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梁文道談教育、專業和職業間的關係

梁文道談教育、專業和職業間的關係

大學是一個人從青少年走向成年的重要階段。站在這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人都對未來有種莫名的恐懼感。如何在理想、大學專業和未來職業間找到平衡,是許多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梁文道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談到了教育、專業、職業之間的關係,他強調:「受教育並不是在於,大學念完或者擁有某個專業甚至取得博士之後就完成了。主要的理由就是現在全球經濟的一個變化,我們越來越沒有一種行業能夠叫做穩固的行業。」

現代病的套裝-全球的教育共通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個現象,就是現代學校這個東西是怎麼產生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

「現在不管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一般國家一般地區都把一個人區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你的童年加上你的青少年,另一個階段是成年」

在童年、青少年到成年之間的那道關卡我們用什麼來界定呢?就是你念完書沒有。

成為成人之前,大家受到的東西就是所謂的教育,屬於一個被教育的階段。是從哪個時候開始,我們現代人類認為所有的兒童都該上小學,上完小學上中學,上完中學上大學。不只如此,全世界的小學大概都是5年或6年來完成的,很少有地方說我們小學上一年,也很少有人說我們小學上9年。

在教育這點上,全球是共通的。這個全球共通的現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它其實歷史非常短。而且全世界的小學教的科目也差不多的。

這些現象之所以產生,而且全球共享,用一個學術的語言來講,叫新自助主義。社會學裡面的新自助主義,就把全球的教育共通,剛剛我描述的這種現象,稱之為現代病的套裝的一部分。

什麼叫做現代病的套裝呢?

「現代這個東西,它是一個套子,一個袋子,就好像你去吃套餐一樣,它是一個套裝,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有沒有進入現代社會,我們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他有沒有採取我們認為的這個現代化套裝」

這個現代化套裝有很多東西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但它是最顯著的。

從教育這點我們就可以證明,人類進入20世紀之後,不管大家差異有多大,其實全世界在某些方面都很像。這個標誌就是全世界不管哪一個國家都被認為他應該具備小學、中學、大學那些東西。

當這樣的現象流行開來,在世界被確立成一種制度的時候,就出現一個後果。我們就開始把人類按年齡來分,在學校還讀書的時候,你就不應該工作。一旦你的教育完成了,進入社會工作了,這時候你就是成人了。

中國對專業的強調到了嚇人的地步。我們認為一個孩子當他進入社會之後,他好像就不用再受到教育了,他就可以工作了,因為該要學的東西都在以前學好了。

這裡面有個假設,就是認為我們學校教育能夠充分地準備好,我們每一個人將來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這種想法我發現在中國尤其流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讀大學讀某個系,在其他國家是Major,主修,在中國我們叫做什麼?專業。

專業這個想法它背後的假設是什麼呢?就是你讀的這個東西,就已經是社會上某個職業的專門的業務領域,你讀的東西跟你將來工作這個關係是直接掛鉤的,是有條大路直接通過去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特別的想法。

對於高等教育,美國的情況,他們叫Major的時候,其實並不完全包含專業的概念,並不為著你將來要幹這一行,而是期盼這只不過是學的一套學問,它對你有所幫助。將來你做什麼工作做什麼專業,跟你現在所學的東西,並不直接掛鉤的。

真正的跟職業直接掛鉤的學問,他們通常是要求在本科畢業之後再去學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法學。在美國不是說一個中學生畢業就能夠去大學讀法學的,要先讀一個大學的本科,四年念完了,再進法學院讀書。所以一般法學院的同學裡面,有的人過去可能是念生物學的,有的人是念電子工程的,有的人是學歷史的,有的人是學文學的。

除了法學,醫學也是一樣,這種學科它叫做Post-baccalaureate,就是畢業之後上的,學士後。

今天我們中國對專業的強調有時候已經到了嚇人的地步。國內有的學校有一個專門的專業,叫主持人專業。全世界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學校開主持人專業的,因為主持人從來不是一個專業。各位都能當主持人,是不是?

也就是說,今天中國預期把你就職前的教育階段區分得非常細,細到一個程度認為我們社會凡是有什麼樣的職業,我們學校就應該準備好什麼樣的專業,那你念完後就直接進入這個領域。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今天中國大學可以開的專業還是相當多的。

越來越沒有一個行業叫穩固的行業

事實上,整個世界在這一百年間,已經又產生了很劇烈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什麼呢?也許各位這幾年都常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終生學習這樣的說法,Lifelong learning。

「終身學習所指的就是,原來受教育並不是在於,他大學念完或者擁有某個專業甚至取得博士之後就完成了。主要的理由就是現在全球經濟的一個變化,就是我們越來越沒有一種行業能夠叫做穩固的行業」

我記得我念大學的年代,在香港,我們學校裡面最牛的最聰明的同學,他們喜歡念的是Electronic Engineering ,電子工程。今天成績好的孩子都不去念這個,念這個已經沒有前途了,這個行業已經衰落了。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是說今天這個世界的變動速度太快,快到一個地步,就是你不再只是一個人出來以後,只在一個公司打工,這件事已經不可能了。

現代世界是平均每一個人一輩子里要轉三個單位。到了最近20年,甚至已經不是轉三個單位了,而且轉三個不同的行業。

為什麼要轉換行業呢?就是因為你原來從事的這個行業,它是會衰落的,它是會消失的,或是種種的機緣使得你在那個行業喪失競爭力了。又或者你競爭力很強,因此使你發現另一個行業給你的機會更多。

因此,在這樣的世界底下,出現了一個新的觀點,叫終生學習。在轉換工作轉換行業的過程裡面,你需要新的技能,你需要新的知識新的能力。

這些東西從哪來呢?你上學的時候沒有學過,所以你需要自己對自己的教育。

這種自己對自己的教育該怎麼完成呢?首先你要具備的是,學習知識的能力跟意願。最簡單的比喻,這就是與其給你魚,不如教你怎麼釣魚,順帶送一根魚竿。

學校現在該做的事情不是給大家魚,而是給大家魚竿跟使用魚竿釣魚的方法。當孩子掌握了這個方法之後,他以後這輩子,他就不一定只是要吃同一種魚了。由於他懂得用魚竿,所以他能釣好幾種不同的魚,魚沒有了還能釣螃蟹呢。

這就是現代教育裡面出現的這個觀點,終生學習。

儒家教我們「決定自己的人生」

除了跟經濟、職業需要相關的事情,我們講終生學習,終生的教育或者自我教育的時候,還隱含另一層意思,就是你有沒有權利規劃你的人生,你希望你是個什麼樣子的人。

「我們小時候會對自己未來有很多想法, 但是當你慢慢長大,發現能力有局限了,發現現實條件不總是像你想的那麼快樂天真的時候,你就會遇到很多挫折,你會糾正你的人生道路」

到最後人老了,什麼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可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少了,這個就叫做老。

一個年輕人,什麼叫年輕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無限寬廣,好像能做很多不一樣的事。在現代社會底下,有時候我們會期望我們應該盡量給每一個人去改寫人生的機會。為什麼這樣的教育是必要的呢?

再來講儒家的例子。在學習做君子的過程,我們講小學,小學學六藝,看起來跟成為君子沒有關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六藝其中之一是射箭,射箭學的東西了不起。一個好的射手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你要調整呼吸,控制心跳,讓自己情緒穩定,不緊張。你的動作是適度的,你的每一個舉動是合理的,於是通過射箭訓練,我們在訓練一個年輕人讓自己的情緒平穩,不會動不動就歡喜若狂,也不會動不動就滾地痛哭,他的情緒是穩定的,這就是「射」要學的東西。

不止如此,在「射」裡面我們還學到相互的禮讓,是競爭沒錯,但是贏了也不能夠跳起來喊「我勝了」、輸了你也不能氣餒,雙方仍然是很平靜的。

所以運動從來就是一種德育的教育,這不只是我們中國人這麼看,西方的人也是這麼看的。歐洲在英國最明顯,英國的很多名校,不要講牛津、劍橋了,光講他們的中學,像伊頓公學很強調運動,甚至發展了自己獨特的一種球類運動。

我們所知道的現代足球,也是從那個環境出來的。為什麼學校要教足球呢?一方面希望培養孩子們有競爭的意識,不怕輸不怕苦,同時很重要的一條,學遊戲規則,在這個過程裡面學會公正。

大家拿出真功夫來拼,輸了就輸了,贏了就贏了。規則是這麼定的,就跟這個規矩走,學足球學的是一套跟別人互動的方法,學的是一種為人的方式,最後能夠學出一種紳士的風度。

足球可以踢得很兇狠,但是一旦看到對方有球員受傷倒在地上,怎麼辦?把球必須踢出界。

你趁著對方有人受傷,還在繼續踢球,大家都會瞧不起你,球迷就會喝你倒彩。好了,等對方那個受傷球員被替換了,這時候你本來把球踢出去的,這個時候對方重新進場了怎麼辦?這個球踢回給你,讓你去發,這是對你的尊敬給你回報。

我們在學足球踢球的時候,我們學的是一整套的為人的觀念,這和古人學射箭是一樣的,我們今天中國的足球搞成這樣就是因為沒學好。

「小學」讓一個孩子能夠快樂的學習,我們千萬不要一想儒家就想到很古板,儒家講究快樂學習、講究遊戲的。它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懂一套禮儀。到有一天,這個孩子發現,他不只是被動地學到了學習的樂趣,而且是主動地想學一些東西了,開始主動探索我身體裡面還有什麼,我想把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更完美的人的時候。

這個時候如果他立志去做這件事,他就開始進入「大學」了。

孔子所講的十五而志於學,指的意思就是他到十五歲那一年,很明確的目標進入大學階段。大學階段幹什麼?明明德,再親民,然後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第一步你要明明德,就是明白我們人本身擁有的某種純凈的品性、至性。明白這個東西,然後要好好的發展,催化它出來。

再親民,就是要懂得進入到一個社會狀態裡面,幫助別人去完成別人的理想,成就別人的人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大學的特點。

「大學」和「小學」的一個區別,就是在大學裡頭我們進入了一個社會網路。儒家講的自我,不是我們現代理解的這種獨立的個別自我。它的自我是跟所有其他人聯繫在一起的自我,它是跟每一個個體廣泛地、密切地、多層面地連接起來。

他想要實現自我,但他知道這個自我不是孤立的,所以他實現自我的過程牽涉到跟別人的互動,所以他要學懂怎樣跟別人互動。而這個互動不是為了討好別人,不是為了在別人身上榨取有利於自己的好處,而是要給予,要成己達人,要讓別人也能夠呈現別人最為美好的面目出來。

我們在社會互動中如此成己達人,最深入的是什麼?這就是儒家的最終理想了——止於至善。這是君子之道,君子就應該往這個方向邁進。

中國古代的儒家,提供了一種人生的理想和可能,就是要讓你決定我想不想做這樣的人。我如果想做這樣的人,我就要用這樣的途徑邁進,而這個邁進的過程是很艱苦的。

歷代的大儒,朱熹、王陽明,常常寫到自己下工夫刻苦的歷程,這是痛苦的,總會遇到各種挑戰,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磨難。

大家常常講孟子的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們就要痛苦得一塌糊塗的,痛苦得一塌糊塗。這個常常有讓人誤解的地方。孟子講的那句話意思是說,其實是每個人都受大任,我們每個人都註定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痛苦和磨難,這個任是每個人都有的責任。

這個責任是什麼呢?要在磨難之中磨鍊自己,學習下工夫,徐至善。每個人都皆是如此,這是儒家。

讓自己過一種經過反省的生活

「就算我們不講我們中國的儒家,西方古典哲學也是一樣,要講工夫的,要講精神修鍊的,要受自我教育的。比如說我很喜歡一本書,我常常在演講中提到它,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

《沉思錄》我想很多人都買了,因為這本書現在變得很暢銷,很多人也許看過,看了又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覺得裡面講的都是很平常的道理,沒什麼意思。主要是因為這本書一開始不是用來寫給別人看的。

《沉思錄》是奧勒留皇帝他寫給自己的東西,他沒想過要出版,沒想要有讀者,唯一的讀者就是他自己。奧勒留這位皇帝,他是學斯多葛派哲學,斯多葛派哲學是一個現代哲學比較不關注的學派,主要是因為覺得它沒什麼體系,說不出什麼大道理。

但是事實上整個古典哲學,西方古典哲學,伊壁鳩魯派也好,犬儒學派也好,各種各樣的學派都好,他們傳授的都不只是套系統的理論知識跟學問,他們傳授的還包括的一套為人的方式,一種生活的方法。他寫《沉思錄》的時候,其實他是在對自己做一個精神修鍊跟操演。

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是某種日記,只不過他的日記不是為了記錄自己每天幹了什麼事,而是每天在反省自己有什麼沒做到的事。

他學了斯多葛派的一套道德規訓跟教育之後,把他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同時每天提醒自己,再高貴的皇袍也會有敗壞的一天,再宏偉的宮殿也會有傾潰的那天,人家對你一切的讚頌跟榮耀,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你不應該計較這些,而要看重你更內在的真實的東西。

不只是中國儒家和西方古典哲學,還有佛教,伊斯蘭教,這些全世界各地最偉大的文明,都有了不起的精神傳統,強調的是自我的修鍊。這個自我修鍊裡面,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自己過一種不甘於流俗的生活,要讓自己過一種經過反省的生活。

值得過的人生是,大家都怎麼過,我並不是說不可以照著做,而是說我盡量照著做。我自己心裏面清清楚楚,我的理由在哪裡,我為什麼要這麼生活。

今天中國人缺少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這種對生活深入的看法和省察。由於我們沒有這樣深度的省察跟看法,我們就很容易跟著大家走。在這個時候,當整體社會虛無的時候,你就跟著虛無了。

日記就是每天對自己的記錄跟反省,你可以自己看,平時每天跟自己對話,就算只是記錄一些瑣事,但事後你能看的清清楚楚,自我成長的軌跡,你對自我是有一個清醒的意識的。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忘了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我要這麼做呢,為什麼我要過這樣的生活,我們少了一個晚上關起門來,坐在燈下看一下自己是什麼人的機會。

所以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更加需要重新提醒自己,教育自己的必要。

悅見六芒星測試

發現你的潛在能力

對學生創新能力、領導能力、積極主動性、

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和專註力綜合評測。

結合學生興趣方向,提供關於學生性格特點

和自身能力的全面分析評測報告。

測試包含150道題目,用時大約30分鐘。

掃碼 測試

掃描識別上方二維碼

添加悅見助手輸入【測試】二字

免費獲取《悅見六芒星測試》題目

GIF

悅 見 行 家

青少年課外活動專家

JOYSEE

--------------------------

課外活動定製與執行

興趣拓展與背景提升

個人發展評估與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見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悅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