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是一個大雜燴

這是一個大雜燴

依法開篇閑扯。

自吾遷居玉泉以來,常有感其地處人間之懷抱,常伴西子湖畔,煙火熏然,交通發達,出行便利。出新橋門沿求是路東行一公里余即黃龍,有一沃爾瑪,商品琳琅,購物方便,雜染煙火氣,故不時夜往,一為購物,二為閑逛。

因所距不遠,多步行而往,行至黃龍以內,到超市前必經過兩店面,店面雖小,燈火輝煌,十餘步以外即聞香風撲面,不覺蕩漾,窺其內部,似有一排服務員侍立門邊,皆制服筆挺,蝴蝶結森然,西式裝潢,燈光煌煌不可盡述。查高德地圖,一為SPA館一為酒吧。嘗想當日,朱世慧到上海演出《徐九經陞官記》,徐大人造訪侯府時王妃令婢女賞座、捧茶、掌扇,一聲徐大人叫的人骨頭酥麻,想來當時情景也不過如此。不知道徐大人來了這裡還能不能心神不亂,不知道孟老夫子的浩然之氣在這裡還管不管用,什麼都不知道,只能默默說一句:真TM會玩。

最近讀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的《埃及考古專題十三講》,是一六年來為配合所內課題舉辦的十三場講座,請了數位嘉賓主講,介紹埃及考古發現,每講都整理出一篇概要,是為此書。

先說書籍排版,真不愧「字大行稀」的四字評語,版面真不敢恭維,沒辦法,誰讓人家獨一份兒呢,好在印刷質量過關,不過這麼一點東西定價一百四十,還是讓人感嘆:誰讓人家獨一份呢。

講座內容不少,但好在都是介紹性的,沒有什麼晦澀深奧的東西,也記了一些東西,但是要搬上來工作量太大,我就腆著臉獨享了,但是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感受:埃及的考古事業與我國有不少地方相似,都是由外國人首先開創,好在我泱泱華夏數十年內自立自強,把考古事業的主動權抓在手裡,兼之我國文明一脈相承,並未如埃及經歷長時間的異族之統治,有伴隨宗教入侵,以至於現代埃及與古埃及文化之間有難以逾越之斷層,考古中的許多問題也難以解決。並且,埃及文化在現象層面與我國真有相似之處,如紀年方法等,類似的現象背後隱藏的是不同的原因,這也正是比較研究令人神往之所在。

更重要的是此書豐富了我對埃及之認知——大抵當人對一事物所知不多時,往往將相關的隻言片語引以為事物之全貌,然而一個文明之內涵必極深厚,所知越少,也就越危險,所知越少,便如井底之蛙,自詡知天,所知越多,便越謙虛,總之,埃及文化並非只如我們腦海中的金字塔、木乃伊和聖甲蟲,它的精彩,還需要我們努力去發現。

許多考古學研究都把古史傳說和考古學文化聯繫起來,剛開始覺得好過癮啊——原來炎黃蚩尤面貌如此,讀的多了不禁想問:眾說紛紜,何者才是歷史的真相,這樣的研究潮流不會是博人眼球吧?

其實不然,讀《通論》時才知道這樣的事情1901年的時候梁啟超已經做過了,當時這樣做當然有其時代背景,包括二十年後的新文化運動,疑古學派也與此出於一轍。然而,百年之後的今天,這幫搞考古的還在做這樣的事情,是因為什麼呢?時代背景已隨著那個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時代的過去換了一副面孔,是不是因為學術發展的內在理路所致?

現在的我看來,內外的原因,都有。能對這個問題有一點想法,要感謝老師[鞠躬]和學姐[敬禮]的解答。

實際上這樣的討論是兩個話語系統之間的耦合,一個是以文獻為基礎的古史框架,另一個是以考古發現為基礎的考古文化、序列等研究。首先,二者都是重建古史的重要工具,文獻自不待言,考古,正如皮特里說的:考古學的全部任務,就在於重構歷史的原貌。雖然目前考古學已發生轉向,但重構歷史的真實仍然是一切研究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來,二者的聯繫是必要的,都是在為重建歷史的事業服務;但是,這兩套話語系統的地位如何?從考古學的產生來看,我國的考古學天生負有證經補史的任務——兩套系統是不平等的,文獻是需要考古來證明的,文獻是不可信的,一套系統需要另一套系統來論證,怎麼還能相互耦合,怎麼還能搭配起來重建歷史呢?這不是循環論證嗎?受老師的指教,因此,我們的探源工程建立在「如果我們承認古史傳說」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說,難道我們的考古學研究就是百分之百可信的嗎?(oh 我看到了人生的虛無,以後我可能不僅僅上班就是上墳,不僅僅要面臨事業就是一片廢墟的殘酷事實,還要面對我的視事業可能是不可信的噩耗);又說一句,我們的考古學從未擺脫民族主義,對夏(古史)的證明,有其學術之外的意義,或許這一點也是雖然時代背景改變了但仍起巨大作用的外在因素。

明天有事,先睡了。本文觀點轉載須徵得作者同意,歡迎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漱魂 的精彩文章:

TAG:漱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