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養生備於理:五德養性益五臟之說

養生備於理:五德養性益五臟之說

何謂「 德」? 老子認為,德的本意是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性」乃是人的本質和秉性。儒家將仁、義、禮、智、信五種品行稱為五德,醫家則將金、木、水、火、土之五行視為五德。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仁德對應肝、義德對應肺、禮德對應心、智德對應腎、信德對應脾,並由此形成調理心性、滋養五髒的養性方法,對養生保健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仁德養肝

在中醫看來,肝主木,「 木曰曲直」,肝就要像樹木一樣,舒展發散、溫和儒雅。因此,仁德之人,應以溫和為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真如本性。

仁者的最大特徵是「仁者樂山」、「仁者靜」、「 仁者壽」。大凡仁德缺失之人,會表現為心胸狹隘、脾氣急躁、容易動怒。基於肝臟疏泄條達的特性,應該加強仁德修養,以免肝氣鬱結。另外,中醫認為「 肝開竅於目」,肝臟長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對眼睛也是一種養護。

義德養肺

肺主金,「 金曰從革」,養肺就應該追求金的清肅收斂之性。義德之人,秉性善良仗義。《孟子》有「捨生取義,殺生成仁」之說。義德缺失的人,常常會出現悲傷、氣短、喘哮等癥狀,表現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意志消沉等,正所謂「悲則氣消」。

肺為嬌臟,具有輕清肅靜的特性,加強義德修養可以避免耗傷肺氣。

禮德養心

心主火,「 火曰炎上」,故心為禮藏,應該像火一樣,炎熱向上。禮德之人大多豪放熱情、奔放活潑。

在中醫看來,心主神明,心主血脈,且為君主之官,在五臟之中佔有重要地位。加強禮德修養,不耗心氣,避免過喜傷及心脈,乃養生之道。禮德缺失的人,常常會出現心誌異常、精神渙散、胸悶氣短等疾病,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心神不安等,正所謂「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智德養腎

腎主水,「 水曰潤下」,故腎為智藏,應該像水一樣,滋潤萬物。智德之人,審慎圓融,穩重可靠;智德缺失之人,常常會出現恐懼擔憂、水液代謝失常等各種疾病,表現為骨痿、滑精、小便失禁等。

這是因為在七情中,「 恐」為腎所主,恐則氣下,耗及腎氣,因此恐懼過甚容易傷及腎臟,正所謂「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所以應該加強智德修養,減少腎氣的耗傷。

信德養脾

脾主土,「 土曰稼穡」,故脾為信藏,應該像土地一樣敦厚,養育萬物。因此,信德之人胸襟寬闊、富庶大方。

在七情中,憂思過甚容易導致脾臟的損傷。信德缺失之人往往多思慮、多算計,因此會出現脾胃虛弱、食少納呆、胸脘痞滿、腹脹便溏等癥狀,表現為臉色暗黃、精神不佳、經常犯困、容易上火、手腳冰涼等。思慮過度,脾氣鬱結,脾胃運化失常,日久則損傷人體正氣。所以應該加強仁德修養,以護脾氣。

《老子·五十一章》指出,「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一個「德」字,體現出我們對自然萬物化生的理解、感悟和感恩,我們日常也要以這種生養萬物的情懷去對待我們的生活,修養五德,調養身心。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謙者亨通——謙和的快樂
道教詩詞 鳳棲梧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