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親真要對子女好 就要努力行善積累功德

父母親真要對子女好 就要努力行善積累功德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常熟徐鳳竹,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賑貧乏。

在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家庭相當富有,父親是地主,有很多土地租給農民去耕種。農民沒有土地,向地主租地,每年耕種納租。收成分一部分給地主,即地主收租。偶然遇到荒年,或是旱災、水災,收成不好,徐鳳竹的父親,徐善人就這樣以身作則,帶頭減免當地的地租,或是統統捐出去以倡導救災,在同鄉中起到帶頭作用。所以,一個人能這樣行善,在社會上立起來,就能帶動一大批人,社會需要這樣的善行、善人,需要這樣的正能量。

徐善人,能把自己糧倉里的稻穀都拿出來賑濟鄉鄰,說明他對因果有勝解信,所以就有膽量作。實際上,這取決於自己的信心有多大。心裡猶豫,可能只捐四分之一,再差一點,捐出十分之一。還有像范仲淹這樣的賢人,敢作敢為,把俸祿全拿出來布施,他有這樣的氣魄,原因是深信因果、崇尚道德。

同樣是面對遇難同胞,有一種觀念,就有一種心態和行為。一種人這麼想:這些人餓死也和我無關。他認為這保全了自己,實際犯了吝嗇不救人的罪過。另外一種人看見這是求之不得的苦田,很難遇到這麼好的利他的機會,在如此稀有的苦田當中,以大慈大悲大智慧來耕耘,福德會迅速地增上,所以會積極行善。

佛法當中,沒有讓人吃虧的事,一般人認為最吃虧的地方,其實是大佔便宜。能這樣如理的思惟,誰會不願意作呢?

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

曾經聽到夜晚鬼神在他門口唱讚歌。鬼神唱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的秀才做到了舉人郎。這些鬼神一直歡呼,唱了一個晚上。所以,鬼神也非常喜歡善人。徐家秀才,指的就是徐鳳竹。他的父親做得那些善事,會有善報。徐鳳竹去考試,一定會中舉人。這一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這是「積德給子孫」的典型例子。徐鳳竹的父親是富人,他的錢財都用在了積德上,所以徐鳳竹很快中舉了。父母親真要對子女好,應當以徐善人為榜樣,努力行善,積累功德,把功德迴向給孩子。

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

徐善人聽到鬼神唱讚歌,果然兒子中了舉人,行善有了效應,因此,他更加努力地行善、積累功德,孜孜不倦。徐善人在行善上非常努力,他修橋、修路、齋僧供眾、供養出家修行人,還接濟貧困的大眾,凡是有利益的事情,沒有他不盡心的。「益」,是增長,格外努力去做善事,孳孳不息。「修橋修路」,這是舉幾個利益方便行人的例子。

這裡講到「齋僧」,齋僧的利益在哪裡?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僧人又叫福田僧,供僧又叫種福田。就猶如我們有種子,但沒有田地可種,就沒有糧食吃,我們施捨的善根猶如種子,而弘法利生的僧人,就是我們播種善根的福田。他們能把我們有限的福報,變成無限的福海。在家居士以財物供僧,希求修福。而接受供養的出家法師,要為居士說法,要教導他們。在家居士對出家法師是財布施,出家法師對在家居士是法布施,齋僧是求法的。例如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接受國王大臣居士的供齋,慣例用完齋之後要講經說法,這一天釋迦牟尼佛接受供齋之後沒有說法,起身走了。這些齋主就跟在後面,「您沒有給我們說法,我們跟著您。」

原來是阿難尊者遇難,釋迦牟尼佛要去救阿難尊者。這是楞嚴法會的緣起,那些供齋的人都參與了楞嚴法會,這是齋僧真實功德。這些出家法師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是社會大眾的導師。他們做到了徹底的奉獻,為求佛道,為教化眾生,奉獻了一生。

「接眾」,碰到有困難的人,貧困、失業、失學、缺吃少穿,生病沒錢治療,徐鳳竹的父親都發心去幫忙。「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只要是有利益於社會大眾的事情,沒有不盡心儘力去做的。你命中富貴有財富,能發大心去幫助世間一切窮苦眾生,這樣你的財富生生世世享受不盡!財富從布施來,越施越多,這就是保富法。

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隨著積德行善功德加深,果報也進一步的增上。後來,徐鳳竹的父親又聽到鬼神在家門口唱:「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的舉人一直做到了都堂。」徐鳳竹最後官至兩浙巡撫,「巡撫」,就是現在的省長。可見,先人積功累德,果報無比的殊勝。

所以長遠看,現在乃至未來,今生乃至來世,自己乃至後代子孫,行善的人生最有希望,越行善越歡喜,越行善感應越大,這就是良性的循環。

凡是積功累德的人,就像徐鳳竹的父親,連他的兒孫都會享這麼大的福報,可想而知,他自己的福報一定更大。來世要是在人間,那他的福報一定不可思議;如果來世不在人間,就絕對是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孫後代所享的福,叫余福。所以,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積,「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唐僧為何又稱「唐三藏」?三藏具體指什麼?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