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小鮮肉」闖蕩中國影視圈: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

美國「小鮮肉」闖蕩中國影視圈: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

身高193厘米,硬朗健壯,馬泰走在人群里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巨人」,親見他的第一眼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6月18日)舉行的電影《阿修羅》發布會上,他在舞台上完美還原著影片中叛軍拉瓦的造型——霸氣忠誠,不怒自威。

馬泰在電影《阿修羅》中飾演叛軍拉瓦(左)。

而在場下,馬泰說著地道的漢語,處處散發著隨和活潑的可愛氣質——在思考參考文化提出的問題時,會自然地將腿搭在膝蓋上,身體仰靠在椅背上,略作思索。在採訪中,馬泰中英文並用,中文表達非常流利,讓人似乎感覺到:說漢語讓馬泰感到更舒適愜意。

這個外表英俊的美國「小鮮肉」是如何一步步在中國影視圈闖蕩?他的中國之旅又有哪些奇妙的故事呢?這讓參考文化有些好奇。

「文化差異是種樂趣」

馬泰

馬泰在採訪中反覆提到「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他說:「前幾天,飛機從倫敦落地北京時,我心裡有種回家的感覺。」而談到將來的演藝事業時,他說:「我不會放棄中國,因為中國是未來。」

為什麼一個美國小夥子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還心心念念於中國?其實,馬泰與中國初次觸電,源於2009年在貴州的英文支教工作,而學中文的理由也簡單得很—— 「我必須學會中文,要不怎麼吃飯點菜交朋友?」學中文習慣就此延續下來。馬泰對貴州的印象是「好美好舒服,跟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他形容自己在貴州的生活跟寫作《江城》一書的彼得·赫斯勒(何偉)非常相似。2012年,馬泰到成都旅行時,深深為這座城市著迷,於是留了下來,簽約了一家經紀公司,同時在西南民族大學學習中文。

馬泰的「祖姨婆」勞拉·克拉克小姐

其實,馬泰與中國的淵源不僅於此——他的祖輩也跟中國頗有歷史淵源。

2011年,馬泰的母親無意中告訴他,他有一個愛上了中國的「祖姨婆」。在二戰期間,勞拉·克拉克小姐在紛飛的戰火中來到中國,與一群傳教士一起在安徽蕪湖建立醫院,並熱心服務於中國的醫療事業,終生未婚。2017年,馬泰還探訪了「祖姨婆」生前生活的地方——上海滬西第二集中營(現在的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這段探訪經歷還被拍成了紀錄片。

此外,馬泰在參加祖母葬禮的時候,又意外得知自己祖父的兄弟利昂·威廉姆斯曾服務於大名鼎鼎的「飛虎隊」,聯合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無論如何,這些「巧合」都讓馬泰覺得自己與中國的緣分是「冥冥之中天註定」。

馬泰透露,自己以及自己先輩跟中國的緣分,讓他對一些角色情有獨鍾,例如,陸川導演已經購買了影視改編權的《江城》中的彼得·赫斯勒,又如,「飛虎隊」題材影視作品中的美國飛行員。

馬泰在《東方戰場》中扮演飛行員。

然而,即使如此了解與熱愛中國,馬泰也無可避免地面臨中美「文化差異」。他說:「越學習中國文化,你越明白你什麼都不知道」,而講起在劇組跟中國人發生的小分歧,他一開始有些不好意思說。

他說:「也許中國人不太喜歡在問題發生之前去解決它」。馬泰曾向劇組反映他發現的一個問題,「我是在嘗試解決問題,以避免問題更大」,但是工作人員覺得馬泰在「惹麻煩」。在馬泰看來,在西方,提出問題意味著努力讓事情發展得更好,往往會受到鼓勵。而在東方,人們受儒家禮儀影響,謙恭合禮,注重人際關係,而提出問題看起來是「被冒犯,丟面子」。

而當問題真的發生後,馬泰又驚嘆於中國人處理問題的快速變通能力,「往往能以最小代價去解決問題」。馬泰感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好在他對文化差異有包容心,能夠入鄉隨俗不斷適應中國式的處事方式。馬泰稱自己很喜歡這種「學不完」的感覺,他說:「文化差異是一種樂趣,能讓我不斷學到東西。」

「要做一輩子演員」

馬泰曾經是橄欖球手,他也是一名模特。

馬泰進入演藝界,頗有點誤打誤撞造化弄人的意味。在美國讀大學時期,馬泰的理想曾一度是進入美式橄欖球聯盟當職業運動員——他當時已經是克萊姆森大學一名出色的橄欖球防守。

但沒曾想到,大四時,他的膝蓋嚴重受傷,一年內就做了三次手術,夢想破滅之後,萬念俱灰的他想出走一番「找一個可以幫助人的地方」。2009年,他在美國橄欖球隊友的幫助下前往貴州從事公益服務。

於是才有了之後結緣:姣好的外形條件和中英文語言優勢讓他不斷有經紀公司簽約——模特,歌手,主持人,形而優則演,到如今做了演員。也許,正是之前受傷的「不幸」才創造了馬泰現在最大的「幸運」——藝術,他告訴參考文化「我13歲以後一直打球,腦子裡關於藝術的東西已經全都忘掉了,我特別感謝中國讓我有機會找到我的激情,回到做讓自己最開心的事情上。」

對於前述這一大堆身份標籤,馬泰最中意的還是演員。馬泰認為自己的職業理想就是「一輩子演戲」 。

於是,他不斷通過專業學習和實戰演戲來磨鍊戲劇功底。2013年,他獲得了中國政府的獎學金,成為第一位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表演的非亞洲人;2014至2015年,他在美國洛杉磯花兩年學習邁斯納表演技法;而從2017年起,馬泰在英國皇家戲劇學院完成一年半的碩士課程,即將畢業。

馬泰向我們比較了中美英三種表演教育的不同之處。在北京電影學院,馬泰將學校的教誨——「一秒鐘的時間,觀眾就會判斷你是怎麼樣的人」——牢記在心。因而他無比重視演員的基本功:衣著、表情、姿態、燈光,歸根結底,他需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是演員基本的職業操守。而在洛杉磯的課堂上,表演更偏向「要求內心無比靠近角色的狀態」,譬如,演戲時會運用回憶自身親身經歷(例如回憶小時候不開心的事情)等各種方法。在英國,又是另外一套理論,演技的平衡標準是「觀眾感受到你的情緒」,關注點更多在演員與觀眾的互動性和感染力上。

難能可貴的是,學習不同的表演體系並沒有讓馬泰「真氣亂竄」,反而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在世界多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馬泰說:「發現自己演戲比之前進步了一些,這讓我很開心很驕傲。」在他心目中,「最好的演員是讓你完全忘了演戲兩個字」,因此,他一直努力著讓自己無限接近這一標準。

「我不嫉妒流量明星」

馬泰在劇組現場。

有觀點認為,相比歐美影視圈的成熟與專業,中國影視圈有自己的特點——更為浮躁、複雜、急功近利。但馬泰在中國影視圈打拚,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看法——不尖銳激進,甚至有點佛系般的親和。

馬泰喜歡的中國電影人是姜文和王力宏,「姜文的《讓子彈飛》挺生動,我看的第一部中國電影是王力宏的《戀愛通告》,十分可愛」,他明白一部電影的成功取決於各方面的因素,也避免不了各種矛盾——譬如好的故事拍不成一部好看的電影,而一個乏善可陳的故事卻能出其不意地精彩。

而他欣賞的中國演員有周迅,馬泰告訴我們一個小故事——他一開始並不認識《紅高粱》女主演周迅,只覺得「那個女演員演得很好很自然,而且她一直看著我,我猜想她一定喜歡上我了。」馬泰笑著說,自己一直沒好意思告訴自己的朋友高聖遠(周迅丈夫,美籍華裔演員)。

無疑,演員總是希望接到高質量的劇本,然而馬泰也明白電影製片人會有「這個演員是否足夠有流量「的市場考慮;他也知道,商業片可能成本大覆蓋面廣,藝術上不那麼成功,而藝術片體量小,即使成功也很難為人所知。馬泰知道這種「兩難」,並學會愉快地與之相處。他的辦法是,一邊演商業片「掙錢吃飯」,一邊演藝術片,追求理想。

馬泰的好朋友盧靖姍因出演《戰狼》女主角而「一炮而紅」,他有些羞澀地回應說,曾設想過自己紅了後的情形,覺得自己「很難承受」,所以,「目前現狀也不錯,只是如果更紅就能接到更好的劇本。」這似乎永遠是一個「甜蜜的矛盾」。

馬泰參演過的影視作品

而對於現在娛樂圈的一些流量明星,他們似乎能賺取遠遠超於平均值的收入。「我不會嫉妒他們,因為我不覺得只有一個人可以成功,很多人都可以成功」,在馬泰看來,嫉妒聽起來有點消極毀滅的意味,而其實新事物的達成並不一定要毀滅舊事物,完全可以是新的創造。而且,馬泰有單純熱愛的心理——如果想要達成一件事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做,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了。

他坦誠,自己一路走來,不是被幸運地「看臉看身材」,而是一直在努力,即使是看身材,背後也付出了許多——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健身。更關鍵的是,他享受演戲的過程。為演《阿修羅》,他訓練了3個月,長了25斤肌肉;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飾演卡爾森,就學習到很多關於歷史人物的知識;在《他來了,請閉眼》中,他扮演巴爾內斯醫生,學會了怎麼演好一個醫生。

作為一個演員,你可以不斷拓寬自己人生的維度,對此,馬泰深感幸運。對他而言,演戲是熱愛,熱愛即是享受,這不免讓人有些羨慕。

編輯丨田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 的精彩文章:

暑期檔將至,論「爆米花」電影的自我修養
「向我開炮」!二戰中他隻身抵擋數百德軍,被追授榮譽勳章

TAG: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