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來傳媒何去何從?6位傳媒大咖這樣說

未來傳媒何去何從?6位傳媒大咖這樣說

2018年6月21日,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清華大學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清華-日經傳媒研究所合辦的「第9屆傳媒發展論壇暨2018傳媒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論壇上,行業內專家、研究學者齊聚一堂,就數字經濟與傳媒發展、互聯網產業發展、下一代互聯網、未來媒體等議題發表演講和展開對話。

柳斌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做好傳媒研究要把握時代脈搏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根本性地改變了傳媒的格局,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傳媒結構還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

傳媒行業現在已經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領域,今天的人們離開傳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今天的傳媒不是傳統意義上傳媒了。對於傳媒研究,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我們這個時代,從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需求和我們面臨的時代任務來研究,這是我們這一代傳媒人的任務。

媒體已經變成一個多元化、立體化發展的結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已經難解難分了。「傳媒」這個詞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傳播,一個是媒體。傳播是一個技術、是一個過程,這個發生的變化是非常深刻的;媒體基於傳播技術的變化,也出現了很多新的趨勢。對於新媒體,我認為總的還是要以包容、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對新媒體要給予更多的熱情、關心、支持,它的影響力、傳播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新媒體未來帶來的影響我們也要很好的研究,比如網路空間,這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從政策層面來講,針對新媒體,政府曾經提出善待善用、善管善治的概念。政策方面的特點就是包容、開放、支持、規範。媒體現在的任務,特別是對傳統媒體來說,是融合、共享、合作、發展。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國內媒體怎樣正確地引導輿論,這在傳播領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還有傳媒發展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傳媒產業的政策調整和投入問題、國際傳播與建設的問題、網路空間治理問題、大數據條件下公民權益的保護問題,這些都要以中國特色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是需要研究的。

崔保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傳媒研究新角度和新範式:

網路空間和數字經濟

傳媒研究應該有新視角和新範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從數字經濟和網路空間的視角來觀察今天的傳媒。從大眾傳媒到網路空間,從傳媒經濟到數字經濟,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範式轉換。我們可以運用媒介形態、媒體業態、傳媒生態、傳媒動態這「四態」分析法來分析傳媒產業。

今天的傳媒業正處在一個體系重構、動力變革與範式轉換的大轉型期。新型的主流媒體和傳統的主流媒體以及自媒體,構成了內容生產和內容傳播的主導。在互聯網時代,傳媒產業已形成內容生產、內容傳輸分銷和信息內容消費三層結構,這是一個由傳媒企業、媒體機構、用戶等構成的生態體系結構。同時,也已形成一幅由傳媒企業、媒體機構、用戶等構成的網狀生態圖。

2017年中國傳媒產業達到約1.9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增長率是16.6%。增長率最高、產值也最大的是移動內容和增值服務內容。另外,移動網路廣告和PC網路廣告現在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按照過去五年平均的增長率,我們預測2020年傳媒產值將會達到3萬億元左右的規模。

另外一個需要我們思考的就是未來的技術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的應用領域將主要集中在七大領域: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5G、量子通訊、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其中,IPv6、5G和人工智慧可能成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引爆點。在這樣一種體系的重構和技術推動下,傳媒產業發展的基礎動力也在發生改變,未來將會有結構性的重組。

喻國明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後真相時代的新聞傳播研究

而我們所認定的真相,一般世俗意義上的真相,是在某種權威的導引之下,按照某種規則,大家所理解的對某一個事實認定的共識。這種共識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我們史學家書寫的真相,但是這個真相是大浪淘沙的真相,誰掌握了權力,誰就掌握了歷史書寫的特權。所以真相是由勝利者來編寫的,把利於自己的事實寫下來,把不利於自己的真相淘汰掉。

但是新聞業的產生使這樣一個東西發生了深刻的改變,因為新聞業的技術和狀態,這種專業的團隊、專業的共同體,能夠用很新、很近的事實的披露和傳播,來形成大家對於正在發生的事實、正在發生變故的認知,這就極大縮小了權力者對真相篩選的範圍。由於新聞業的出現,使過去的權力者變成了精英階層的專業主義的力量。

今天互聯網又把這樣一種權力的權威加以解構,因為人人都是傳播者,關於一個真相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樣子,而每一種樣子裡面都有它自己的依據,都有自己信任的標準和尺度。而精英主義在今天實際上已經不能成為大家認定真相的一個標準。於是出現了後真相時代。

既有的很多傳播研究是建立在傳統的媒介中,但是互聯網傳播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內容的架構,而是社會生活的架構,有很多很多社會生活,有各種各樣的硬體和軟體。所以它的運作規律、運作機制,一定要求我們有一種全新的方式。

我們新聞傳播的教學體系也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其實新聞傳播學並不古老,但是它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觀念,就是研究和實踐是可以分離的,是可以自說自話的。但是今天在我看起來,實踐一線的問題和研究前沿問題的聚合交匯,在新聞傳播、實踐和學術發展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交匯得如此緊密,實踐一線思考的問題、遇到的問題,就是傳播學研究的一流問題。

傳播的研究範式、研究方法,一定要有一個革命性的突破和改變,因為我們過去所做的所有的研究,其實基於在今天看起來非常狹窄的那個領域裡的信息傳播意義上的研究。而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社會的複雜的,和彼此之間關聯異常緊密的一種生態意義上的複雜系統。而這種複雜系統要求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切入手段、更多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

尹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傳媒邊界模糊 亞文化主流化現象值得關注

傳媒的邊界在哪裡?我自己也會懷疑。現在互聯網當中,視頻佔了太大的部分,而且無論是它的社會影響、經濟總量,包括它對互聯網行業的推動性,都舉足輕重。所以將來已經很難分清楚什麼是電影,什麼是網路電影,什麼是視頻,什麼是大視頻,什麼是小視頻,所有的概念每年都在被推翻,概念的邊界越來越難界定。

推動內容變化的還是互聯網創新,因為互聯網的創新層出不窮。互聯網行業在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之下,創新能力遠遠高過了我們對它的前瞻。

在這個情況下,我自己判斷現在的趨勢:一個是主流傳媒努力在讓自己主體化,因為過去主流傳媒被邊緣化,它現在要讓自己成為主體。第二是新媒體在主流化。對於新媒體的內容發布,已經有一整套的管理模式。

那麼對我們電影業就提出了新主流電影的概念。因為大家知道電影業相對於別的傳媒,它的市場化是最高的,我們要讓主流市場和主流價值達成一個融合。

黃升民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

傳媒發展的兩個輪子:數據和智能

在媒介的變化方面,2018年的主題就是技術。這一點其實是一個分水嶺,整個廣告業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的差別其實兩年前就表現出來了,往後可能是越來越明顯。5G、雲平台、人工智慧,這三個領域是關注的焦點。

傳媒業有兩個非常關注的東西,就是營銷與終端板塊的變化。營銷是什麼?其實營銷解決的問題無非是生產者、需求者和消費者之間均衡的問題,一旦出現不平衡,就會出現欺詐,這個市場就會出現崩盤。

從進化的角度去思考傳媒業要,傳媒業的變化在哪裡?其實整個結構和次序沒有變,只不過用不同的方式去破解它。但是有一點非常大的變化,我們用三個「無限」來表達,一個是內容生產是無限的,它已經突破了專業的門檻;傳輸是無限的,因為成本非常低,5G、6G、7G都是突破了傳輸的邊界,現在都用平台化去表述; 受眾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無限的,它沒有物理空間。在精神需求相對稀缺的時候,可以分為主流和亞文化;但是它是無限狀態的時候,就很難劃分。

2018年我們的核心所定的是兩個輪子,一個輪子是數據化的輪子。其實互聯網真正的力量是利用了數據,BAT都說自己是大數據的擁躉者,實際上它沒有大數據,它都是各自的數據。另外一個是智能化的輪子,智能化指對數據的儲存、加工、傳輸的能力,這種能力已經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

陸小華

新華社音視頻部主任

新舊媒體的三個效率差:

傳播效率、資源利用效率、運作效率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相比,有三個效率差:傳播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和運作效率。新媒體的傳播效率更高,所以它的下載量可以過億,它的日活可以百萬、千萬、過億;它的資源利用效率更高,人腦對信息處理的速度和量,在一個絕對的時間段內,已經趕不上機器;新媒體的運作效率更高,企業戰略的核心是確定不做什麼,剩下的才是做,就是專註在戰略層面的解讀。傳統媒體的發展必須在運作效率上有大的提升,才能有足夠的競爭力。今天的互聯網平台快要變成技術密集型加人工密集型企業。因此即便是互聯網的企業,依然也會面臨運作效率問題。

要高度關注技術變革對媒體的影響。在中國,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就是2013年年底4G牌照的發放,在經過了滲透期之後,2016年就進入了視頻的爆發期;到了2017年底、2018年,我覺得更多的是技術變革帶來的變化。當然這樣的平台為什麼能夠迅速崛起,還是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

新一代的技術迅速興起,傳媒基本形態、傳媒和受眾關係、受眾和行為關係、行為方式,都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所以學者應該對此有一點超前的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路傳播雜誌 的精彩文章:

爆款短視頻如何持續生產?這種新的組織結構可以嘗試!

TAG:網路傳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