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短片對於年輕導演意味著什麼?張揚說這是人才發掘機制

短片對於年輕導演意味著什麼?張揚說這是人才發掘機制

短片對於年輕導演意味著什麼?張揚說這是人才發掘機制

2017 年,電影圈重新發掘了張揚。

因為執導的文藝片《岡仁波齊》意外取得了超過 1 億元票房,張揚一時之間被很多人視為既能在藝術創作上有所堅持,同時又能夠取得觀眾喜愛的導演。或許也是因為這個,他在導演之外,又多了一些身份,其中之一是「華時代全球短片節」這一屆的輪值主席。

華時代短片節由華加視頻主辦。這是一家位於美國紐約,面向海外華人的視頻平台。2017 年 10 月,他們面向全球華人發起了華時代短片節,並在全球展映,最終於當年 12 月在北京舉行了閉幕式。

在接到組委會的邀請之後,張揚覺得他們的態度和和操作都挺專業,就接下了這份工作。目前第二屆短片節還在徵集階段。等到正片完成,張揚會和作家陳冠中、演員黃璐、開心麻花創始人劉洪濤、獨立紀錄片製作人陳珍玲、紀錄片導演吳琦、演員王學兵一起,決定第二屆短片節的各獎項歸屬。

張揚關注短片的發展:「我們從學校出來的過程裡面,其實會不斷的接觸短片,也都有機會能看到這樣的國外的短片。從某種意義上說,短片是很多導演起步的一個重要過程。」

由於電影是一門投入高、風險大的生意,年輕導演要直接獲得一個執導長片的機會並不容易。用短片證明自己的能力,然後說服投資方給予自己機會,是一種選擇。而在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也有相應的機制扶持年輕導演拍攝短片,並提供與投資人接觸的機會。

2005 年,時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主席的導演杜琪峯發起鮮浪潮短片展。發展至今,鮮浪潮已經脫離政府機構的扶持,開始獨立運營。後來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樹大招風》,其三位導演黃偉傑、歐文傑、以及許學文,就都是杜琪峯從鮮浪潮上發掘出來的。

鮮浪潮受張揚推崇:「其實它是一個很好的機制去發現這些導演,給他們提供一種另外的可能性,並且去邀請他們拍長片。」

張揚對於短片在大陸的發展略有保留。「大陸短片概念並不是特別好。互聯網起來以後,有一段時間叫微電影。其實還是帶有很強的商業目的,是為了品牌贊助,它變成了廣告的某種外延。但真正從這個短片創作藝術的這種角度來說,相對還是很少。」

不過,他也認為互聯網給了短片更多的出口。「我自己做一個片子放在互聯網上,也能夠被別人看到,至少現在短片的出口要比以前多多了。」

以往,能夠出頭的年輕導演大致分為三種。要麼自己籌錢把電影拍出來,然後滿世界推銷,諸如畢贛的《路邊野餐》和忻鈺坤的《心迷宮》。或者把電影拿到電影節的創投,希望能通過 PPT 講述去獲得一筆資金,代表電影有韓傑的《hello,樹先生》和徐昂的《十二公民》。最後一條路,則是為老導演打工,然後被老導演賦予機會,最近票房超過 8 億的《超時空同居》導演蘇倫就在《港囧》劇組中擔任執行導演。

張揚相信短片會成為年輕導演的新機會。「你光有一個劇本,我還是看不到你的操作性,或者你的視聽影像和對電影的理解。只有你有影像,哪怕 20 分鐘,我馬上就能看出你對電影的基本認識。所以有短片經歷或者拍過短片的導演,再去說服投資者,就更有說服力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當代戀愛還在用「裝高冷」的套路,可能是不太好使了
「這世界」這座 16 世紀雕像修復完以後,幾乎所有人都崩潰了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