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2年前的今天,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成立

152年前的今天,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成立

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在福建奏設船政學堂,成為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不僅如此,福建船政學堂還是中國首家現代軍事學院和首家現代專業院校。 直至今日,源至"福州船政學堂"的,設在台灣的"海軍軍官學校"仍在繼續培養海軍人才。

中華民國海軍學校

清同治五年(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建船政學堂,後由前江西巡撫沈葆楨總司其事。初名"求是堂藝局",後改稱「福州船政學堂」。分為前、後學堂,前學堂習法文、學造船;『後學堂』習英文、學駕駛,兩學堂均學演算法、畫法等;並讀《聖諭廣訓》及《孝經》兼課策論。分別由法國人和英國人主持,招收16歲以下學生,學習期限5年,畢業後授以水師官職或派充監工、船主,成績最優異者會再送到歐洲繼續學習。

船政學堂輪船製造、駕駛的技師與官兵

船政學堂自1866年開辦至1907年停辦,前、後學堂至民國,共畢業學生629名,其中前學堂製造班8屆178名,後學堂駕駛班19屆241名,後學堂管輪班14屆210名。 學校憑藉嚴格的考試和獎懲制度,在開辦的40餘年間,先後畢業的學生里 ,湧現出嚴復、鄧世昌、劉步蟾、薩鎮冰、詹天佑等一批出類拔萃的海軍以及科技文學人物。

從今天看,船政學堂育才數量,微不足道。但從能量說,在特定歷史時期,這批學生,對中國社會的近代化發展,包括軍事、經濟以及文化、政治,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或擔任船政要職,為中國早期海軍骨幹;或從事經濟建設,對中國近代造船、鐵路、礦業、冶煉、郵電等實業的振興,做出重要的貢獻;或在教育部門供職,或從事翻譯工作,或擔任外交官,在中外關 系、文化交流上起重要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嚴復、薩鎮冰、詹天佑、鄧世昌,都是船政學堂早期畢業生。他們的生平事迹與貢獻,毋須贅述。下面只舉一些人和事為例:

——福建船政局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前後造船40艘。除早期幾艘是由洋工程師設計製造外,自「藝新」輪之後的30多艘,都是船 政學堂的學生與畢業生所建造的。有些軍艦的性能,在當時已屬世界先進的。如1889年建成的「平遠號」雙機鋼甲兵輪;據稱,工業發達的德國,也只是 1885年才能建造此型號的軍艦。

——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中殉國的七名管駕、督帶,都是船政學堂駕駛專業的畢業生;1894年甲午中日黃海大戰, 北洋艦隊主要12艘軍艦的管帶,有11艘是福建船政學堂畢業生。此役壯烈犧牲的6名管帶,也都是船政學堂畢業生。「致遠號」管帶鄧世昌駕船直衝日艦,「定遠號」管帶劉步蟾擊沉日艦兩艘。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青史,是船政學堂畢業生譜寫的。

——中國早期的海軍將領,出自船政學堂者甚多。他們不但組成福建水師這一全國海軍的主力,而且是南北洋水師領導集團的中堅。除眾所周知的海軍元老薩鎮冰外,清末知名的海軍將領有魏瀚、李鼎新、鄭清廉等。直至民國時期海 軍主要將領多數還是船政學堂的畢業生或由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有3位畢業生劉冠雄、薩鎮冰、李鼎新先後任海軍總長。因此,船政學堂不但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 有其地位,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上也地位顯赫。

——船政學堂的製造專業,不但學造船,也能從事機器製造。其後出國留學,水平更高,技術更精。回國後,在實業界擔任要職,有突出貢獻者甚多。如鐵路建設方面的魏瀚、高而謙、丁平瀾、詹天佑等;礦業開發方面有羅臻祿、林慶升、池貞銓、沈慶喻、劉敖、張金生等;郵 電方面有蘇汝灼、王平國、陳彩壽等;造船方面有陳兆翱、魏瀚、汪喬年、鄭清廉、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羅豐祿、陳義寬、陳林璋等。文化教育上,船政 學堂畢業生也做出重要的貢獻。船政學堂的洋教習合同期滿回國之後,大多職位由留校的畢業生或回國的留學生繼任;各省水師學堂,紛紛邀請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去 當總辦或教習,如蔣超英任江南水師學堂總辦、魏瀚任廣東水陸師學堂總辦、薩鎮冰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還有更多的畢業生分散在福建及沿海各省的高等學堂、 軍事學堂當教師,有的到民國時期成為知名教授或科學家。在《教育大辭典》上列名近代教育家的就有馬建忠、陳季同、嚴復、詹天佑四人。其中最突出的首推嚴復。他是船政學堂第一屆學生,也是公派赴歐的第一屆留學生,留歐回國後,歷任福建船政學堂教習、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與總辦、復旦公學監督、安徽高等學堂監 督、京師大學堂總督,後改稱北京大學校長。

儘管,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領土上也先後存在過眾多的海軍(水師)學校,如北洋水師學堂、廣東水師學堂、廣東黃埔海軍學校等等,都多少學習了福建船政學堂的體制及其辦學模式,而同時,船政學堂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上,還有對今天的辦學模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現台灣海軍軍官學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的歷史ing 的精彩文章:

TAG:我們的歷史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