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雅韻藝術·欣賞》畫壇伯樂—徐悲鴻《奔馬圖》

《雅韻藝術·欣賞》畫壇伯樂—徐悲鴻《奔馬圖》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19歲慈父病逝,壽康百感交集,改名為「悲鴻」。鴻是一種大鳥,他希望能像大鳥一樣高飛。從此「悲鴻」兩字成了畫家一生的預言和寫照:以情待人,胸懷大志。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

1915年夏天,徐悲鴻來到了上海。當時審美館的高劍父和高奇峰看到徐悲鴻畫的馬圖,盛讚道:「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之。」並為畫家公開發表了第一張畫馬圖。1917年在名流康有為的影響和勸說下,徐悲鴻東渡日本學習美術。半年後,應蔡元培的約請,任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第二年在蔡元培的幫助下,大師先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柏林,進行長達八年的學習創作留學生涯。在法國,他常去馬場速寫,並積稿盈千。這為他後來畫馬打下堅實的基礎。1925年徐悲鴻回到上海,立馬舉辦個人畫展。康有為稱讚道:「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同年,北平大學又聘請徐悲鴻任藝術學院院長。從此,徐悲鴻成了中國畫壇一代領袖。

在北平,大師獨具慧眼,被郭沫若稱譽畫壇的南北二石(齊白石和傅抱石)曾先後得到徐悲鴻的扶持和幫助。大師不怕世俗非議,三顧茅廬,毅然把67歲的齊白石請到北平當教授,並親自駕車接送陪同齊白石講課。1931年7月,徐悲鴻赴廬山寫生,途經南昌。當時失業在家的傅抱石,帶上自己的作品拜訪了徐悲鴻。悲鴻興奮不已,大加讚許,並幫助傅抱石留學日本。

此幅《雙馬圖》,是畫家1935年創作的精品之作。在筆墨運用上,畫家把寫意風格的技巧推到前無古人的極致。畫家運用酣暢奔放的墨色渲染頭、頸、胸、腿的部位,又以乾枯筆法掃出鬃尾。馬頭僅用一根輪廓線,留一道空白表現高光,具有強大的衝擊力。而馬腿猶如鋼刀,鬃尾富有動感,使整個畫面渾然天成,富有立體感。

徐悲鴻《奔馬圖》(藏友提供)

徐悲鴻曾經講過: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那是因為它是力量和重心所在。在這裡,除了畫家的功夫外,最重要的是畫家在馬上傾注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反映了畫家的個性。悲鴻的馬始終備受人們喜愛,原因就在於馬的身上所體現的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氣勢磅礴,神形具足。馬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人才的象徵。徐悲鴻筆下的馬沒有馬鞍,沒有羈絆,沒有騎人。畫家筆下的馬是覺醒的自由之神,是民族奮進的象徵,是中華民族之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瓷白釉 的精彩文章:

《雅韻藝術·欣賞》宮廷御用—紅料琺琅彩描金松鹿紋梅瓶

TAG:青瓷白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