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念養育:你除了是我們的孩子,更是你自己

正念養育:你除了是我們的孩子,更是你自己

(小布穀一周歲,在外面過林卡)

這個周小布穀剛過完他的一周歲生日。陪著他過他的節日,陪著他走過這一年來的每一個日日夜夜。我已經長大了,很大很大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把童年的自己忘記了。但是自從有了小布穀的陪伴,我發現那個被忘記的自己在體內漸漸復甦。

孩子有很多好奇,他們總是睜著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問這問那。大多數孩子都問過自己的父母:我是誰?我來自哪裡? 當然我們的大多數父母回答得很敷衍,我在自己小時候得到的答案是:撿來的。我們關於自身存在的疑問其實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如果我們從來不去思考它,有一天當我們自己的孩子問這個問題時,我們也會變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敷衍了事。而錯過一個引導他們探索自我生命的絕佳時機。今天我就設想一下,如果小布穀有一天問我他是誰,我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聽過漫畫家朱德庸的故事。他早年患有亞斯伯格症,但當時父母和老師都不知道。年幼的朱德庸學不會知識,成績不好,不招老師喜歡。漸漸的不敢去上學,擔心自己做不好功課被責罰。但幼年的他對色彩和線條非常敏感,畫畫成為他生命中唯一一道光,他發現他可以通過畫畫去表達自己的內心。

但是家裡條件不好,連畫畫用的本子都買不起。有一個周一,放學後回到家,發現父親買來紙,用線縫成一本冊子。接下來的日子,年幼的朱德庸發現,每當他快要畫完一本的時候,第二天他的桌上,就會有一本新的冊子。

現在當朱德庸拿起父親曾經縫過的畫冊,就會想到那一天的溫度,那一天太陽光影的顏色,甚至空氣的味道。已經為人父的朱德庸談起這些時,放佛自己穿越時空,仍然還在那個周一的午後,手裡捧著父親親手縫的冊子,滿懷欣喜,滿心雀躍。

讓他難以忘懷的還有一件事,有一次父子兩去動物園,父親告訴年幼的朱德庸: 你看這裡有獅子、老虎、大象、猴子,如果你是獅子,你就做一隻獅子,如果你是大象,你就做一隻大象,不要輕易地改變你的樣子,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天分。正是父親的理解,才讓朱德庸在灰暗的童年中有了一絲斑斕的彩色。

朱德庸的父親在他想畫畫時,替他縫一本又一本的冊子。正是父親的線的縫補和串聯,讓朱德庸的童年免於破碎。後來朱德庸成了著名的漫畫家,他始終不敢去觸碰童年、孩子、動物的話題。因為裡面全是因為在學校功課做不好的心酸和屈辱。直到他自己的孩子過九歲生日時,他突然想起自己的童年來。他想起已故多年的父親,那天午後溫暖的記憶又喚醒了他。那天光影的顏色、空氣的味道都在,父親將一摞紙縫成一本冊子遞給他。這個時刻給了他力量,他決定為孩子們創作漫畫集,於是有了《絕對小孩》的出版。

小布穀,也許媽媽可以學習這位父親。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你感到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或者在外界開始否定你,或者連你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是誰,分不清自己是大象、猴子的時候。堅定的站在你身邊,告訴你:你就是你自己,你有你自己的天分,相信你自己的內心感受。

我在26歲時,遇到一本講繪畫的書。昨天試圖從書堆里找出來,沒成功,忘了叫什麼名字。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作為一個長大的人,早已經不是童年那般滿眼色彩斑斕了。但這本書,它可以讓我拿起筆來去大膽的描摹。我記得我那時喜歡畫荷花。把那一年寫的日記找出來,會看到每頁背後都有自己描摹的不同時間的荷葉,日出前,日落後,燈光下,一場夜雨後......

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並不在於繪畫的技巧上,而是它傳達的一個重要的信念:繪畫是你內心的表達,是用筆畫建立起你與真實事物,與內心真實感受之間的聯繫。這種表達優於一切技巧的提升。這個理念並不僅僅局限於繪畫上。那時我正在學習寫作。我發現,寫作最重要的,和繪畫一樣也不是首先去練習技巧-關於細節處要如何描繪,情節如何鋪墊等等。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心有話要說。一切技巧都應服務於你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但從小到大,沒人這樣鼓勵過我:要勇敢的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並且相信它們。我從小學會的是:我的一切感受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不重要。

我在學校待過很多年,受過傳統的文學教育,至少是我受過的這麼多年教育里,我覺得它離真正的文學創作很遠。我們的確接觸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分析談論很多大師的手筆,在藝術史的長河中領略過無數真正的美。但也僅限於此了。反而是知道得越多,越不敢動筆去自己寫。因為有太多外在的比較和評價,我知道我這輩子是做不到了,不可能再企及那些優秀的作品。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被創造出來,每一個都那麼獨特而耀眼,我算什麼。

一開始沒有人關心我們的感受,沒有人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沒有人說:你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才是文學創作的一切根源,把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釋放出來。沒有人說:你是獨特的,每個人都獨一無二,都可以閃耀出自己的光芒。沒有,於是天長日久,我們也就學會了忽略自己的感受。我還記得自己在寫畢業論文時,在論文邊邊角角上,小心翼翼的表達幾行自己的感受,像做賊一樣。轉眼就被告知,要隱去一切「我」的感受,「我」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學術的嚴謹和規範。

真正的文學創作,或者其他的藝術創作,除了去藝術史長河裡浸潤,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地方:首先要聽見自己的心聲,鼓勵自己去勇敢的表達這個聲音,並習慣於用文字或者繪畫或者音樂這些方式。其次,培養自己的觀察力,學會用寫作的方式或者繪畫的方式去觀察身邊的世界,打開自己的心眼去和自然萬物建立聯繫。最後才是親近優秀的藝術,感受它們的魅力。沒有前兩者的奠基,後面再努力去比較去模仿,都會陷入無力和破碎。

每個生命一開始,要鼓勵他們的「自我感知」。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內心感覺來。他們自己聽到了些什麼,看到了些什麼,觸碰了些什麼,有什麼感受,選擇相信這些感覺,並且學會觀察它們。這是他們內心有話可說的基礎。

小布穀現在滿一歲了。有一天我帶他過馬路,剛是學走路的階段,我摟著他的身子,嘴裡碎碎念著:要小心點,要左右看,知道嗎。父母有時會有一種錯覺:他們太脆弱了,要付出很多精力去照顧。但在那天過馬路的那個時刻,我的心裡又冒出另一個聲音來:其實是孩子在指引我們的生活。緊接著就回想到這一年來小布穀的成長,以及有了他之後,自己生活的狀態。我說幫助,其實這個過程是雙向的。

每天早上起床,我們開始恢復自己的意識。如果觀察力強的話,會發現自己從睜眼開始頭腦里的念頭就穿梭不止了:昨天有個快遞沒取;天啦,最近和某個朋友吵了兩句;今天要吃什麼;生活每天都這樣,一成不變。我常把這些雜亂無章的念頭稱為「意識的烏雲」,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會被這些烏雲籠罩而不自知。

但是我發現小布穀就完全是另外一種存在。他每天一睜眼,要是睡好了,準會咯咯笑,咿咿呀呀的在床上自娛自樂玩半天。每天他都有玩不完的事,讓他感到生活的新鮮:路邊飛過的一隻麻雀,身邊跑過一隻薩摩耶,牆壁上一截兒伸出來的水罐,或者是草坪上散落的一個易拉罐的拉環,都可以讓他把玩觀察半天。

(小布穀在「研究」草地上的一個拉環)

孩子在引領我們,進入一個視野更寬闊、細節更豐富、內在更和諧的世界。他們的內心感覺、自我感知,其實天然的豐富。並不需要你刻意去做什麼,只要他想去草坪上觸碰一朵鳶尾時,你不要因為他的方向違背了自己規定的軌道,而橫加阻攔就夠了。每天清晨帶小布穀出去,我能感受到他體內的生機,他的狀態總是會幫我驅散頭腦里的「烏雲」。只是在一旁,保證他安全的情況下,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就非常靜心。在他的眼裡,世界每一天都不一樣,就在他的腳下,每時每刻都有新發現,新樂趣。

小布穀你滿一歲了,媽媽有很多祝福給你,有很多話想說給你聽,首先是:你的感受很重要,要始終相信自己會閃耀出自己獨特的光芒。其次,你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你還是你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始終在關心受教育的個體感受,並且鼓勵他們自我生成,不斷優化。這個自我感知,是他們長大後可以依靠的最堅實的土壤。如果孩子不能自己生成一個好的自我的感覺,長大後會有無依無靠的感覺,時常處於空虛之中,不斷在外界抓取什麼,或者尋找依靠,填補空洞。

孩子的自我要如何生成?做父母的除了選擇相信他們自己,還需要時時看見他們的感受,確認他們的成長。

一位母親在廚房做飯,她五歲的孩子蹦蹦跳跳跑過來:媽媽,媽媽。母親嗯了一聲,立馬又反應過來:哦,爸爸給你帶回來一個小汽車,你很開心對嗎。孩子「嗯」了一聲,又歡快的跑開了。

小布穀九個月時開始懂得與人互動。我們教他「拜拜」,他會看著我們的手勢跟著學,但必須是看著大人的動作才會。有一天在推他回來的路上,其實他背對著我,根本看不見。路上遇到一個熟人,我在他後面說:拜拜。他在前面立馬反應過來,揮舞著手掌。我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就主動的將「拜拜」這個發音和揮動手掌直接聯繫起來的。他學會了,才幾天的功夫。孩子天生就是喜歡學習新事物的,體內就像有一個看不見的發動機。你無須多做什麼,只要一次又一次確認,確認他們的自我成長。蹲下來,告訴他:你做到了,你很興奮,媽媽也看見了。

我一直深信生命的自我成長能力。他們懂得在什麼階段該做什麼事。十個月時,小布穀開始學習走路,這時出去散步,如果抱著他,他會用兩條腿用力蹬你的肚子,身子弓起來,兩手推開你的肩膀。很明顯,要學習走路了,他想掙脫我們的懷抱,到地面去。去搖搖晃晃的學習平衡和控制:站立,邁步,跌倒,爬起,再來。

如果你用心養育過一個生命,一定會被他們身上那種天然的學習能力,天然的興趣和好奇心感染。

多年後的朱德庸,始終記得那天空氣的味道,那天的溫度。當父親把一本親手縫製的冊子遞給他時。他知道自己的內心被照耀了,有人看見了,他的小小的自我在即將破碎的那一刻被再次確立起來。這種時刻,是他內心被播下的第一粒愛的種子。在漫長成長曆程中,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有著溫度、充滿質感的時刻,給了他成長的力量。等到他的內心日益富足後,他開始把這些愛的種子傳遞給更多的孩子們。

曾經年幼的我們都渴望自己的內心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渴望得到那些充滿質感的愛的時刻。現在我們也可以將這一粒粒愛的種子播撒進孩子們內心的土壤里。

事實上,我們曾經都是孩子,不過長大後,把內心的那位小孩遺忘罷了。但總有一天,在某個契機下,也許是當你看著自己的孩子蹲在一個水坑邊上久久凝視的時候,你會再度憶起它來。這時我們發現,其實這個小孩一直都在。而它才是我們內心永恆的生命之光。每當人生困惑彷徨時,它會給你方向。這個方向也許不會符合社會期待和眾人的期望,但卻是最符合我們內心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一種快樂和知足,是永恆的開放、好奇、興趣,和對生命的冒險與探索。這種感覺就是:無論歲月如何更換,是為人子,還是為人父,永遠不忘自己的夢天性。長大的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力量,即使得不到重要他人的確認,也可以學會自己確定自己。

「媽媽,我是誰?「

「媽媽也沒有答案,媽媽也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孩子,如果你能大膽的對這個問題進行思索,且不著急要一個確定的答案,你的人生就會得到它的引領。「

@版權申明:本文由Rodin原創,點擊篇首Rodin的空間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訂閱本公眾賬號。如需轉載,請先聯繫作者個人微信號:lsunnybaby, 獲得轉載許可。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眾帳號信息。

? end ?

文 | Rodin

圖 | unsplash

始於2014

永遠遵從內心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odin的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Rodin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