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譚昊:你與他人競爭的主戰場 居然是在潛意識層面

譚昊:你與他人競爭的主戰場 居然是在潛意識層面

作者:彼得明奇資管創始人 譚昊

人物:譚校長&;彼得明奇投研(虛竹、令狐沖、韋小寶)時間:2018年6月6日下午空間:彼得明奇茶室@中國廣州原始記錄16000字,精編9808字整理:韋小寶 編輯:譚校長

本期討論涉及《原則》:生活類原則

4.1 明白你與其他人的思維方式能帶來的力量

4.1.a 我們擁有各種天生特徵,既可能幫助自己也可能傷害自己,取決於如何應用。

4.2 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不僅是我們做出的美好選擇,而且是我們天生的生理需求。

4.3 理解大腦里的主要鬥爭,以及如何控制這些鬥爭,以實現「你」的願望。

4.3.a 要明白,意識與潛意識在不斷鬥爭。

4.3.b 要知道最常發生的鬥爭是情緒和思考的鬥爭。

4.3.c 調和你的情緒和思考。

4.3.d 善擇你的習慣。

4.3.d 堅持友善地訓練「較低層次的你」,以養成好的習慣。

4.3.f 理解右腦思維和左腦思維的差別。

4.3.g 理解大腦可以改變的程度。

心理差異是生理差異導致的嗎?

譚校長:我們今天開始《原則》研討的第13期,進入生活類原則的第四大點,理解人與人大不相同。我們來看第一條:明白你與其他人的思維方式能帶來的力量。達利歐在前面講了一個例子,曾經為了某一個項目,組成一個團隊去開會,結果大家總是搞不到一起,推進非常不順利,由此促使達利歐去對人做一些研究。

接下來達利歐說到,我們的分歧不是溝通不良造成的,相反是我們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溝通不良,團隊中間的溝通不良不是一個原因,而是一個結果。很多人說我們溝通不良造成了什麼?把它看成原因,但事實上它本身也是一個結果。

是什麼的結果呢?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然後他提到我們的很多心理差異都是生理性的。這個很有意思。

我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很多心理差異的確是生理性的。我們平常說心理差異的時候,感覺好像心理差異是一個很容易去改變的東西,反過來再看生理差異,比如一個人高矮胖瘦,這個是非常難以改變的,甚至是無法改變。

但是心理差異這個詞聽起來似乎讓人覺得很好改變,改變下心態不就可以了,或者改變一下思維方式不就可以了?這聽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達利歐在這裡提出來我們的很多心理差異其實是生理性的。怎麼看待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

令狐沖:我想起之前看到過的兩個研究,一個說憂鬱症其實不是心理問題,是生理的病,一定要吃藥,控制某個激素的分泌才能根治,不可能通過什麼心理輔導去治這種病。

第二個就是之前研究過神經網路就是說大腦的神經,那些聯結決定了一個人的思考方式,這是從小到大的人生經歷去影響他。腦細胞的結構也是一個生理方面的東西,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很多不同,是由於身體構造去影響的,並不是說心理去影響的。

譚校長:你說你是同意這個觀點,對吧?這兩個例子舉得很好。大家都聊一聊,虛竹怎麼看?同意嗎?

虛竹:我部分同意,我覺得有一部分心理差異的確是跟生理上有比較直接的穩定的一個關係,但是應該還有一部分的心理差異是跟生理沒有很直接關係的。比如說一個人抑鬱的話,我相信他體內的激素分泌可能是有一些問題,通過藥物可以調整生理上的激素分泌問題。但是比如只是自己以前有過一些不好的經歷,基於這些不好的經歷容易抑鬱,那麼這種心理上的感覺,跟生理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直接和穩定。只要你把它看開來,比如去看看心理醫生,那很可能就解決了。所以我的想法是部分的心理,它是跟生理有關,但還有一部分是跟身體沒有直接關係。

我們追求的是進入正反饋的循環

韋小寶:我覺得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相互影響的。不管是通過藥物也好,心理輔導也好,都是在調節兩者之間關係。

譚校長:這個觀點很有意思。我們之前講過,我們認識一個事物的本質核心,首先是要建模。

我們來看看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模型去觀察心理和生理的這種關係。剛才小寶說了一句話叫做:相互影響。這就讓我想起索羅斯講的反身性。反身性是一個觀測模型,我們說生理和心理,首先它絕對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

你說生理能決定心理,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比如激素分泌不足導致憂鬱是吧?多巴胺分泌不足這個確實是存在的。但與此同時你也可以舉出很多反例,心理反過來也可以影響生理。比如有的人就是通過正念的練習,通過冥想通過瑜伽改善了自己的憂鬱的狀況。

我們回顧一下,索羅斯講的反身性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對這個事情有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會反過來影響這個事情本身。反身性導致的一個結果叫做不可測,或者叫不確定原理。所以我們說一個人學好了牛頓力學,可以預測行星的軌道,但是你想預測一個股價的變動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股價的變動它是有反身性的。

好,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生理和心理的關係,簡單的說,生理肯定會影響心理,多巴胺分泌多了心情就愉悅,就容易興奮就容易爽,多巴胺分泌不足,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抑鬱,包括消極等等。

另一方面來說,我認為心理毫無疑問也會影響到生理,比如說你心情愉快了,你的身體可能會更健康。如果你天天處於巨大的壓力和抑鬱中間,肯定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所以它其實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反身性的互動。我們的目標是要進入一個正反饋的循環,就是我保持好的心態,我保持樂觀的看事物的角度,這個時候我更容易處在一個喜悅安寧的狀態中間,這會讓我的身體更好,我的身體好了,能量充沛了,反過來又可以讓我的心情更好。

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這是一個正反饋的循環。

「棒球卡」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接著往下看,達利歐講到了他兒子保羅這個雙相障礙,這是一種精神疾病,從西醫的角度他找到了原因,認為可能是大腦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和另外一種化學物質的分泌出了問題。

雙相障礙就是說有幻覺,喜怒無常,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一個人的現實檢驗能力出了問題,他分不清幻想和現實,這是它的一個癥狀。達利歐說他自己跟兒子陪伴三年治病的這個經歷,有助於他去理解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我相信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我們接著往下看,我們擁有各種天生特性,既可能幫助自己,也可能傷害自己,取決於如何應用。

我們注意特性這個詞:

特性,這裡用到的是特性,沒有說是優點或者缺點,因為特性是個中性詞,大多數的特徵都是雙刃劍,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不存在絕對的好壞。

達利歐說,他在橋水就遭遇到大量的這樣的問題,比如說他對別人抱有期待,但他就是完不成任務。達利歐很沮喪,對方也很痛苦。後來他逐漸意識到,要去發現每個人的差異,然後再分配任務的時候要考慮這些差異,然後他就發明了一個管理工具叫做棒球卡。我們之前講過棒球卡,棒球卡就是在棒球比賽中間,它會記錄球手有關的信息,讓球迷去了解這個球員的特點是什麼?

他給所有的人都編製棒球卡,讓大家彼此打分,然後在某一項上得分最高的人,比如有一個人大家都認為他最有創造力,那麼這個人在創造力這一項給別人打分的時候,他就有更高的權重,這個設計的很好玩。

所以這也是一種可信度加權,它的好處是,卡片記錄了每個人特徵之後,從未與他們共事過的人就可以合理預期他們的行為。合理預期,這個很重要。因為就溝通中間非常重要的就是有一個合理的預期。橋水有一千多名員工,不可能每個人都彼此認識,在跨團隊合作的時候,一個棒球卡能夠降低這個溝通成本和進行合理的預期。當然,達利歐也提到在一開始的時候,人們有很多的擔心懷疑和害怕,但後來慢慢的適應了,都覺得這個東西很好用。

人腦的分層結構

他講到了他學到的一些關於腦科學的知識,比如人腦的複雜程度是超過我們想像的。就現在的估計認為人腦中是有將近1000億個神經元,有數萬億個聯結把這些神經元連聯結在一起,就是組成了一個所謂的神經網路。通常每個神經元與周圍的神經元之間有大概一萬個連接。這麼一個器官裡面,每立方厘米的腦組織連接的數量就像銀河系的恆星一樣多。這是一個奇蹟。

好,接下來書中說到,新生兒的大腦裡面已經包含了數億年生物進化類的成果。

比如說很多人對蛇有本能的恐懼,其實沒有人教過他,是寫在基因裡面的。所有的哺乳動物與兩棲爬行動物腦都擁有同一套構造,是近3億年前形成的,並且一直在進化。這個共有的脊椎動物共有的腦的進化是自下而上進行的,也就是說比較低的區域是比較古老的區域,而最頂層的趨勢最新進化出來的。

大腦裡面有一些分區,腦幹是控制著各種生物的潛意識過程,像心跳呼吸應激反應這些你是控制不了的。腦幹上面的小腦是負責肢體的運動,小腦的上面是大腦,大腦的最上層是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就是人最發達的地方,這是關於神經科學的一些常識,之前我們已經就講過整個腦,是經過進化出來的,比如說有很多是跟動物相通的部分,這些東西都存在的。事實上決定你的可能很多行為的就是這些動物性。

關係到底有多重要?

我們再看書中後面,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不僅是我們做出的美好選擇,而且是我們天生的生理需求。

其實這個是達利歐提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追求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怎麼來看這個追求?可以說它是一個價值觀,就是一個人到底把所謂的有意義的關係放在何種重要的位置上,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他會更願意看重自身,覺得發展自身,讓自己更有能力或者自己更多的財富,更多的快樂。有人追求這個東西。那有的人會把愛,友誼,把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放在更前面的位置,這就是價值觀的差異。

各位可以談一下對這部分的看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虛竹:我覺得一個人真的要有所作為的話,首先他自己的能力是一個基本的東西,是核心的要素。

只有基於這一點做基礎,才能跟周圍的人去合作,去做利益的互換,這樣會對自己是一個很高的一個提升。但是很多人其實並沒有這麼做,大部分的時間都浪費在跟朋友去玩,或者是拓寬自己的關係網,但他沒有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覺得這兩個都很重要,首先你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核心競爭力以後,然後你再通過一些渠道,跟更多的人合作,那這個就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令狐沖:舉個例子,有一個投資群裡面的群主,他說他30歲就已經財務自由了,然後現在是45左右,還是很年輕,就是有錢不用工作什麼。按理說它是可以脫離這一個社會人際關係,他說當初覺得比較無聊,就建了一個群,之後就跟裡面各種各樣的人,說他一些投資的理念,就是他需要一種人際關係去打發他的時間。

韋小寶:其實我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才算是有意義的?可能每個人答案都會不一樣。通過這些關係,我們可以從裡面獲得我們自己想要的一些東西,可能是生理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一種需求,能夠獲取到滿足,讓自己得到快樂,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譚校長:其實剛才大家談的東西都還在一個比較實用的層面上,實用主義的層面來看這個人際關係。這可能跟中國的文化語境有關係。一談人際關係就好像是一種資源,就是一種實用性的某種有用處的東西,我們文化給我們的語境就是這樣的。但我認為,關係的意義其實遠遠超過這個層面。

關係本身就是意義

我先講一個段子,說有一個人死了之後去見上帝,上帝說你有什麼要求?他說,我的夢想就是在海邊有一個房子,每天看潮起潮落,然後特別的舒服,特別優雅的環境,在那裡我可以想幹嘛就幹嘛,沒有任何約束,在這樣一個完全自由地在一個風景極其優美的地方呆上1000年。

好,上帝答應了這個要求,就把他移到那個房子裡面,結果這個人在那裡待到了一千年,之後他又見到上帝,他告訴上帝說:天哪,原來我認為這是一個天堂的地方,結果沒想到我的感受就跟地獄一樣,我一個人在那裡太孤獨了。

結果上帝說,沒錯,這就是地獄。

關係的重要性可能會超過我們的想像很多。

我們之前講過弗洛伊德,在他之後,精神分析有一個分支叫做客體關係理論。業界的人開玩笑說,弗洛伊德是三個人的心理學。因為他的理論是基於父親母親和小孩的三角關係構建出來的。後來出現了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就變成了兩個人的心理學,就基本上就是母親和孩子,父親沒那麼重要了。

在我的理解中間,或者在現代的心理學的理解裡面,關係本身就是意義。

就像一個人穿得再漂亮,如果沒有一個人看到的話,有意義嗎?

為什麼古人說衣錦夜行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有一天你終於發達了,什麼東西都有了,但是卻沒有被看見。我們再說嬰兒,尤其在一歲以前,有個巨大的需求,就是只要被媽媽看見,他就覺得安全,他就覺得有依戀,他就覺得人生有意義。

如果媽媽沒有看見它,嬰兒就沒有意義感,這就是關係。

所以說到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我的理解,達利歐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去結交更多的朋友,不是說我要獲得更多的資源,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找到更好的投資人。他不是從這個世俗層面來談這個問題,而是從更深的在人類本質底層需求的層面,人類對被看見的需求。

我再講一個例子,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一個課程上,班上有80個人。他提了一個問題,現在要你們到一個荒島上面去住一年,現在給你們有兩個選擇,第一,你一個人去;第二,可以帶你最恨的一個仇人一起去。請大家選擇,然後大家寫的結果80人有79個都選擇了帶仇人一起去。這說明什麼,說明關係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壞的關係也比沒有關係要好。

「杏仁核綁架」是你的大敵

繼續往下看:理解大腦里的主要鬥爭,以及如何控制這些鬥爭,以實現你的願望。

大腦里的主要鬥爭很有意思,要明白,意識與潛意識在不斷鬥爭。這一條就是講,我們其實每個人都在鬥爭中間,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第一條就是說所謂的意識和潛意識的鬥爭,就像我們之前舉過那個例子,象與騎象人。你騎在一頭大象上,它的力量遠遠勝過你,到底誰主導方向?

你們並不是完全和諧的,你們之間肯定會有鬥爭,對控制權的爭奪。所以達利歐說本條想告訴你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注意你的潛意識。

潛意識的力量雖然看不見,但是是極其巨大的,遠遠超過我們的意識,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受到它的影響。

比如說情緒來的時候,別人提起某個詞,你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就像開關在別人手裡,根本不在你自己手裡。其實你是被別人控制的,或者被你自己內心的某些東西所控制,這個不是真正的自由。

接著往下看,要知道最常發生的鬥爭是情緒和思考的鬥爭。理性思考,通常由大腦的前額皮層控制,而潛意識,通常由大腦中的杏仁核控制。由此達利歐還提出來一個詞,叫做杏仁核綁架,這個詞還是很形象的。因為很多你控制不了的反應來自於杏仁核這個部位。比如你要上台公眾演講了,你越告訴自己不緊張,你就不由自主地渾身發抖。心跳加速這個東西控制不了。

最常發生的鬥爭是情緒的思考的鬥爭。其實在投資和交易中往往也是這樣,我們說衝動是魔鬼,你的錯誤很多時候就是由於衝動,不按規則來,理性告訴你不應該這樣,但是你就是衝動了,那一刻你就是忍不住就是被帶著走了。

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通過不斷重複,寫到硬碟里

接著往下看,調和你的情緒與思考。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大腦這兩個部分永無止境的鬥爭。反應到生理部位上,就是杏仁核跟前額皮層的永無止境的鬥爭。調和你的情緒和思考,第一個方法是養成習慣。達利歐認為在大腦的各種工具裡面,習慣也許是最強有力的一個習慣。習慣是由大腦底部的基底核驅動的,是一塊像高爾夫球大小的組織。

頻繁的反覆練習,幾乎可以養成任何習慣,產生自控力。研究顯示,如果你能堅持某種行為18個月,你會形成一種幾乎要永遠做下去的強烈傾向。之前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21天養成一個習慣,那個不太靠譜的,哪有那麼容易的事。

18個月意味著500多天,500多天養成一個習慣。習慣為什麼威力這麼大?從生物學上來解釋,因為大腦裡面有個基底核,好比硬碟。平常你寫入的東西都在內存里,很容易就被清洗掉了。

但是你通過反覆持續地寫入,一直反覆的寫了500多次之後,就被寫到硬碟里去了,這個硬碟是刷不掉的。

有點像這麼一個過程,習慣養成就是說通過不斷的重複,從內存寫到硬碟。

從另外一個角度,因為你不斷的重複不斷重複,在神經元之間加強聯結這個肯定是有的,改變你的大腦構造。

韋小寶:是不是也類似於肌肉記憶這種?

譚校長:肌肉記憶,並不是肌肉本身產生的記憶,本質上還是控制肌肉的神經元,形成了一個模式。是某種神經元之間聯結的固化。

但是從表面上看,就是一個從意識進入潛意識的過程,就像開車一樣。你不斷重複,不斷重複,在那個特定的迴路形成之後,你就很容易把它發揮出來。達利歐說,習慣讓你的大腦進入自動導航模式,如果用科學術語說就是你的基底核從大腦皮層那裡接管控制權,然後你想都不想就能執行。

對待痛苦要像職業捕蛇人看到蛇一樣

他又提到了這句話:我養成的最有價值的習慣,就是用痛苦來激發高質量的思考。大家可以談一下這個習慣要怎麼養成,用痛苦來激發高質量的思考,把它看成一個習慣。

我想起之前看過一個美國的電視節目,講職業捕蛇人,專門抓響尾蛇來賣錢。我們普通人,看到蛇,第一反應就是趕緊跑。但是對於職業捕蛇人來說,他們看到蛇就相當於看到了寶貝,趕緊衝上去抓回來。

對待痛苦的態度跟這個其實很像。普通人對待痛苦就像看到蛇一樣,第一反應是逃避,趕緊去做點其他事情比如喝酒、看電影,把痛苦沖淡,忘掉。

但是經過訓練的人,養成了良好習慣的人,就像職業捕蛇人一樣,看到痛苦,就像看到了寶貝,面對並且深入地挖掘痛苦,就是自己進化的契機。

佛家講的煩惱即菩提,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舉個例子,有的人害怕衝突,生活中跟別人發生哪怕一丁點衝突,內心就會很痛苦。那麼這個痛苦肯定跟他內心的東西有關係,跟他過去的經歷有關係。看到這個痛苦之後,如果他能夠以此為契機,去深入地覺察,把背後的那些東西意識到,以後他可能就能夠免於這個模式,這就是在進化。

虛竹:首先我覺得這個取決於個人的認知,痛苦怎麼看?一般的人,當他去面對痛苦的時候,他可能就是逃避不承認,各種各樣的情緒會爆發出來。只有有很深刻認識的人,像達利歐這樣的,他可能會知道痛苦背後是有意義的。最起碼得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基本的一個東西。接下來就是刻意練習,遇到任何不順的事情的時候,首先要提醒自己去探索,這個痛苦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什麼?根據這個痛苦自己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不斷地以這種思維模式去思考,慢慢就自然會養成習慣。

令狐沖:每一次痛苦,然後反思,然後就看得到了什麼好處。就一直要把這種好處具體化,不停地強調這種好處的話,就容易養成習慣。

韋小寶:有時候自己認知不到,看不到背後的邏輯,也不知道能帶給什麼好處的時候,或許可以通過第三方去給予幫助,不一定是自己給自己的,哪怕是監督懲罰也好,獎勵也好。

從痛苦到進化,你需要這三步

譚校長:我講一下我的一點體驗,痛苦的時候,往往第一反應首先是排斥,否認,拒絕承認。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我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本能的反應就是抗拒。

但是你要儘快從抗拒到不抗拒,這是第一步要做的,為什麼?因為抗拒會消耗你大量的能量,抗拒意味著你在跟真相作鬥爭,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其實是鬥不過它的。但是人往往會在心理上跟它鬥爭。比如說悔恨,自責。質問自己「當時為什麼這樣做?我怎麼這麼蠢」,這都是抗拒的表現。但是這個抗拒只會無謂地消耗你的能量,如果你的能量都消耗在跟真相的鬥爭上面,就沒有能量再去思考了。

人的能量是有限,所以這是第一步,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你要從抗拒走向接納。這個接納並不意味著是歡天喜地地接納,而是要從抗拒走向不抗拒。因為接納之後,你就不會在這個地方無謂地消耗能量。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修行的法門,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都在說接納很重要。因為只有你接納了事實,才能把能量用到其他地方去。如果拒絕接納事實的話,你的能量都去跟事實作鬥爭了,這就是唐吉柯德跟風車的鬥爭,你永遠都打不贏。

比如在交易中,如果你虧損了一筆,真相是你的虧損已經發生了,你再去跟它鬥爭有任何意義嗎?所以在心理上接納,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

第二步是轉化目標,我已經被這個情緒迎頭痛擊了一下,我確實很難受。那這個時候怎麼辦?我想撈回來一點,我要在這個痛苦中間撈到一點好處,我要去得到一點收穫,得到一個領悟,我要去賺一點東西回來,這是轉換目標。

如果你真正做到了,在這個痛苦中得到了什麼東西,那麼第三步你要給自己某種獎勵,哪怕是寫一篇日記,把它記錄下來,或者是某種形式的東西去把它固化下來。

因為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一個獎勵迴路,你不可能靠痛苦去養成習慣,你要把這個痛苦轉化為收穫,最終形成獎勵,這個東西才會形成你的習慣。這是一個三步的迴路。

人與人競爭的主戰場,是潛意識的競爭

繼續往下看,堅持友善的訓練「較低層次的你」,以養成好的習慣。首先我們要明白潛意識是力量極其巨大,然後我們要學會跟它溝通,學會跟它和諧相處,甚至利用它讓自己更有力量。

跟潛意識溝通也是一門學問。比如說有很多的研究表明,潛意識有時就像小孩一樣,你不能用純理性跟他溝通,可能要用圖像。為什麼有的冥想裡面要去圖像化的,因為圖像是潛意識能夠接收的,語言他可能接收不了。

這是一些具體的技巧,跟潛意識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潛意識的力量遠遠大於你的意識。

我有一個觀點,人與人之間競爭的主戰場,其實是潛意識的競爭。

比如有些人做什麼事都不成功,很可能是在他的潛意識中,認為自己配不上成功,或者不敢成功。這些都是很微妙的心理上的東西。

講一個我看到過的案例。

美國一個名校有一個大學畢業生,義大利籍,女孩子,學金融的。因為名校畢業,很快通過了一家銀行的中層管理崗位的考試,筆試是第一名,然後準備第二天的面試。她定了個鬧鐘,但很意外的居然沒聽到鬧鐘響,因此錯過了那個面試。然後她又找另外一家銀行,同樣筆試很快的通過了,成績很好,又去面試。結果面試那天又很離奇的,在去面試的路上,出了一個小車禍,又沒面試成。

她本身自己也懂點心理學,覺得這個部分可能有問題,就去找心理諮詢師探索自己的潛意識。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她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她的媽媽一輩子是一個銀行的小職員,而她大學一畢業就能夠去當銀行的一個中層管理崗位,在潛意識中,這是她對她媽的一個巨大的攻擊。

她的潛意識會認為,她一旦應聘上了,就是對媽媽的巨大攻擊。她承受不了這個,所以總會在即將成功的時候讓自己出幺蛾子。

榮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除非你意識到你的潛意識,否則潛意識將主導你的人生,而你將其稱為命運。」

做量化就相當於加裝了一個外部的左腦

我們接著往下看,理解右腦思維和左腦思維的差別。我們都知道,左腦擅長理性,右腦擅長發散性思維。兩個部分都很重要。

下一條是,理解大腦可以改變的程度。近年來對於大腦的可塑性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原來的觀點認為在童年之後,人的大腦的大多數神經連接都已經固定了,很難改變。但是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從鍛煉身體到學習冥想,很多練習都可以給人腦帶來變化,就是大腦的可塑性。

達利歐這裡提到了一個觀點:通常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期盼自己或其他人改變,而是承認弱點,然後有明確的預防機制來避免弱點導致錯誤。

這個觀點很重要,看起來有點保守,但是在實踐中你會發現,避免犯錯比變得完美要重要得多。

虛竹:這裡有一個疑惑,從交易員這個職位來說,是不是更適合左腦發達的人呢?

譚校長:我還沒看到過這方面的研究。但是我可以講的是,做量化就相當於加裝了一個外部的左腦。這就是量化的好處,把你的左腦功能給加強了,甚至給你增加了一個左腦。機器是沒有情感的,它的純粹理性永遠不會受到干擾。

另外我覺得還有必要補充一點,單純從交易這個事情來看,確實是左腦更重要,邏輯更重要,推理更重要,嚴謹更重要,你性格中的情緒變成了多餘的累贅。

但是一個人除了交易之外還有生活,如果因為要把交易做好,變得過度理性,那麼在生活中你的家人可能會對你不滿意了。

所以我覺得每一個想把投資做好的人,都需要去面對這個課題:怎樣去調和這對矛盾。做交易的時候,你要變成一個殺手一樣,冷酷無情。但在你的生活中,不能永遠做一個殺手,你也需要去感受情感。

一個理想的狀況是,在交易中很冷,在生活中很熱。這不容易,所以需要修行。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權金融界網站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果您有乾貨觀點或文章,願意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最權威最專業的參考意見。無論您是權威專家、財經評論家還是智庫機構,我們都歡迎您積極踴躍投稿,入駐金融界網站名家專欄。

郵箱地址:mingjia@jrj.com.cn,諮詢電話: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金融界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網站 的精彩文章:

中航機電:實控人籌劃組建機載系統公司
智慧零售閃耀618:蘇寧1小時增152% 售500萬隻小龍蝦

TAG:金融界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