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谷歌和蘋果讓你少玩手機的真相和套路;數據泄露醜聞後,科技公民要喊出我們的宣言了

谷歌和蘋果讓你少玩手機的真相和套路;數據泄露醜聞後,科技公民要喊出我們的宣言了

為什麼谷歌和蘋果紛紛推出「數字健康」來提醒用戶用手機要適度?《上癮》的作者認為這是大公司的「順勢而為」;一個用戶難以對抗一個平台,但用戶的集體意識可以讓谷歌和蘋果這樣的公司「順勢」,因此一位「科技公民」對科技巨頭髮出了六項需求的《新科技宣言》;蘋果低谷時期的一個研發小組是如何影響了蘋果、互聯網以及整個數字行業;以及微信這個「房間里的大象」……這裡是TechBoard 第十三期。 TechBoard 是一個全球視野下,甄選每周重要科技評論的欄目。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


《谷歌和蘋果想讓你少玩手機的真正原因》

如今的互聯網產品多為注意力經濟導向而設計的,用戶使用、停留時間越長,經濟效益就越高。但這個月谷歌和蘋果先後推出了「少用手機」的概念和「數字健康」的功能。如果說蘋果更在乎你買不買 iPhone 而不是每天要用多久,那谷歌這種以服務為主要業務,廣告佔主要營收的公司為什麼也要推出看似是「自斷後路」的功能呢?

我們曾在 TechBoard#12推薦過《叛逆的開發者們試圖用 App 們拯救我們的手機成癮》,文章中提到了行為研究教授 Nir Eyal出版《上癮》一書,來揭露互聯網公司如何通過「引誘->行動->投資時間->可變獎勵」四個要素組成的「上癮模型」讓用戶在手機上欲罷不能。近日Nir 發文稱,谷歌和蘋果推出了鼓勵用戶少用手機的新功能的真正原因:對用戶有利的做法對這些公司的底線也是有利的。

Nir 以上世紀 60 年代聯邦法院規定所有汽車都要配備安全帶舉例,然而在法律出台前十幾年,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就已經開始在車裡安裝安全帶了,因為安全已經成為消費者選擇汽車的重要考量因素,法律只是順勢而為。正如我們推薦的《叛逆的開發者們試圖用 App 們拯救我們的手機成癮》中提到的,數以千計的第三方應用開始幫助用戶減少數字干擾,這些應用都大受追捧,背後反映的正是用戶的需求,那官方為什麼不也趁勢而為呢?

科技和創新的發展必然會帶有一些負面作用,就像發明輪船後隨之而來會有海難一樣,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也難以避免幾次車禍的悲劇。但就像某一家汽車製造商先在汽車裡加上安全帶一樣,處於競爭的考慮,也要給產品加上用戶需要的功能,哪怕短時間內會付出成本,那也比用戶流失到競爭對手那一方更好。這就是 Nir 認為蘋果和谷歌紛紛推出數字健康概念的真正原因。

就像汽車不會因為裝上安全帶,汽車製造商就沒得賺一樣。蘋果以 iPhone 為核心來銷售硬體,但谷歌同時也在把未來押在智能語音設備上,後者更傾向基於語音而非視覺的互動。如果谷歌認為這是一種更有前景的交互方式,那麼減少「屏幕時間」並不會損害長期的利益,反而還能展示出「我們關心用戶」和主張「人性化體驗」的印象給用戶。無論是防患於未然還是率先作表率,蘋果和谷歌這樣的「順勢而為」正是順應了用戶的意識,為自己在未來謀得先機。

原文鏈接:http://t.cn/RrBfPM5


一種關註:《新科技宣言》

最近兩三年來,科技在「回潮」,人們越來越警惕於大公司給他們施加的迷幻劑。層出不窮的醜聞之後,各種「#DeleteXXX」成為了人們激烈但又鬆散的對抗方式。既然大公司視用戶為集體大數據,那麼用戶通過集體回應來恢復二者關係的平衡難道不是更合理的方式?我們要理清的不只是「便利」與「隱私」的關係,更多的是「權力」與「責任」的關係。因此 Baratunde Thurston 近日發表了《新科技宣言》,從一個「科技公民」的角度對科技巨頭髮出了六項需求的宣言。

一,提供真正透明的數據收集和用途,包括哪些功能需要調用哪些數據,這些數據如何被用來獲利。作者建議科技公司可以借鑒食品行業的做法,像建立標準的營養成分表一樣建立「數據使用卡」。當整個行業都採用一套標準後,用戶就可以像選擇健康食品而非有害食品一樣選擇使用哪項服務了。

二,把所有的「默認」選項改為「手動開啟」,無論是一個 App 還是一個智能硬體,「默認設置」就像「我已閱讀所有條款」,有多少用戶會去更改默認選項呢?科技公司應以「不收集用戶信息」為基本原則,而不是把它當作一個「勾選」條件。

三,尊重我們擁有自己數據的權利。「數據就是新的石油」,當人們已經意識到科技巨頭如何通過直接和間接的銷售用戶數據來盈利時,作者認為,數據就應該被視作個人財產的一部分,用戶和科技公司的關係應該像是合作夥伴,用戶有權決定如何分配個人數據。

四,科技公司應該主動推動多元化的發展。如果科技的力量決定了未來世界的走向,那科技的駕駛員們,也就是企業家、工程師、投資者就握有控制方向盤的能力,科技是由人創造的,但人類都有盲點和偏見,因此需要有更多元的團隊來保證不會一腳油門踩到底。

最後兩點是制定並實施法律和法規以及讓用戶可以分析自己的數據,這不是簡單的「你今年點了多少次外賣,累計消費多少元」的「年末總結表」,它更像是把收集來的數據直觀攤開給用戶看,由用戶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自我量化」。

值得一提的是,Baratunde Thurston 把《新科技宣言》掛到了 Google Doc 上開源供所有人編輯,截止到目前,《新科技宣言》還新增並通過了兩條:對科技公司實施信任度評分;對涉及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數據要更嚴格監控其用途。就像我們曾在TechBoard#7的《如何對待隱私悖論》中提到過,「酒商最精準的廣告投放可能是酒鬼」,如何保證演算法不會給一個做了抑鬱症測試的准抑鬱患者推送安眠藥呢?科技公司可能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但我們是否了解它們呢?暫且不表這份宣言是否言之有理,但我們應該意識到並思考支撐《新科技宣言》的觀點:用戶和科技公司的關係不應該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而是保持平衡的合作關係,科技公司內部在決定倫理問題上也要保持平等和多元的討論前提。

延伸閱讀與參考:

該篇文章作者推薦的「配套閱讀」《了解 Facebook 和 Google 對你的了解》(http://t.cn/RrBfxmm)

其中分析了兩家公司從直接和間接(如在其他網站通過谷歌或 Facebook 的快捷註冊或登錄)提供的服務中獲取的用戶數據,以及如何採取主動措施來保護自己的數據不被「不合理收集」。

Google Doc 上開源的《新科技宣言》(http://t.cn/RrBf1aJ)

原文鏈接:http://t.cn/RrBfxmm


《重塑了我們世界的蘋果研發小組》

前幾天著名分析師郭明錤又爆料,表示 iPhone 在 2019 年要有「重大創新」,以及蘋果在專利和研發上大幅領先於競爭對手的現狀。但蘋果創新同時,也還在吃十幾年前專利的「老本」。這篇文章回溯了三十多年前蘋果的高級技術部門(Advanced Technology Group,以下簡稱 ATG)開發的技術,是如何影響了蘋果、互聯網以及整個數字行業。

ATG 由前施樂公司員工 Larry Tesler 在 1986 年創建,在當時是一個眾人艷羨的部門,他們的使命就是開發那些無需轉換成產品,但具有突破性的技術。為了能在未來消費者級科技領域上推出「大拿」,在 ATG 工作的計算機科學家們也不受公司日常工作的束縛,有很大的研發空間和自由。從 1986 年到 1997 年這段蘋果谷底時期,「閉門造車」的 ATG 開發出了 HyperCard、QuickTime、QuickTime VR、蘋果數據探測器等一系列突破性技術,這些技術如「意料中」一樣沒有影響當時的消費者級設備,但卻影響了我們今天使用電腦、手機甚至互聯網的方式。

早在 1992 年,兩位 ATG 的工程師就在計算機系統領域的人機工程會議(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上呈遞了一份名為《A「Pile」Metaphor for Supporting Casual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的論文。ATG 想讓用戶像現實生活中分類文件一樣歸檔他們的文檔、圖片或視頻。在人機交互和視覺傳達上也都參照了現實生活,比如滑鼠畫個「之」字就可以把「疊」里的文件平鋪開到桌面上用於臨時預覽;文件越多,「疊」的圖標也會相應改變,而非像計算機里的文件夾,看不出任何差異。

「疊」(Piles)的圖標展示

時隔 16 年,這個技術第一次應用到了產品上,也就是這個月 WWDC 上推出的 macOS Mojave 中的「堆棧」(Stack)功能。但 16 年後的「堆棧」從視覺和功能上都沒有當年「疊」那麼靈活和強大,目前只是一個整理桌面的功能。而在「疊」之外,其他幾項 ATG 琢磨出的理念和技術至今仍未直接沿襲為實實在在的產品,但卻深切影響了其他技術的誕生,比如互聯網。

被喬布斯拉到蘋果而後做出了蘋果第一代圖形界面(被應用在 Lisa 和 Macintosh 上)的 Bill Atkinson 曾在 1985 年的一次迷幻劑之旅中孕育出了一個想法:HyperCard。HyperCard 旨在讓用戶把信息匯總成視覺上「卡片」的形式,然後通過 Hyperlinks(超鏈接)得以在不同卡片之間通過輸入指令來跳轉。Atkinson 堅持要在 1987 年免費推出這項技術,而後數百萬人用 HyperCard 寫出了自己的「卡組」,從富媒體到牙醫的資料庫…… 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 Tim Berners-Lee 和建立第一個網頁瀏覽器的 Robert Cailliau 都注意到了 HypeCard,這個無需聯網,沒有運行互聯網協議,通過「內聯」來回跳轉的內容呈現形式。JavaScript 也受到了用於給 HypeCard 下達指令的 HyperTalk 的啟發,用平白直敘,面向對象的英語給計算機下達指令。

Bill Atkinson 在 1987 年某檔電視節目上演示 HyperCard

如今互聯網上有多少內容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的呢?無論是手機上的短視頻,還是 Netflix 的流媒體,「祖師爺」怕都是 1991 年問世的 QuickTime。1991 年 WWDC 上蘋果在 QuickTime 上播放了 320x240 像素的超級碗廣告《1984》,當時一些評論家們對這個郵票大小的「渣畫質」視頻一笑置之,但他們實際上目睹了數字視頻第一次在消費者級計算機播放的歷史性時刻。而後 QuickTime 的可擴展架構不斷增長,增添了音頻、數字音樂和字幕、多軌播放……它塑造了日後互聯網上每一個視頻的格式、編解碼及架構,直到今天可以流播的 3840x2160 的 4K 超高清。除了觀看,QuickTime 還吸引了專業人士,他們發現了一種無需花費數十萬美元購買專業設備的創建和編輯視頻的新方法,這點燃了視頻創作的革命並持續燃燒至今。

ATG 還在 1994 年開發了 QuickTime VR,類似現在地圖應用中的「全景」。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點一下屏幕上的電話號碼、電子郵件、網頁鏈接、地址等「選項」然後跳轉到相應的功能界面,這一設計和實現技術的也可追溯到 90 年代中期 ATG 開發蘋果數據探測器(Apple Data Detectors)。或許 ATG 還有許多的技術或理念至今還未找到可以投射它的影子,但我們無需為此感到惋惜,因為 ATG 的瓦解也是蘋果得以重生的代價之一。

ATG 太過於先進的理念一方面探索了前沿,另一方面也令其成為當時「低谷蘋果」的重擔。在喬布斯 97 年重返蘋果後,他最先做出的舉措就是大刀闊斧砍掉不明確的項目,專註於開發「重量級產品」,因此 ATG 里的天才工程師們被分配到各個產品部門,同樣被分配的還有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設計理念,這使得蘋果在未來十年不斷湧現新發明和專利。iPod 和 iPhone 終成革命性產品,ATG 的遺產,像是開頭所提到新版 maecOS 中的「堆棧」,仍在影響著每個用戶、每台電腦和整個互聯網。

延伸閱讀與參考:

「疊」當時的展示論文:《A「Pile」Metaphor for Supporting Casual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http://t.cn/RrBIIWQ)

這是 Bill Atkinson 在 1987 年某檔電視節目上演示 HyperCard(http://t.cn/RrBIofg),上面對它的描述太單薄了,從視頻中更能感受到 HyperCard 精美的圖形和交互設計和超越時代的理念。

這是 QuickTime 1.0 時期的 Demo 演示(http://t.cn/RrBIYkA),其中播放的還是 152*116 像素的 CD。

我們曾在TechBoard#2中推薦過的《我們忘了去發明的那些改變未來的技術》。

原文鏈接:http://t.cn/RrBfsZC


《超級 App 微信的綠色泡泡之外》

如果你不用抖音會有什麼損失嗎?應該沒有,沒準不用還更好。那如果讓你不用微信呢?可能也沒什麼損失,但卻會帶來許多麻煩。如果讓每個人除了系統應用外只能保留一個應用,多少人會選擇留下微信呢?微信的「性質」是即時通訊,但電話和簡訊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離不開的是微信呢?使用微信,到底是主動選擇,還是被迫束縛?我們應該審視一下這個體量越來越大的綠色泡泡之於你我她乃至全中國的意義。

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祝(音譯)女士不用微信的原因很簡單,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知道我的數據最終將會以某種形式被收集,但我只想保留更多的尊嚴。」但正如上文所說,不用微信,不僅放棄的是「便利」,還會引來許多麻煩。客戶和父母不理解,日常工作里她總是被「單獨通知」的那一個。但祝女士還是視隱私高於便利,儘管她也知道自己做不到「嚴防死守」。因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去年 6 月 1 日開始實施的《網路安全法》要求技術公司「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並儲存至少六個月的記錄以幫助執法。儘管法律專家表示不會儲存通訊內容,騰訊也表態稱不會儲存或分析用戶談話內容,但同時在微信新版《隱私條例》中,通篇夾雜著「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及「騰訊公司可依其合理判斷」這樣的說辭。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Lokman Tsui 就表示,微信正在越來越多地使用關鍵字過濾技術,其發現敏感圖片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事實也是如此,無論是群聊還是評論,都有可能有「違法風險」。但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公司也被迫要為其平台上的內容負責,而非像國外的社交媒體,負責的是發布內容的用戶而非平台。

拋開政策部分不談,微信歸根結底還是一家商業公司的一款商業產品。它是一款現象級應用,在兄弟產品處於弱勢時,微信順理成章站出來幫扶一把,比如在微信內封鎖三十多款短視頻應用分享鏈接,對懟今日頭條。微信在以一種「以為」用戶察覺不到的方式來屏蔽部分不想讓用戶看到的信息,不一定出於政策,還有商業考量。引用原文中提到另一位不用微信的產品經理的話:「微信通過試圖提供『包圓兒』的服務留住用戶,但實際上也在迫使用戶放棄它的競爭對手的服務。」

一位獨立記者無奈表示,她對審查不滿,但也不想放棄那些需要信息且把微信當做信息來源的讀者們。完全放棄是不現實的,她所有聯繫人都在微信上,但她在被封號三次後,使用微信頻率更少、更謹慎。如果可以,優先選擇通話。

無論是微信本身還是它的部分做法似乎都是房間里的大象,如果難以走出房間,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開一扇窗,多透透氣。

延伸閱讀與參考:

李如一所寫的《告別微信兩周年》(http://t.cn/RqxG6Nb),其中主要是給出了近三年來他對於使用微信的態度及用其他應用替代微信即時通訊功能的做法。

TechBoard 在極客公園官網的欄目專區(http://www.geekpark.net/column/260),其中每期的排版或鏈接樣式要比微信更「完整」和易用。

原文鏈接:http://t.cn/RrWgywj


影像:《數字時代的隱私與權利》

「信息時代流量在加速,若要保持明智同時適應,我們必須放慢速度。」

哪方更有影像世界的權力?

牛津大學數字倫理實驗室的科技哲學和倫理學家 Luciano Floridi 在這短短五分鐘的採訪視頻里,闡述了他認為 21 世紀數字時代下權力的轉變。21 世紀之前,人們不一定有隱私,但大多數都是匿名者,頂多算是大數據的一個單位。但在當下,交織成網的互聯網痕迹可以事無巨細的了解你是誰,而控制了信息出入口的不再是政治或商業,而是科技。Luciano 稱其為「支撐權力的權力」,就像美國大選從選前到選後都和社交媒體脫不了干係,亞馬遜不賣書但出版商得適應它制定的規則一樣。另一方面,Luciano 也認為在當下這個權力交接的時段,急著下判斷或定政策正是一種錯誤的適應時代變化的方式。我們應該思考的慢一點,但深一點。

原文鏈接:http://t.cn/RrBMYTw

編輯:克里斯

題圖:TRUST ISSUES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zhuanzai@geekpark.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AT&T以845 億美元收購時代華納
中國經驗重塑東南亞科技業:超級應用出現,中國技術輸出引發擔憂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