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國人搞了三件大事情, 決定了春秋戰國的結局

韓國人搞了三件大事情, 決定了春秋戰國的結局

原標題:韓國人搞了三件大事情, 決定了春秋戰國的結局



在戰國時代,三晉之韓國最開始拿了一手好牌,最後卻打成了最爛的牌,到戰國後期韓國基本上依附於秦楚之間,存在感是相當差的。韓國的地理位置鄰近周都洛陽城,此地是所謂的「天下之中」,四方諸侯來朝,韓國所在地都是必經之地,當年鄭莊公就是依託於此地利之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韓國吞併鄭國,也就開始發揮這種優勢。但作為「天下之中」,優勢非常明顯,劣勢也非常清晰。

若是遇到勵精圖治的霸主之時,這個區域的諸侯國皆能在春秋戰國時代有著一席之地,如鄭莊公、宋襄公等,但大多時候這個地方既然作為中心地帶,往往是最為富裕的地區,周圍環伺著各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們一旦國力強盛起來,就會向中心地帶拓展疆域,處於這個地區的諸侯國們就會遭受戰爭之苦,像鄭國、宋國等國在春秋後期,完全就是處於晉楚稱霸的戰爭侵擾之中,時而依附,時而反轉。


戰國時代的紛爭更為激烈,韓國西有強秦,北有魏趙,南出楚國,東有齊國,可謂夾雜其間難以擴展,跟這些諸侯國相比較,韓國的確也是「天下之中」,而秦國在春秋後期平定西方和北方的戎狄部族後,勢力一度東移,重心可完全聚焦在中原。南方楚國疆域最為遼闊,有著相當豐富的戰略資源縱深,自楚莊王問鼎中原後也是對中原虎視眈眈,東方基本上都屬於齊國的勢力範圍,再往東則是大海,齊國根本不會擔憂來自東方的侵擾,也能專心聚焦於向西發展。唯獨韓國,最近的鄰居就是周天子,要打周天子的話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就是拓無可拓的,「天下之中」成了「四戰之地」。



跟韓國是爛兄爛弟的就是齊國北方的燕國,只是燕國在很長時間內都牽制於齊國,而且再往北則是內蒙古大草原和興安嶺的原始叢林,生活的都是些相對落後的雜居部落,對燕國不會形成滅國式的威脅。燕國在數百年之間都是齊國的附庸,真正強盛之時就是樂毅攻打齊國之時,不過也就是曇花一現,那時候已經處於戰國的後期了。韓國終戰國之世,很少有獨強的時代,就是在戰國初期韓國與魏趙兄弟聯盟對外,這個時期韓國曾經出現過短暫的盛世,鄭國等國也是在這個時候被韓國納入版圖的。

史書載:「韓聯魏、趙伐齊,至桑丘」、「秦、韓、魏南襲楚,至鄧」,這些記載透露著某個不爭的事實,即是韓國的對外作戰大多依附於魏趙,或是跟隨著強國對外,少有獨立對外作戰的時刻,除了「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等戰爭,韓國少有對大國的輝煌戰績,而且韓國也是個很喜歡搞事情的諸侯國,因為臨近周天子,韓國還曾干出「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之事。臨近這個諸侯國,周天子也是自認倒霉,這個韓國既不能當好天子的保鏢,還要時不時的落井下石。


戰國後期的合縱連橫,其中有幾處非常重要的關口,如函谷關、虎牢等地,諸侯們開戰皆要經過韓國之地,韓國若要安靜的發展經濟,顯然是得不到諸侯們的允許的,因此韓國的依附大國的政策,也是情非得已。當年鄭國與宋國所面臨的困境,韓國也深刻體會到了,但韓國並沒有堅定的推行聯合魏趙之國策,而是在後來的各個強國的外交戰略中左右搖擺,由於其核心樞紐的地位,列國皆在不斷的拉攏和威逼韓國,因此韓國高層可能也從這種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間。韓國的稱霸之決心顯然已經消磨殆盡,這對魏趙而言當然就不是好事情,因此到後期魏趙等韓國也不再客氣,時不時的也要派兵攻打韓國。韓國的淪喪,也就這樣註定。



戰國中後期,韓國曾經發生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徹底改變了戰國的政治格局,影響當世和後世皆深遠。


第一件事情就是所謂的馬陵之戰,魏惠王想要在中原稱霸,就在宋國的逢澤舉行會盟,模仿天子儀仗,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中原列國都赴會,但是齊國和魏國之前剛剛打過桂陵之戰,齊國顯然是不認同魏國的稱王的,也就沒有派人赴會。齊國不赴會也就算了,而韓國也沒有赴會,這就惹怒了魏惠王,當即派兵攻打韓國。韓國無力抵抗,遂向齊國求援,齊國出兵攻魏,此戰以齊國大勝為結局,魏國大將龐涓兵敗自殺。此後齊國崛起而魏國漸入衰敗。

第二件事情是秦國攻打韓國的上黨郡。韓國人無力抵抗秦國大軍,韓國國君已經同意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結果韓國郡守卻將上黨郡拱手送給了趙國。當時的格局是秦昭襄王加快東進格局,欲圖全盤吞併韓國而後再行對魏趙等國形成包圍之勢,其實還沒有打算跟趙國進行最後的決戰。但是為爭奪上黨郡秦國已經投入了數萬兵力,白起等將已圍繞上黨郡打了數年之戰,周邊的土地大多皆已為秦國所有,韓國郡守將土地贈與趙國,這就徹底激怒了秦昭襄王,遂令大軍突進,直抵趙國邊境長平,長平之戰遂起,春秋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自此發生。

第三件事情則是秦國攻滅韓國的戰爭中,韓國人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去,幫秦國修建水渠,把涇河之水通過人工水渠引導了秦國故都櫟陽城的南邊石川河,《史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秦國故都周邊百萬畝鹽鹼地成為沃野,為秦國的經年戰爭提供了重要糧源補給。韓國人派遣鄭國到秦國修建水渠,本來是想阻礙秦國東進的步伐,以拖延韓國被滅亡的節奏,可是韓國人並沒有想到,此渠修好而後,秦國國力更強,攻伐戰爭更是勢不可當,而且我們今日所看到的所謂關中平原,皆有賴於這條水渠,這可就非韓國人所能想到的了,當時魏趙兩個兄弟諸侯國,若是知道這個結果,心中自是要國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齊國周邊最大的鄰國是哪兩個?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