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雄師》 一部感人的電影

電影《雄師》 一部感人的電影

電影《雄師》不僅僅是被影片所呈現的東西打動,更是透過影片感受到製作團隊對這一作品的精雕細琢。或許是當今市面的電影大多爛到令人髮指或也不過爾爾,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沒看過什麼好的電影作品,倒是感覺這一部製作精良,可以看出功夫下得頗深。是我心目中電影應該有的水準。

我非電影專業,非業餘電影研究者,甚至稱不上電影愛好者,僅能說是偶爾看上一二以調劑生活,所以以下觀點絕不是技術分析或評判論斷,而只是作為一個看故事的人,看過故事而生髮的一些小感想。

1.內容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印度農村,一個因意外與家人失散的小男孩,輾轉流離歷盡苦辛,後非常好命地被一澳洲家庭收養過上優越生活,長大後展開一段尋根之旅的故事。

2.主題

這裡先跑題一下。曾和一位同事聊天時聽其提起過,印度是一個令她割捨不下,去過一次還想要去,讓我們這些沒去過的人一定要去一次的國家,說這個國度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氣質讓人非常之著迷,something extraordinary but you just can"t tell what it is.

這部電影也讓我看到了一個和平時所見所處的世界不一樣的所在,而又並不是完全陌生的。那時、那地、那人,既是遙遠的,又彷彿離你不遠。咱們中國又何曾沒有過?咱們中國現在又豈非沒有。我不懂印度歷史,不懂印度社會,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因落後而盲目、麻木,並及其失序的社會。電影中,尤其是前半段(小主人公前往澳洲以前),不僅是故事主線,包括很多處的細節,都在向我們呈現這樣一個社會。

故事要有反差、對立才好看,能在黑暗中給我們一線曙光的,就是愛了。十分哀慟,幾許平淡就是甜蜜;千般凄涼,絲縷暖意就是幸福。你可以在這裡看到母子情、手足情、陌生人的好意。陌生人的好意里,有同一大環境下不同境遇的人之間施以恩惠的好意,也有雲泥之別毫不相關的人可以作出的最大的善舉。後者,是主人公命運轉折的原因,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的重點。Sue和John夫婦,於世界彼端,生活優渥,卻容許兩個印度孤兒進入他們的生活。你起初會懷疑他們無法生育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尤其當看到他們初迎小新成員的喜悅和小心妥帖。然而後來通過Sue的話語才知,"We could have had kids. But we chose not to."你又知道了世界上是有著種種和你的想法不一樣的人的,或許你以為的別無選擇在別人眼裡是無比期盼的願景呢,甚至"that"s the reason he fell in love with me".我已記不清原詞,但Sue大意還說"there are already this many people, having our own kids wouldn"t do any better. But to take a kid that"s suffering, like you did, to save you, that"d make a difference."而這想法是出於Sue小時的成長家庭,父親的酗酒、暴力使她軟弱、絕望,然而"once I had a vision, I saw a brown skinned kid ..., I knew that"s what I need to do"這或許很難理解,vision, 異像,應該是唯物主意世界裡是非常陌生的概念,但在天主教、基督教盛行,唯心學說相對普遍的西方國家是很正常的事情,心理學也有相關解釋,這裡就按下不提了。只要知道的是,他們還收養了另外一個印度孩子,是有精神病的,給家庭帶來非常巨大的傷害,然而Sue "I"m so blessed",是不是又讓人自慚形穢。

把主題說得太絮叨,然而還沒有絮叨完。私以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可以讓人產生非常不單一的看法的,可以是紛繁想法和情感的湧現,也可以是冷不丁地冒出一個想要去抓住的思緒。

好的作品,也是大有可推敲琢磨之處的,可見其細節處的打磨,對劇本縝密度、拍攝技術性的要求,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講故事的人想要傳達的信息服務的。

我們便來看看這個故事是怎麼講的。我就截取幾個段落說一說吧。

3.觸動我的片段

非常喜歡主人公走失到被收養以前的情節,覺得每一幀畫面都,在我非專業的眼光看來,近乎完美。

對了,主角名叫Saroo.

Saroo尋找哥哥誤上一輛空火車,火車卻開走。Saroo當時的反應看過電影的人應該都歷歷在目,行動中表達出的心理狀態,想必觀影者也放佛親歷。這一段,創設的環境是火車疾馳、搖晃、轟響,把觀眾從先前的極靜中迅速帶入到一個劇烈震顫的世界,瞬息間人生劇變,你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裡給主角的鏡頭並不多,但讓你清清楚楚地感受著主角感受的一切,我一直在想是如何做到的。原來,你看:疾馳,讓你感受到害怕無措;搖晃,讓你感受到失控軟弱;轟響,讓你感受到被吞噬的絕望。可以說,這就是火車最真實的樣子呀,然而,如何把事物真實的樣子表現到極致使它更好的為故事服務,還是很影響表達效果的。且,這一段多採用主人公視角,呈現的多是在主人公的位置上所看到的聽到的,在若把你放到主人公的境遇里所能感受到的,因而,讓熒屏外的你為之揪心。

然而這種虐心鏡頭並不冗長,很快,鏡頭轉換,到火車之外,一個長鏡頭:暮色已然降臨,列車依舊行使,群山靜默,一切都那麼安寧,似和其它無數個夜沒什麼兩樣。然而你知道,這四垂的天幕之下,幽幽的群山之間,細長的列車一個方寸角落,有一個小小的、小小的生命在吶喊呼號。靜謐安詳的夜反襯人物的奔騰內心,似乎更虐,並也推動了情節向下一個階段發展。家,越來越遠了,或許再也回不來了。

接下來,鏡頭轉回車廂內,不再有喊叫奔跑,火車也恢復正常的逛且逛且。你會想,如果是你此時會是怎樣的心理。我想,是空洞。這是一個個陰影、內外切換讓我感受到的。之前的主人公視角讓你一同體驗,現在的第三者視角讓你去旁觀、去憐憫,感情一點點、一層層地疊加,你就這麼陷入了講故事的人編製的情感陷阱。

幾天幾夜後車終於停下來,Saroo下車的橋段拍攝很到位,是對人山人海最好的詮釋。另一個讓我很受觸動的細節是,Saroo沒下車前一直在喊哥哥和媽媽,下了車,此時已離家萬餘里,當然在這樣幼小的孩童心裡沒有距離的概念,爬上一個燈柱看向人潮,依然對著人海瞪著眼看著,喊著媽媽、哥哥,依然執著,好像媽媽、哥哥真的有可能從人群中應他一樣。當時真的是給編劇一個大讚,太知道怎麼剜人心了。還想啰嗦一句,優秀的電影,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都不會是廢話。這個小情節,除了剜人心一下,還推動了Saroo的一個心理發展:在這之前,每每喊的是哥哥、媽媽,在這之後,便喊的是家鄉的名字了。就像我們身在故鄉看的都是故鄉的細處,越遠離,故鄉就越像地圖上的一點一點縮進,越來越小,直到變成一個小點,出現它的名字。Saroo已慢慢認識並接受自己命里的發生,也在開始適應。

再一處便是,與一幫小孩宿在地下突逢歹人逃脫後,又回來這裡,拿走另一個小孩,也是第一個對它施以善意、教會他流浪中第一課的小孩,施以他的睡覺時用以墊在身下的硬紙板。先前的他身無一物,如今,這硬紙板便是他唯一的行囊了,也預示了他流浪生活的正式開始。剛剛突如其來下直面了社會、人性、時代的惡,也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成長。

甚至是母子再相逢的老道橋段,我也在想到底它是如何做到打動觀眾的,覺得編劇強不強真的很重要啊。不管是轉角撞上親媽,還是轉過彎遠遠看到一個老女人她就是老母親,我想都不如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視角,從遠處一撥女人輪廓,到看見一撥女人衣服的顏色,到看到一個個女人,到看清那一個人,那個人是老母。

還有很多很多的片段令我感動,並有更多處細節讓我感慨編劇、攝像之功夫。比如,Saroo回憶中第一次奔向媽媽的時候,媽媽身後是陰翳的礦山,媽媽身著破舊骯髒的衣服,面容也是虛榮憔悴,然而她鏡頭給到她站起來迎Saroo,那站起的身姿有如神衹,正符合Saroo當時極度需要母親保護救助的境況下的心理。還有主人公視角的燈塔為後續起到鋪墊的作用。還有車站冷漠麻木的看門人,和後來孤兒院的看守的兩個鏡頭。還有在Noor家時的背景雜音。還有Noor故事的徐緩推進。還有Saroo找到舊家時幫他找母親的人的面癱臉加微表情。還有地名的錯記和人名的錯記的伏筆和呼應。等等等等,不一一列舉。

可以說,情節的張弛、敘事的節奏、主次的取捨,以及處處伏筆、屢屢反轉,對觀眾心理的把控和帶動,還有收斂的表演,都值得學習和欣賞。最重要的是,不管多少技術、技巧在裡面,發揮它們去反應真實、突顯真實,才直擊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西的剪影 的精彩文章:

TAG:西西的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