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能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嗎?

你能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嗎?

現在,不少家長在感慨一件悲傷的事:

原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很乖、很努力,也未必考得上自己當初的大學了。

這兩天不是高考放分嗎?我一位熟人,985高校的教授(不是排在前面那幾所),他的孩子在華師附中(在廣東的地位,相當於北京四中)就讀,考完之後,約摸估了一下,就灰心地說,估計考不上父親所在的學校了。

我當時還挺震驚的。

我以前潛意識裡認為,家庭條件好,有高學歷「基因」的家庭里,孩子自己也爭氣,應該就安全了,我以為他們該比父輩強,清華北大常青藤這樣的,至少也能比父輩的學校排名更前。

大家都說我想多了。

注意看扎克·伯格手裡拿的書的名字《給寶寶的量子物理》


1/3

最近的朋友聚會,大家都免不了討論小孩的教育問題。跟前一兩年耿耿於懷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同,現在大家討論的是:

「就算自己在年輕時很努力、很拼搏,給了孩子很好的起點,孩子們會不會連起跑線都守不住?」

越想越悲傷啊。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可不僅僅是「幸福地笑著」就足夠的啊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我生活在大學校園裡,周圍的同事朋友,不是博士,就是名校生畢業。首先,他們的每個孩子都不笨,成長的生活條件都不錯,基因也差不到哪裡,都很聰明;

其次,每一對父母都很注重教育,他們自己就是受益者,都對孩子的教育不敢怠慢;

還有,「學術夫妻」很多,夫妻的知識水平和智力都接近;加上大學裡的時間較自由,普遍都是夫妻兩人共同管教,很少「守寡式育兒」

在這些前提之下,大學教授們的孩子,至少在教育上,比一般人穩妥得多,幾乎沒有頑劣的得沒法讀書的。不僅比起中下層,就算比起各種小老闆或者普通中產,在教育上面的平均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日劇:《墊底辣妹》

但是,如果不是橫向跟全社會比,而是縱向跟父輩相比呢?

我在微博上討論這個話題,馬上就有網友說:「上個月去陪老人去清華參加校慶,十幾個老同學子女無一個是清華的。」

「我的公公是清華的,但我老公和他的兄弟們都是大專的。」

「我爸對我的學歷沒有什麼要求,因為他也比不上我爺爺。」……

電影《起跑線》中,來自中產階級的父母為女兒的教育問題操碎了心

看來,這個問題確實有一定的普遍性。倒不說「學歷就應該世襲」,或者說,自己做不到的還要求子女做到,而是感概,我們當年這麼努力,除了使勁賺錢之外,還爭取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學區房、貴族學校、外教、培訓班、夏令營、海外遊學,一個都不拉,堅持十多年;孩子也都認真了、努力了,結果,你還比不上我們自己粗生粗長、沒人疼愛沒人教、自己瞎琢磨讀的書?

這不是讓我們這些憋著勁,「不敢讓孩子輸在子宮裡」的家長們鬱悶嗎?不就否定了我們辛辛苦苦的意義嗎?


2/3

父母學歷高、職業好,會讓子女在教育和就業上更有利,這是「代際傳遞效益」,在世界各國都很明顯。在歐美國家這些已經階層固化得十分厲害的社會裡,更是阻隔其他階層向上攀升的強大壁壘。

中國當然也如此。整體而言,父母輩的教育水平高、經濟條件好,子女自然起點高,也會獲得不少便利和資源的扶持。如果上一代人積累下面的財富和資源,都對下一代人完全沒有意義,全都刷新從頭開始,這樣的毫無延續性社會將有多可怕?

但如果孩子一出世,成功就寫在DNA當中,無法挪動,這種鐵板一樣的社會不也很可怕嗎?

來自OHCD於2014年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了多個國家和地區20~34歲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們父母的受教育情況

有時想一想,為什麼常說「高考可算是中國最接近公平的遊戲」了,就是因為,學霸的兒子不一定是學霸,大教授的孩子考不上他父母的研究生;任父母基因有多好,你的仙氣吹不到你的孩子身上,他還是得自己跌打滾爬自己考。

這讓我想到一個統計學上的概念:趨均數回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人群中,高個子父母生出的孩子,比一般人高,但傾向於比父母矮;矮個子父母生出的孩子,比一般人矮,傾向比父母高;中等身高父母的孩子則無明顯特徵。經過若干代之後,人類的身高就大多集中在一個中心位置處,兩極人數最少。

智商也類似:高知家庭出來的孩子,整體上智商比一般人高,但往往會遜色於父母——這就是為啥那些高考狀元的孩子,很難複製爹媽的傳奇。

不說別的,我們看那些大作家、大學問家、大科學家們,他們的孩子要超過父母多難呀——雖然多數子女比一般人來說,已經很有成就,強得不止一點半點了。從老舍到舒乙,從梁啟超到梁思誠再到梁從誡,就是例子。

導演王岳倫上《吐槽大會》也被吐槽是在啃老

較貧困、缺教育家庭出來的孩子呢,總會比爹媽更聰明嗎?這個比較複雜,得分開來說。如果只是家庭不富裕,孩子比爹媽智商高不足為奇;但由於這個社會關於教育的競爭已達到高度白熱化,小時候的小聰明,如果不能轉化為學習的能力,與其他同等聰明、但教育資源比他好、用功的孩子一比,很快就會比下去了;孩子的智商就算比父母的略高,但在同齡人的序列中未必比爹媽在他們的時代中的序列當中高;智商不足就傳遞下去了。

如果是更典型的貧困地區,是那種營養跟不上、輟學是家常便飯的貧困地區,孩子的智商和心智發展不全幾乎就是註定的。在這個層面上,趨中心回歸是失效的。

貧窮是有代際傳遞效應的

為什麼失效?

因為「趨均數回歸」的這種分布,可以用在生物遺傳特性的分布統計上;但是,財產和金錢是不會衰減的,從孩子的出生開始,就起了明確的干預作用。

比如身高:理論上,高個子的下一代會稍為矮一點;矮個子的下一代會稍為高一點——但是,由於營養和鍛煉、以及更長遠的擇偶選擇,越是好營養、有效鍛煉,得到異性的優先選擇,高個子傾向于越來越高(當然不是無限);而部分缺乏營養的矮個子,下一代未必得到很好的改良。

智商這種高度具有社會性的因素,就與客觀條件有更密切的關聯了。

我推測,在現實的社會當中,這種「趨均值回歸」有所進化了。就是說,精英階層當中,有他們自己區域的「趨均值回歸」,會有起伏,但並不會真正往下沉;而困階層當中,也有他們自己區域的「趨均值回歸」,但除了偶然的個案,也無望上升了。中間階層,同樣僅在他們的區域內徘徊、起作用。

我想起前幾年最熱門的一部韓劇《繼承者們》。這個劇名就很有內涵:男主角是超級富二代,繼承了父輩的家族企業和富有;女主角是做幫傭的單親母親撫養長大的,繼承了上一輩人的貧窮。

《繼承者們》

當然,愛情劇嘛,最後就靠愛情與婚姻,把兩個年青人「平均」了,「趨均值回歸」了。可我們知道,那是懸浮於真實世界之外的「懸浮劇」,不可當真。


3/3

推導出上面這些結論,我是該更悲傷呢,還是老懷欣慰呢?

一方面,我們這些普通中產嘛,想靠教育和資源的積累翻身,指望一代更比一代強,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最終逆襲成功,這種美夢,做不成啰!

另一方面,也不必太過焦慮,孩子偶爾失手,或者稍為遜色於你,也不過是世間常態,你承受得起這種回落,並不會就真的萬劫不復,你們還是過得好好的。

作為父母,要接受你的孩子不如自己。他們並不是因為優秀才配得到你的愛的。

美劇《我們這一天》

越想越覺得,人生就是長跑。文章開頭寫的這麼敏感的「考上好學校」,其實只是生命當中很小的一個篇章,就是一個不必要的執念。隨時可能在後面的跑道當中超越。

如果再佛系一點,現在的年輕小孩,心態比我們好,見識比我們廣,娛樂比我們多,比我們有趣,比我們快樂;又不缺吃穿又不缺零花,未來也不會糟到哪裡。憑什麼一定擔心他們不如前輩?

有一個很有趣的回答:孩子不如父輩又怎麼啦?人家秦始皇也沒說啥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微閨房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閱微閨房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