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元里抗英的知名度為何這麼高?

三元里抗英的知名度為何這麼高?

文|陳卿美

三元里抗英是國人非常熟悉的一段歷史,被人熟知的原因很簡單,只因該事件入選過小學課本。話說鴉片戰爭時期的大小戰爭無數,為何三元里抗英能「走紅」呢?筆者分析,大概有幾個原因。

三元里抗英,代表的是一種基層百姓反抗侵略的愛國精神。鴉片戰爭時期的大小戰役,都代表了反抗侵略的愛國精神,但三元里抗英不一樣。其他戰役是官方行為,是清軍參與的。軍隊有保家衛國、抵抗入侵的義務,所以他們與英國人打仗,這個沒啥可說的,再正常不過。三元里抗英沒有清軍的一兵一卒,全是底層百姓,是鄉民,是非正規武裝。一幫沒有任何軍事素質,也沒有任何正規武器,只憑農村幾件常見的冷兵器就敢與現代化武裝的英軍對著干,精神可嘉,絕對是正能量。

三元里抗英的插圖

不要小看百姓抗英,在那時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鴉片戰爭期間,大多數中國百姓是看熱鬧的,典型的吃瓜群眾。清軍與英軍對打,中國百姓就像看球賽一樣,在場邊圍觀。清軍丟盔棄甲,百姓還哈哈大笑。很多清政府官員都非常不解,甚至是憤怒,浙江巡撫劉韻珂在給皇帝的奏報中,對這種現象非常痛惜,他憤怒地發出天問,中國百姓到底是什麼心腸?

三元里抗英,底層百姓不再圍觀,是清廷樂於看到的,也是清廷需要的。這意味著一個重大轉變。即百姓從圍觀到參與,是真正與清廷、清軍站到了一起。百姓主動站隊就是擁護朝廷的表現,也是正能量,要得到弘揚。

其實三元里抗英的真相併不完全是這樣,說百姓保家衛國也對,但主要是保家,至於愛國,只能說是順便而為,因為那時也沒有多少愛國的概念。三元里百姓抗擊英國人,只因英軍侵犯了他們的家園,直接涉及到了百姓的利益。根據中英雙方的記載,英軍大致犯下了搶掠、姦淫等罪行。

英軍攻佔廣州城後北上,到郊外徵集糧食補給,有搶掠行為,不給錢就把糧食搬走。一些當地百姓的耕牛也被直接牽走,這些都是百姓的生活、生產資料,導致被搶劫的百姓異常憤怒。至於姦淫婦女,中英雙方的記載懸殊很大。中方記載,英軍強姦了一百多位當地婦女。而英方的記載是,只輪姦了一位老婦,而且還是幾個印度兵乾的。1849年,英國駐華公使德庇時曾給英國首相巴麥尊彙報,公開承認英軍在三元里侵害婦女一事。除搶掠、姦淫外,還有一件事讓三元里百姓不能忍。英軍在雙山寺,發現了幾具棺木,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強行撬開了棺木,還將未腐爛的小腳女人從棺材中抬了出來暴屍。以上幾件事,則是三元里百姓憤怒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這些事,他們其實與其他普通百姓沒啥區別,同樣是圍觀的吃瓜群眾。

另外,三元里抗英還意味著一個轉折,讓清廷看到了一種希望。那就是英軍是完全可以戰勝的。可以說,三元里抗英給了清廷最大的信心。要知道,清軍打英軍,總是吃敗仗。從上到下,受過太多洋人的鳥氣,壓抑的不得了。當時,廣州城剛剛失守,三元里抗英,實實在在給中國人出了一口惡氣。過癮!痛快!原來,洋人也沒有那麼神。其實,清廷官員也不想想,一群山野之夫都能打敗英軍,那麼多清軍反而不行,是不是更讓自己沒面子。官員也沒想那麼多,三元里抗英超級勵志,是歷史性轉折,甚至讓人看到了大清的美好未來。

事實上,三元里抗英的戰果被嚴重誇大了。戰役只持續了一天,即在1841年5月30日,英軍在廣州三元里遭到當地百姓阻擊,雙方在大雨中發生激戰。按中方1872年出版的《南海縣誌》以及《夷氛聞記》等史料記載,三元里百姓打死英軍從幾百人到幾千人不等。也有部分史料給出了具體的說法,殺死英軍達到了740餘人。這個戰果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連清軍都無法一次打死這麼多洋人。但中方的戰果宣傳往往都有嚴重浮誇的傳統,隨著英文檔案的解密,英國人公開了當年的記載,英軍在這次戰役只死亡了5-7人,受傷23-42人。至於三元里百姓的死亡,並沒有詳細記載。但結合英軍的熱兵器來看,當地百姓的死傷人數一定遠多於英軍。

中方與英方的記載,哪個可信呢?顯然是英方。因為最初中方的記載與英方的記載基本是一致的,即英軍死亡七八人。後來逐漸上報過程中,不斷摻水,從幾十人,最終到七八百人,越來越誇張。而且中方也有強烈的造假動機,地方官員往往會以此向上級邀功請賞。忽悠到皇帝那裡,皇帝一高興,說不定就給陞官了。

再者,三元里抗英事件對當時的清廷就是一針興奮劑。地方官員需要這個事證明自己的領導正確,同時塑造政績、升官發財。清廷需要以此事件來激勵清軍,鼓舞全國。各種動機、需求的驅使下,三元里抗英這事必須要加渲染、造勢,並大加宣傳。由於要塑造成宣傳典型,真相就已經不再重要。

有宣傳必有美化、造假。各級官員在奏報中,無不以誇大為能事。江蘇巡撫梁章鉅曾這樣稱讚三元里抗英的事迹,說三元里百姓在廣州城危如累卵的關鍵時刻,拿起武器,奮力阻擊侵略者。讓英夷人膽落魂飛,廣州城方得以解圍。剛剛提出「以夷制夷」的魏源也看到了三元里抗英的巨大價值,他提出,此事若加善加利用,本可一戰定全面勝局。得益於官方的宣傳,《夷氛聞記》甚至更誇張地記載道,英軍「徒手延頸待戮」、「乞命之聲震山谷」。

保小家就是為大家。三元里抗英的性質必須進行拔高,提升到愛國的高度,是偉大的愛國精神,是威武的民族主義。是時代的正能量,是精神脊樑。其實,當時的國人根本沒有這種意識,鴉片戰爭時期,國人長期受「夷夏」觀念的影響,雖然知道黃毛、藍眼睛的洋人是非我族類,但只要不侵犯自己的根本利益,沒有多少人對洋人仇恨。那些給英軍、英法聯軍帶路、幫忙、賣糧食的百姓就是典型的例證。至於什麼民族主義、愛國精神,無非是清廷的官方需要罷了。

一場小小的戰役,就這樣被清廷塑造成了勵志網紅大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翻譯的水平有多差?
晚清中國留學生的經費是如何籌集的?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