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IPO為何選擇下限定價:預留獲利空間,也降低破發概率

小米IPO為何選擇下限定價:預留獲利空間,也降低破發概率

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在香港的IPO發行價最終定在17港元/股,這是小米此前給出的17至22港元招股價區間的下限。此外,《香港經濟日報》報道稱,小米IPO公開發售方面,共接獲約1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倍數逾8倍,凍結資金約230億港元。

那麼,超額認購倍數逾8倍,算不算高?小米IPO為何選擇下限定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港IPO的公司不同於A股,沒有最高23倍PE的限制,全由市場來自由定價。

渣打銀行投資策略總監王昕傑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港股IPO定價是遵循市場化原則,根據簿記建檔情況,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協商確定的。

「小米的發行情況不算好,跟其他熱的項目比起來,逾8倍太少了。」一位香港券商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有些機構下單的時候,是有價格條件的,「比如,如果是下限定價,我就認購,不然就不認購。如果小米定價太高,很有可能是不夠訂單的。」

另一位香港券商人士也稱,港股IPO價格由承銷商和發行人根據認購情況確定,承銷商會給出估值區間,17港元-22港元對應的就是小米539億-697億美元的估值的價格。「當然,這一估值區間離最初的估值已經相去甚遠。」該人士稱。

此前,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銀行、中信里昂證券、瑞信等多家機構普遍給出800億至940億美元的估值。

6月25日,在香港舉行的小米全球發售發布會上,雷軍說,自己不是很糾結小米到底是硬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小米是全球罕見的既能做硬體,也能做電商,也能做互聯網的全能型企業。所以他認為,小米是一個新物種,在未來,小米具備巨大的成長空間。在香港路演時,雷軍還笑稱小米的估值應該是「騰訊乘蘋果」。

就目前539億-697億美元的估值,市場依然覺得貴。

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小米的盈利模式尚未被證明,估值已經超過國際上頂尖的高科技公司,包括蘋果、特斯拉等。「小米還是在講故事,但讓投資人買單是另一回事。」

對於發行價最終定於17港元,也是發行區間的下限,寰盈證券首席策略師趙璞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這說明小米對於自己的估值較為保守。「這意味著小米願意為投資者預留較大的獲利空間,同時也降低了破發的概率。考慮到一般認購資金中都有不少槓桿資金,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小米作為本年度最熱門的新股,正常來說槓桿資金會更多,當前的認購倍數其實並不算誇張。如果本次小米執意要上限定價,一旦開盤破發,對投資者影響會很大,承銷商也未必願意。」

在趙璞看來,雖然公開認購獲超8倍認購,但機構投資者的認購價格普遍位於區間中下,甚至有機構給出18港元的封頂價格。這其中的原因,或有市場擔心老股東和員工大舉拋售老股套現,令公開市場做「接盤俠」的考慮。

「不可忽視的是宏觀環境的變化,上半年美元走強、美聯儲持續加息,香港的流動性不斷收緊,6月Hibor港元銀行間拆息已經來到十年最高點,同時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居全球首位,募資超過500億港元,也進一步收緊了流動性,影響小米的估值和認購價格。」 趙璞說。

根據招股說明書,小米此次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計劃發售21.8億股股份,其中65%屬新股,35%為舊股。小米計劃於7月9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若按17港元的價格,意味著小米將募集到47億美元(約合370.6億港元),2018年預測市盈率為39.6倍,2019年預測市盈率為22.7倍。

彭博的消息稱,小米國際配售部分錄得大幅超額認購,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 )旗下一家基金認購小量小米股份,但未提及認購金額。另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及美國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亦分別認購了6億及5億美元小米股份。小米招股前獲7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總值5.48億美元股份,以中資機構為主,包括CICFH Entertainment(中投中財娛樂)、中移動(00941)、高通、保利、順豐及招商局等。

不過,公開發售方面,小米則明顯預冷。《香港經濟日報》的報道指小米共接獲約11萬人認購,超額認購倍數逾8倍,凍結資金約230億港元。

港媒的數據顯示,耀才證券等6家券商為小米集團預留約1300億港元備戰孖展(保證金)。其中,耀才證券預留最多600億港元、海通國際預留約200億港元、輝立證券預留約200億港元、信誠證券預留約140億港元、國泰君安預留約100億港元、時富金融預留約80億港元。

截至6月28日中午截止孖展時,時富金融及輝立證券被投資者抽飛(取消認購)約17億港元。14家券商累計借出孖展逾97億港元,相當於超購3.06倍。而業界此前普遍預期小米超額認購約5倍至10倍,凍資約240億港元。

小米孖展募集情況

與此前五隻在港IPO的新經濟股票相比,小米正式啟動招股後的市場反應確實顯得非常冷淡。

據港媒報道,6月25日,11家香港本地券商共錄得僅74.72億港元的孖展認購額,以在香港公開發售集資額23.98億港元計算,超額認購僅2.12倍。6月26日,10家本地券商則累計錄得59.44億港元的孖展認購,超額認購1.48倍,遠遠落後於市場預期。

近年在港新經濟股上市表現

轉載自:澎湃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又一家P2P「爆雷」 年化收益率12%,高額返利是龐氏騙局?
無任何限制的不限量套餐 才是對正經用戶「耍流氓」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