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軍翻越六盤山前後:毛澤東的心境與詩興

紅軍翻越六盤山前後:毛澤東的心境與詩興

了解寧夏 從《口述寧夏》出發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甘肅迭部縣俄界召開。

會議決定紅一軍、紅三軍、軍委縱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下設第一、第二、第三支隊。

這時候紅軍的處境非常嚴峻,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喪失了在抗日前線的中國西北地區創建新蘇區的信心,國民黨的軍隊又前後堵截。

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領的陝甘支隊於9月17日攻破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粉碎了蔣介石妄圖利用雪山和草地圍困紅軍北上的陰謀。

毛澤東的心情就豁然開朗,寫下了著名的《七律·長征》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9月26日,國民黨軍西北「剿總」在西安成立,蔣介石兼總司令,張學良為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統一指揮陝西、甘肅、寧夏、山西等省的軍隊。

一時間,國民黨甘肅綏靖主任、甘肅省主席朱紹良奉蔣介石之命,調集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軍沿西(安)蘭(州)公路六盤山以東平涼、固原瓦亭、開城一線布防,進行堵截。

1935年10月7日,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指揮下,翻越六盤山,當日下午二時許,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率軍登臨六盤山主峰,時值仲秋,雲淡天高,毛澤東目窮千里,心潮逐浪,暢吟一闋,這就是首氣吞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的原形《長征謠》。

山以事名,名由人傳,六盤山從此名揚四海。

青石嘴戰鬥勝利結束之後,毛澤東等中央紅軍於10月7日下午翻越六盤山。

這時,整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紅軍渡過了渭河天然屏障,二是紅軍突破了西蘭公路封鎖線,尤其是翻越了長征途中的最後一座大山六盤山,現在又脫離了平涼、固原公路。

此時的毛澤東,心境更好,詩興更濃。通過眼前的景緻,仍在醞釀著未來的《清平樂·六盤山》詞。

《清平樂·六盤山》詞的演繹過程

毛澤東登上六盤山,臨風寄景,氣貫長虹,遙想紅軍走過的艱難里程,展望革命的未來前途,以他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胸襟、詩人獨有的氣度,寫下了《長征謠》,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記載,也成為傳誦千古的《清平樂·六盤山》詞的前身: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起初,《長征謠》是一首別具一格的自由體詩,通俗易懂,熔口語與書面語於一爐,通過比興重複、呼喚等手法,以獲得獨有的象徵藝術,展示了金戈鐵馬、風雪激蕩的雄姿,猶如進軍的號角,歌頌了紅軍「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表達了反蔣抗日的決心。

《長征謠》寫成後,曾在抗日根據地和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流傳,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

過去的一種說法:《長征謠》1942年8月1日在《淮海報》副刊面世。

6年之後的1948年8月1日又在上海《解放日報》發表,當時,毛澤東對《長征謠》作了較大改動,題名由原《長征謠》改為《清平樂·六盤山》,內容亦由原自由體改為規範的「詞」。

1957年《詩刊》創刊,《清平樂·六盤山》在《詩刊》上發表時,曾將原「紅旗」二字改為「旄頭」。

1961年應寧夏人民之請書寫時,毛澤東又將「旄頭」改為「紅旗」。

根據近來新發現的史料看,這種說法與新史料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中國文物報》2003年12月24日「收藏鑒賞」周刊發表何雲華先生的題為《〈長城集〉與〈六盤山〉》的文章,詳盡介紹了與毛澤東《六盤山》詞相關的一些歷史背景:

1938年11月,著名愛國人士李公朴夫婦到達延安,這期間李公朴請毛澤東主席為他的書畫集——《丁丑書畫集》題字。

書畫集的首頁是夫人張曼筠繪製的國畫「長城」,毛主席欣然為這幅畫題寫了1935年所作的《清平樂·六盤山》詞,落款處寫:「小冊有長城圖,率書舊作一首以應公朴先生之囑」。

這裡書寫的「舊作」,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六盤山》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旄頭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當時題寫在《長城集》上的這首詞,沒有《清平樂·六盤山》詞牌,其餘文字與後來的一模一樣。

可見,最初寫成的《長征謠》,是在較短時間內修改定稿的。

那麼,1957年《詩刊》創刊時發表的《清平樂·六盤山》詞,將原「紅旗」二字改為「旄頭」的說法,與毛澤東早在1938年題寫這首詞時已有的「旄頭」就有了矛盾。

以此推來,1957年《詩刊》發表《清平樂·六盤山》詞時,曾將原「紅旗」二字改為「旄頭」的話就沒有了歸宿。

1961年應寧夏人民之請書寫時,毛澤東又將「旄頭」改為「紅旗」是對的,與1938年為《丁丑書畫集》題字內容相吻合。

由《長征謠》到《六盤山》詞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融匯了這一段歷史和文化變遷。

將《六盤山》詞放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也是絕不遜色的文化史佳話。

固原有幸,六盤山有幸,與偉人結下了這一段傳承後人的故事。

《清平樂·六盤山》詞歷史文化內涵

首先,運用映襯的手法,透過詞中所描繪的六盤山之景,以古老「長城」為象徵,抒寫了革命的勝利豪情和抗日的決心。

在突出山的高峻的同時,著意突出人的精神,突出人的豪壯情懷和高大群像。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看似情景交融,即景抒情,實則同樣隱含著人的精神,革命必勝的信心。

古代有飛雁傳書的故事,毛澤東也借飛雁寄情。

在「望斷南飛雁」的凝視和深思中,寄託著毛澤東對南方根據地和人民的緬懷,盼望著大雁帶去紅軍長征勝利的喜訊和北上抗日的決心。

「不到長城非好漢」,旨在抒寫和表現抗日的決心。

毛澤東在這裡用「長城」二字,即有其歷史淵源,更有其無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對中國這樣一個靠統一性和象徵性的文化程序來維繫凝聚力的國家,將長城轉化和視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是20世紀30年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所必需的。

毛澤東將「長城」這一中國歷史文化載體納入詞中,意圖更為明白。這不但是孫中山思想的繼承,而正適應調動中華民族齊心抗日的國內形勢和民族心理。

「不到長城非好漢」正體現了這種民族主義的情緒,體現了以長城為邊防的含義。

毛澤東到達陝北後,之所以很快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是因為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長城——喚起了民眾。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這裡承上啟下,寓情於景,表現了紅軍勝利的喜悅和必勝的自豪心情。

火紅的戰旗插上六盤山高峰,在秋風裡自由招展。這紅旗,是人民革命力量的象徵,是中國革命必將勝利的象徵。從井崗山打到六盤山,歷史已經得到證實。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正是這種必勝信心與偉大抱負的形象表現,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歷史歸跡。

其次,《清平樂·六盤山》詞傾注了毛澤東美學思想的主旋律——陽剛之美。

毛澤東以他奔涌濃郁的思想,磅礴的氣勢,如椽的大筆描繪六盤山之景,以此凝聚和回蕩著他的陽剛之美——超拔的精神和崇高的境界。

毛澤東筆下的六盤山,顯示的就是一種崇高美。

人壓倒了山,人征服了山,山高人更高,體現的是一種精神、信念和英雄氣概。

毛澤東高曠超拔,爽朗不群的性格,將壯大與崇高結合在一起,使得《六盤山》詞更具有一種引人入勝的精神力量。

第一,在壯麗多姿的山河裡寄情托意,這是形成毛澤東詩詞美學特徵的客體世界。毛澤東豪邁的感情,磅礴的氣勢,不僅表現在其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里,也寄托在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色中,以此來表現他的感情、意志、理想和崇高的人格。

在《六盤山》詞里,就是通過六盤山之景的描繪來表達抗日決心和充滿著對中國革命勝利的豪情壯志、必勝信心的。使人在審美觀照中獲得崇高的美感享受,令人想起浩蕩挺進的紅軍鐵流,橫掃千軍銳不可擋的氣勢。

正是這種崇高的人格力量,才能在長征的萬里征程上發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震撼神州的召喚。

第二,現實與理想的統一,是形成毛澤東詩詞陽剛之美的主觀世界。

在《六盤山》詞中,毛澤東將革命現實與革命理想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從中國革命所處的環境出發正視現實,又能從時代的高度把握錯綜壯闊的生活,把生活理想融化在現實當中,指出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

一曲「不到長城非好漢」,抒發了詩人遠大理想,唱徹了中國革命的輝煌前景。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山河破碎,民族蒙難,「何時縛住蒼龍」?表達了毛澤東雪恥國難、重整祖國家園的急切的戰鬥情懷。

這樣宏偉的志向,無一不閃爍著偉大革命家的輝煌理想,體現著他樂觀自豪的精神風貌和崇高的審美觀。

文章選自《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圖片源於百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朔方風物 的精彩文章:

TAG:朔方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