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豐這家餐館一年來收了60萬紅包,背後的真相令人想不到!

大豐這家餐館一年來收了60萬紅包,背後的真相令人想不到!

大豐愛心素食館運行一周年回顧

創意變成現實,屢屢打破「預言」

資料圖片:2017年6月30日,大豐愛心素食館正式對外運行

2017年元月份,為創新黨建模式,為黨員幹部打造一個更好為人民服務的平台,區委組織部準備在生活困難人群集中的區域,辦一個為低保貧困者、殘疾人、留守老人以及其他一些吃飯不方便的人提供免費午餐的場所,黨員幹部和義工在服務弱勢群體的過程中,體察民情,傾聽民聲,拉近和群眾的距離,於是辦愛心素食館的想法應運而生。辦在哪裡合適呢?新東苑小區弱勢人群比較多,於是愛心素食館就設定在新東苑一期東門。

「當初我們有這個想法的時候,身邊許多朋友善意地提醒我們,肯定辦不長久,能硬撐三個月就不錯了。」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蔡保生和大豐區民營企業商會殷鳳山會長談起這事,仍記憶猶新。組織部邀請在大豐民間口碑素來較好的大豐義工聯廣大義工提供服務支撐,也基於這方面的考慮。「我們對大豐做了充分的調研,這個項目深得民心,既符合國家大環境,又有大豐廣泛的民間愛心做鋪墊,素食館應該能辦得長遠。」

愛心素食館從2017年6月9日試運行,6月30日正式運行,三個月過去了,愛心素食館運行得正常;六個月過去了,愛心素食館好評如潮;一晃整整一年了,愛心素食館收穫了太多的感動,成為廣大黨員、義工和附近社區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弘揚愛心、傳遞文化的重要載體。

愛心從素食館延伸開去

資料圖片:義工們上門陪伴新東苑小區雙腿截肢的秦桂珠及鄰居們

愛心素食館留給就餐者印象最深的就是義工的笑臉。從就餐者進門時的問候聲,到排隊打飯時的感謝,吃飯時的提醒叮囑,就餐結束把空碗送到指定地點的感謝,離開素食館的告別,就餐者時時感受到義工的尊重、平等和溫暖。

義工的愛心還從素食館延伸開去。新東苑小區徐建霞右手因小兒麻痹症殘疾,頭腦也時不時糊塗,享受了政府低保的她總擔心錢不夠用,於是每天都出去拾荒貨,就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徐建霞家不到60平米的小屋,都被垃圾塞得滿滿的,連腳都插不進去。去年在素食館服務的十幾名義工飯後到徐建霞家清理了整整兩天,清理了三大卡車垃圾,有價值的賣了錢交給徐建霞,其他的替她處理了。此後,義工們每隔三個月就要清理一次,每次都能清理一大車。吳蘭、許立俠、陳雲等義工帶徐建霞理髮、洗澡,換新衣服,讓徐建霞像個人樣。鄰居們怕徐建霞罵人,但徐建霞唯獨不罵義工,她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知道你們都是好人,你們對我是真好,我頭腦不怎麼好,你們不要見怪。」

小區秦桂珠今年58歲,24年前雙腿截肢,三年前丈夫肝癌去世,去年8月份女兒腎癌去世,身體殘疾、孤苦零丁的秦桂珠整天以淚洗面。義工們知道情況後,到她家陪伴、開導,為她收拾、做飯,黨員朱水生多次為她捐款,陳素雲、李同軍、陳冬林、董溪、單春露等幾十位義工一次次上門陪伴,推她遊玩梅花灣、濕地公園景區,讓她很快從悲傷中走出。陳健霞在家包好許多餃子,放在秦桂珠冰箱留著讓她慢慢吃。現在的秦桂珠每天臉上都掛著笑容:「過去幾十年我沒有這樣幸福過,今年享了義工太多的福。」

新東苑小區因車禍被撞導致智障的蔡莉莉家庭、癌症手術後的金蘭英老人和她的智力殘疾兒子,因為有了愛心素食館,有了義工的長期關愛,生活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並且,在義工的幫助下,這些困難家庭經常聚在一起,節假日、端午節,大家談得最多的就是「感謝共產黨,感謝義工!」

陽光運作是公眾依賴的基礎

每天,店長季瀟瀟都把愛心人士的捐款進行整理公布上牆

走進愛心素食館,南側白牆上的投影儀公布著從2017年6月9日開業以來接受到的每一筆捐款和物資,小到兩個南瓜,大到數萬元的善款,一幕一幕清清楚楚地記錄著,僅捐款的就有234筆,總金額達60萬元,其中民營企業商會會員企業捐贈達45萬餘元,政府公益創投3萬元,其他愛心組織、機關黨員幹部、社會愛心人士捐贈11萬餘元,就餐者經常站在屏幕前,一看就是十幾分鐘。

陽光運作是最好的防腐劑,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素食館動態,每天店長會在素食館義工服務群里公布接受捐贈明細,和大家分享當天的運營情況,也會附上相關的照片,讓公眾看到純公益餐館的陽光和公正。

「我們愛心素館靠大家的支持才走到今天,陽光運作是對所有支持者的尊重。」年輕的女店長季瀟瀟表示,「不管捐款者需要不需要,我們都會對外公布,接受所有公眾的監督,防止一本糊塗賬傷害了支持者的愛心。一年來,大豐區婦聯、檔案局、財政局、沿海開發集團等30多個政府機關黨員志願者來做義工,捐款捐米捐油,素食館運行至今,幾乎沒有要買過大米和食用油,現在店裡存放的大米和食用油,夠吃一個月的了。還有人要捐,我們勸他等一個月後再捐。」

在眾多的捐款中,有兩筆特殊的捐款至今仍被就餐者們念在嘴邊。2017年11月28日中午,來劉庄投資的寧波客商王和董事長來素食館體驗,對愛心素食館的定位、運行模式、管理讚不絕口,併當場通過微信捐贈了9800元錢。還有一次是今年4月份初,一位至今不知道姓名的老爺爺委託人到素食館捐款7601元,從捐款的單張幣值和數字,不難看出這位老爺爺平時一定是省吃儉用,連零頭錢都湊上了。爺爺請人轉告店長季瀟瀟:自己沒有別的願望,只想把一點積蓄捐出來,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吃上一口熱飯熱菜,這讓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打動。

愛心素食館獨特的文化氛圍

愛心素食館二樓獨具特色的黨員文化牆

區別於宗教的素食館,大豐愛心素食館強調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牆上的提示語、樓上的黨員文化牆、圖書櫃,處處彰顯著素食館的文化特色。作為一個黨員學習活動的場所,素食館積極探索,將紅色教育與慈善相結合,每次活動之前有介紹,活動結束有評估和總結,通過黨員引領和示範帶頭,越來越多的義工、就餐者的靈魂得到提升,一個城市的文明在這裡得到彰顯。

在眾多的義工中,黨員義工成為中堅力量。朱水生、朱蘭芳、席國強、倪霞、沈輝等黨員義工,成為素食館志願服務的「常客」,僅企業家黨員朱水生就來做義工215次,原三龍小學退休的朱蘭芳校長就來做義工148次,成為所有義工中異常耀眼的「明星」。義工李同軍、王葡萄、朱默、陳素雲等也是一有空就來做義工,他們成為店長的得力助手。

社區居民金蘭英、陳汝珍、朱和芳、劉子英、張玉蘭、王成鳳和環衛工蔣秀蘭更是常年如一日,為素食館擇菜切菜洗碗,做力所能及的服務。據統計,從去年6月9日到今年的6月29日,前來就餐的達到35650人次,參與義工達1982人次,其中還不包括幫助打掃、洗碗的社區居民。

愛心素食館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了四方賓朋前來參觀交流。一年來,愛心素食館接待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專家藍建教授,零點有數集團董事長、飛馬旅創始人袁岳,鹽城市委組織部領導丁紀軍,省民政廳領導,外來投資客商等許多領導、專家、學者和客商的調研和考察,強化了「大豐人好呢」的意識,讓更多的外地朋友感受到大豐人的善良、公益、誠信、包容、感恩,提高了大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愛心素食館把大豐人本有的愛心激發出來了。」店長季瀟瀟坦言,「由於大豐愛心素食館的運作模式在全國尚屬首次,許多工作我們仍處於摸索前進的狀態,相信在區委組織部的正確領導下,在民營商會和義工聯的大力支持下,願意加入公益事業的人會越來越多,大豐愛心素食館的明天會更好!」

素食館日常

一年來,無數愛心企業和組織到素食館參加志願服務

這是義工聯江蘇申牛分隊「組團」來做義工

一年來,許多愛心組織和個人為素食館捐贈,

這是6月28日大豐檔案局黨員志願者捐贈2000元善款和大米、食用油

上午10:40,居民們等待開飯前的問候交流,是大家最愜意的時光

94歲的老太太朱鳳英因病有近半年沒到素食館,現在康復了,其他就餐者紛紛上前問候。

朱鳳英老太太開心地說:「前幾天睡在床上起不來,特別想素食館。還是這裡好!」

就餐者談起素食館的飯菜口味,談起義工的服務,個個都讚不絕口。

一年來,愛心素食館植入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成為傳播公益、感恩的平台。

餐前頌讀感恩詞,讓所有就餐者感恩黨和政府,感恩所有愛心人士的奉獻。

活動結束後的總結評估,加強了活動的儀式感,讓每個義工每次到素食館都有滿滿的收穫。

資料圖片:6月28日中午儘管天上下雨,但仍有一百多名就餐者來素食館就餐。

義工們為就餐者提供無微不至的志願服務。

就餐者之間互幫互助蔚然成風

每個就餐者完全光碟行動,節約愛心人士的每一粒米,一年來從無破例。

陳汝珍、金蘭英等社區居民吃過中飯,就主動來收拾碗盤,減輕義工們的負擔。

社區居民們飯後到廚房幫助洗碗,已經成了大家的自覺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豐之聲 的精彩文章:

大豐三圩一年輕男子失蹤多日後被發現身亡……

TAG:大豐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