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兩位皇帝不是開國之君,為什麼廟號卻被後人改為祖?

這兩位皇帝不是開國之君,為什麼廟號卻被後人改為祖?

謚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蓋棺論定,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現象。受中華文明的影響,中國周邊國家比如韓國、日本、朝鮮、泰國、越南等中華文化圈國家大多都有這個傳統。

謚號是很有講究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謚號,只有帝王或者地位較高的貴族、官員才有謚號。周文王、周武王、漢武帝等這些都是帝王謚號,又比如曾國藩謚號是文正,被稱為曾文正公就是謚號等。

還有一種是廟號,不同與謚號,廟號是只有帝王或者帝王的先祖可以使用。 廟號起源於商朝,周朝採用謚號廢棄廟號,至秦朝時同時廢止謚號和廟號,漢王朝又重新繼承謚號和廟號這一傳統。一般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

西漢劉邦的廟號 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重新確認。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漢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祖之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不過一般大一統王朝的帝王廟號還是按規矩來的,不是亂世小國所能比的。

然而卻有兩個皇帝,不是開國之君卻被後人改廟號為祖!這兩位皇帝分別是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那麼,他們是怎麼被後人尊為祖了呢?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

一百多年後的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其實嘉靖皇帝不只是因為朱棣的功業才改他的廟號,也同時是對自己有利的。

嘉靖皇帝其實是明武宗的堂弟,由於明武宗死後沒有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即位方式才找到了嘉靖也就是當時的朱厚熜。由於嘉靖皇帝是小宗入大宗也就是世系發生了變化,為了能夠讓自己更加名正言順,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讓同樣是世系發生變化的朱棣為自己正名。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康熙皇帝是清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因為第一帝順治已經稱為「世祖」,那麼按照舊典,康熙帝死後廟號應該稱「宗」,但是在雍正帝的堅持下,依舊被定為「祖」,稱康熙為「聖祖」。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雍正對康熙為什麼稱「祖」是這樣解釋:「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勛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眾大臣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尊康熙廟號為「聖祖」。康熙帝的謚號全稱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簡稱:仁皇帝。

據說當時八爺黨主張以「宗」為康熙謚號,雍正自然要唱反調,顯示自己聖心獨定,用了「聖祖」這個謚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田氏代齊後,姜子牙的後代都怎麼樣了?
岳飛殺舅,鎮壓農民起義,抗金英雄的另一面

TAG:深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