車,平衡車還是很小的市場,配套技術的投入相應也不會太多。前者光在中國就有2億的存量用戶。不過,他相信,隨著平衡車應用場景的增多,新的需求能夠帶動技術研發這是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

不過,劉德對當下市場規模的判斷仍然謹慎,「目前為止,我們把它定義為一個消費級的新奇酷玩,至於它能否真正顛覆短途出行,還有待時日。」黃明明同樣認為平衡車的市場離大規模的爆發至少還要5到10年。

而對高祿峰而言,一個創業新秀在短時間內走上國際化道路,重要的事還包括收購後的內部整合。接下來,Ninebot需要深度整合雙方技術、供應鏈、售後服務等體系,藉助小米資源不斷開拓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降低中間環節的成本,使不管是面向專業領域的Segway還是開拓消費品市場的Ninebot,都能有更強的供應鏈成本優勢的同時,挖掘不同消費層次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Segway還將對業務進行擴充,計劃向個人交通和機器人領域延伸,2016年,Segway將聯合英特爾和小米進入家庭服務機器人領域。2016年CES,Ninebot推出了一款基於平衡車的機器人,希望這類跨界產品能提供更多的影音場景,比如家庭信息管家。

黃明明認為,未來幾年,類似Ninebot和Segway這種併購將成為中國科技公司走向海外的趨勢。在前不久舉辦的紅杉中國10周年慶上,沈南鵬特別提到兩家硬體公司,一家是無人飛機製造商大疆科技,另一家就是Ninebot,他說:「現在的中國企業應該意識到,你做的產品可能並不比美國人差,很多行業的產品也完全可以進入全球市場進行整合,做行業老大。不光在產品競爭上有信心,在資本上也沒有問題,在股權和槓桿融資等方面,都可以獲得很多支持。」

撰文:陳瀟瀟 編輯:劉燕、馮艷彬、趙露露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還在跟智能音箱「吐露心聲」?小心它把你的私事廣而告之
經濟轉好了,出生率卻沒升,發生了什麼?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