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經濟中,接近一半的工作都沒有意義

現代經濟中,接近一半的工作都沒有意義

編者按:David Graeber是一名人類學家,今年他出了一本新書Bullshit Jobs(無意義工作),他觀點是,沒有意義的工作在社會中是存在的,而且會給社會帶來危害。這些工作沒有目的性,並且如果人們將工作和自我價值聯繫在一起,那麼做這些工作的人,心理將會受到毀滅性的影響。他總結出了五種無異議工作的類型,同時提出了潛在的解決方案:通過基本收入,給人們選擇是否工作的自由。本文編譯自wired的原題為「Forget fears of automation, your job is probably bullshit anyway」的文章。

2013年,有一篇博文叫《對於BS工作的觀察》,發表後點擊率很高。如果你看過這篇文章的話,不知道你會不會跟作者產生共鳴,覺得他對於「現代經濟充滿了無意義的工作」的描述是準確的。如果你深有同感,那麼大家這想法都差不多。這篇文章在發表之後,就 「上了熱搜」,閱讀量達到幾百萬。文章的作者David Graeber(文後的「大衛」)收到了成百上千個粉絲故事,詳細描述了他們痛苦、悲催、瘋狂、歡樂的工作細節。可見,人們對他的文章是相見恨晚。

原文用詞bullsh*t

於是,大衛結合這些粉絲來信,把他的文章擴充成一本書,從心理學、歷史、哲學和經濟學來進一步闡釋他的觀點。幾年前的一篇文章,如今就成了對現代工作本質碼、的抨擊。

大衛對於BS工作的定義是什麼?簡單地說,指的是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工作。這跟「垃圾」工作不一樣。垃圾工作可能讓人覺得自卑、疲勞,同時工資不高,但是對於社會還是有用的。而BS工作可以是很高大上,舒舒服服,而且待遇不錯;但是如果明天這個工種完全消失,其他人也不會注意到什麼異樣,事實上,世界還會可能會更美好。因為沒有意義的BS工作,不但不能說給社會做貢獻,反而是在掠奪社會。

大衛,在書中給做的工作分了不同類型

「馬屁精」,也叫「封建奴僕」,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讓領導們覺得自己很有身分地位。

「打手」,指的是態度暴躁強硬、團隊中的保鏢角色。一般在電話銷售和公關公司比較多,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勸誘人們做有違常識的事。

「專收爛攤者」,專門僱傭來解決問題的人,而這些問題本來就不應該存在。

「任務進度打勾者「,專門負責給任務進度表打勾的人。與其說他們在做實事,還不如說就是在走官僚作風。

「監工「,唯一的任務就是創造全新的無意義BS的系統,也可以把這一類工作叫做BS生成器。

還有些工作是做幾種類型的結合,可以為是複雜多樣化的BS工作。、

工作越來越沒有意義,很多行業都出現了這樣的苗頭。但是這個現象的爆發的重災區是在「信息行業「中。大衛估計,在金融服務業、會計行業、廣告業、IT行業和公司法以及諮詢行業,這樣的工作真快速增長,現在媒體和創意藝術行業也有增長的趨勢。

大衛的說法是,現在有接近一半的工作都沒什麼意義。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狂,沒有依據,似乎全是猜測。但是他的論點是,很少用統計學研究關注經濟的「無意義化「,而且,他得出結論,工作有沒有意義,並不是主觀判斷,而且他懷疑,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自己的工作就是沒有意義的。

在問題的嚴重性遠不止於此, BS工作不只是浪費時間,給人們巨大的壓力和憂愁。大偉說,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由現在新型的政治經濟體系導致,它跟資本主義不是兄弟,而且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心理傷害。

大衛的書中,最強有力的說法就是,無意義的工作,恰恰是資本主義體系之下不該出現的。「純粹」資本主義信仰的企業,會想辦法讓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而僱傭工作沒有實際意義的人,公司沒有任何好處。不過,大衛也指出,很多行業不再根據盈利和虧損的原則來運營了。有些行業,比如會計、諮詢和公司法,他們簽下的合約是巨額的、透明的,但是,這麼做的動機卻是要將項目的時長、成本最大化。

其中有一封粉絲來信說,TA以前曾在諮詢公司工作。信中描述,諮詢公司幫一家銀行解決PPI醜聞引發的糾紛。但是諮詢公司卻「故意誤導員工,不好好組織工作,導致整個任務反覆出錯,出現很多重複勞動。這麼做都是為了可以延長每個案子的時間,最終延長合約時間。「

大衛就此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論點,或許我們的經濟中,某些部分已經不是由資本主義所引導的,也不是馬克思、弗里德曼或者亞當?斯密知道的資本主義。大衛作為人類學家,這樣的BS經濟更像是封建經濟,他稱之為「管理封建主義」。如果合約沒有期限,他們就會給一方帶來「大量的資源」,正如封建時代,其實身邊都有,侍從、農民和奴隸,現在這個時代,高管身邊圍著轉的人都來自信息領域。

但他也提出,這不僅是個經濟學問題,無意義的工作也是個社會性問題。這種工作的存在,就是「統治」階層用來控制和管理處於較低層的人們。聽起來像陰謀論,但是大衛覺得,管理封建主義不是政府下令精心策划出來的,也不是富人們處心積慮上演的好戲。無意義工作更像是不作為的結果;既沒有投資新的技術,也不考慮把最低收入普遍化,更別說去挑戰職業道德方面一成不變的思維。總的說來,我們沒能改變現狀,所以 「統治階層」通過勞動來繼續管理人們。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大衛是個陰謀論者,但其實這些說法沒什麼新奇的。主流知識分子,不管是喬治?奧威爾,還是巴克敏斯特·福樂,都有過類似的說法。大衛還指出,目前有些趨勢是有數據可尋的,比如公務員減少;七十年代以來,工薪階層和中產階層工資增長停滯。這些都是很明顯的政治上的決定,維護了特定階層的利益。


做沒有意義的工作,會導致心理創傷。這本書挑戰了「理性的經濟人」概念。理性人的做事的動機和決策,都是出於用最小的努力達到最大的成果。但是大衛援引了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Karl Groos的研究,認為人類的心理遠比這更複雜。達成自己預期的效果,自然會給人產生幸福感,但是權力和影響力「本身就會讓人感到愉悅」。

如果,人類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對世界產生影響,可能就會開始有心理問題:可能鬱鬱寡歡、凶神惡煞或無精打采。「如果一個人無法對世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那麼這個人就不存在了。」但是,這也會導致一種「道德混淆」。無意義經濟的核心,不僅是工作毫無意義,而是在裝模作樣的工作過程中體現出的虛假和偽裝。如果某人的工作毫無意義,那麼這個個體就是在虛妄的世界中存在,此時,他便失去了自己的人設。

「別嘮嘮叨叨抱怨個不停了!你的情況已經比我好很多了!「估計不少人會是這種反應。

大衛覺得,沒有意義的工作會耗損人的心靈。而面對讀者這樣的回應,他認為這體現政治話語的一種流行形式,是「權利要求」的抨擊。不管是什麼時候,只要有人要求某種新的權利,比如說,要求自己擁有有意義的工作的權利,這樣的抨擊就會出現,作為對權力要求者的責備,意圖是讓要求得到權利的人覺得自己太自以為是,並且不懂得感恩。在美國就是這樣,公眾很快就會開始譴責要求得到新權利的人。

大衛敏銳地覺察到,受到這樣的責備的,大多都是年輕人。一說起年輕人,我們很快就會說,他們被寵壞了,又懶又自以為是。但這麼說其實也不公平。因為在最富裕的國家,現在20多歲的年輕人,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不管在機會、生活水平和福利方面都比祖輩差的一代。機遇和資產上的「代溝」,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更認同大衛的言論。

對 「權利要求者」的批評是大衛舉的一個例子,來說明公眾對於工作的態度,其實受到操縱而扭曲。他還去了公眾對於罷工態度的例子。有很多人把自己的憤怒和挫敗感發泄到工會和工人身上, 說他們懶惰、效率低,而且腐敗。但是,大偉覺得,他們應該把自己的怒氣放到政治和管理階層身上,總是他們在幾十年來瓜分增長的利益。本書還有力地說明,公眾對於工作的態度受到嚴重扭曲,導致現在的系統中出現「不公平」的現象,有些人做得越少,反而得到越多。


書中大部分都是在講無意義工作的問題,而且作者在書中明確拒絕討論解決方案。拆穿了一個烏托邦的真面目,他並不想帶你走進另一個烏托邦。

在自動化方面,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自動化不是近在咫尺的事,我們不應該太過恐懼或憂慮,但是自動化的過程已經在過去幾個世紀持續緩慢發展。大衛認為,過去30年來,無意義工作的產生也可以部分歸咎於自動化進程。但他覺得,自動化應該繼續下去,以便我們消除無意義工作帶來的痛苦,但前提是,社會會有新的政策,讓人們有基本收入。

但我認為,本書的這個部分確實有些矛盾。作者的整個分析基礎,都是基於信息經濟中龐大官僚體系的崛起,但他忽略了科技型公司和小型創業公司的增長。這類組織一般是平面化的組織架構,有些人認為,這樣的組織形式就是臃腫的信息行業官僚機制的末日。同時,大衛對於自動化技術的理解似乎局限於機器人,這也有點牽強。

但他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他個人堅信純粹自由能帶來好處。他覺得,通過基本收入,人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做決定。「不管他們最後決定做什麼,總歸比現在要開心。」當然,有些人會享受這樣的自由,但是也會有人因為自己做出的決定,間接的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從而不開心。比如說,吸不吸毒是個人選擇,但是最終選擇的自由最後導致了自由受限和不幸。

支持基本收入做法的人,都希望能夠動搖大眾對於它的負面看法。大衛的作品也是眾多想要揭示貨幣本質的作品之一,揭示了貨幣的製造過程和其分配帶來的政治影響。但是這樣的政策,其後果估計非常複雜,而基本收入的支持者必須明白,想要自由,享有好處的同時,也要付出代價。但是書中並沒有介紹這樣的做法會帶來怎樣的挑戰,也沒有說明在全球經濟體制下,基本收入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儘管存在這些問題,大衛還是說明了為什麼現在工作本質就是無意義的,「經濟已經成為了製造無意義的巨型機器。」,很讓人信服。而對於反對他意識形態的人,他最有力的抨擊就是指出目前體系的效率之低下。我想,世界上成百萬上千萬的人,看到這篇文章,或許馬上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毫無意義,但是他們有沒有作為,就是另一碼事了。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美國的「經濟適用房」:工廠中生產的模塊化住房
600天生死場:資本逃離共享經濟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