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間故事:兩個功力深厚的騙子

民間故事:兩個功力深厚的騙子

-1-

早年,在福建建陽有一個叫鄧招寶的人,以販賣豬崽為業,買賤賣貴,剛能糊口。

某一日,這鄧招寶販得豬崽4隻,裝於兩個籮筐、一擔挑著,往崇安、大安之地去賣,一路深一腳、淺一腳。

也不知道這天是運氣好,還是運氣不好,因為在當走到馬安嶺上、還未抵達目的地時,竟就遇到一個買豬的客戶。

鄧招寶大小算個生意人,謹慎之心還是有的。此時此刻,他當即就盤算起來:「這荒郊野嶺,人跡罕至,還是得小心為上」……

於是,他就問買豬者:「請問家住何方,為何會在此同我買豬崽」?買豬者說:「前邊馬安坪便是」。

鄧招寶聽後,覺著不遠,說道:「既是這樣,我同你一道去你家,做這樁買賣」。可買豬者卻說:「我這正準備去趟縣城,你是這,先讓我看看豬崽,如果看上,咱們再一道去未遲,倘不行,那我也就直接去縣城裡了」。

鄧招寶一聽,覺得此話沒有毛病,於是就從籮筐中拎出一隻,交於買豬者。買豬者接過之後,抓著豬尾巴,放於地上,仔細觀看……可看著看著,竟故意一鬆手,讓豬跑脫,然後假裝很緊張,意欲逮回來。而表面上是逮,實際上卻是驅:原地跺腳、大聲呼喊,同時從地上撿著石塊驅打……豬崽漸行漸遠……

好一會兒後,鄧招寶方才反應過來,急急去逮。這買豬者見鄧招寶跑開,趕緊從一個籠子里拿出另一隻豬,又一腳踢倒另一個籠子,讓另外兩隻豬也跑出來,自己攜一豬也拔腿就跑。

追出去的鄧招寶此時才真正看開了口子,可已然無暇顧及,既想追那騙子,又擔心另外三隻豬跑丟,最終只能無奈地棄小保大,眼睜睜地看其逃脫。而還好幸運的是,另外三隻豬均已追回,但還是恨恨而去。

-2-

福建的城西驛站距建溪陸路約60里,不長不短,但走起來還著實費事兒;這條路上,人也不多不少,陸陸續續總有客商在走。也總有人不想走……於是,抬轎業便在此處應運而生。

經年累月,抬轎市場價也漸漸出來了:一般情況下抬一次一錢六分,遇淡季則可跌至一錢到一錢二分,遇趕考等旺季,則可漲至兩錢到兩錢四分。

其實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往來客商也都能接受,關鍵是這抬轎夫商業道德已然缺失,因為要想乘轎,就得先付款,而客人付款之後,這些人便就開始各種欺宰,每抬五里就得讓客人下來走上二三里;每遇小坡不好抬,客人也得下來;更誇張的是,這些人往往抬上個二十里左右,便將客人以極低的價格再「轉賣」他人。而「轉買」者的服務態度如何?自是不難想像……

於是,客人要想一路舒服,那就只能一路加錢。當然所謂的舒服,也只能停留於身體層面。

對於這種現象,一般人也就得過且過,畢竟只是偶爾乘之,就好比今天我們在某些火車站、某些旅遊景點被宰之後,也往往不去深究,只是在內心深處問候一下這些人、或這些地方的人的老母……

再當然,這條路上的乘客也有一些特別的人。比如有一小官,因公事、私事,常需從此路經過,而在被宰幾次之後,其就有心思「回報」一下這些人。

某一日早晨,小官又要回縣城裡,在出發之前,他先取來紙筆,在一張紙上題了一首嘲弄詩,又將兩把破掃帚柄裁齊,並用錦紙精心包裝了一番,使得看起來像兩匹緞子。

就這樣,小官帶著這些東西來到轎夫集中候客處。未出所料,轎夫爭相拉客,這時,小官便開口說道:「我今日回家有急事要辦,走的著急,未帶現銀,不過到家之後,可以支付二錢,並管今晚、明早酒飯,你們誰如果能接受這不預付並且不『轉賣』的條件,咱們現在便可上路」……

因生意畢竟也不太好做,況這價格合適,所以就有兩人願意接單,於是啟程,而那小官又刻意地將兩匹「緞子」系在轎子上。

快到下午時分,也快到了小官的家,而小官的家附近有寄信地方,所以在抵達此處時,小官便讓二人停下稍等,自己去寄一封信,片刻就歸,「緞子」權當抵押物,二人於是也不疑。

可一頓飯功夫過去,那小官還是未歸,二人於是就商量,快特么不等了,恰好這有兩匹緞子,遠值兩錢,人拿一匹,速速離去得了。

於是,疾去。

此時的小官,其實壓根兒不是去寄信,而是抄小道早已回家。那兩個抬轎夫也因做賊心虛,一路狂奔,半夜時分也已返程。這時,其中一人提議,緞有兩匹,各拿一匹,各回各家。但令一人卻說,還是拆開看一下為好,如果兩匹質量不同,咱們互相也貼補一下差價。

於是,二人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可一層層的錦紙包裹著的,竟是兩把破掃帚柄,兩人當時就差點氣暈,旋即破口大罵:「這特么是黑吃黑呀」!而兩人略冷靜下來後,才發現包裹在錦紙內的還有一封書信,於是急急拆開,拆開的信封內卻寫著短短的四行字:

轎夫常騙人,今也被我騙;若非兩帚柄,險失兩匹緞。

兩人幾乎就要吐血。

但畢竟因為理虧,所以也只能受著,受自己白出的力,受同行笑掉的大牙。

而那小官也不是吃素的主,三天之後,在路過轎夫候客處時,主動上去跟轎夫們說有兩人三天前拿走了自己的兩匹「緞」,轎夫們則笑著說:「你也不必要你的緞了,轎夫也不會要你的錢」……

-3-

準確地說,該文的標題不精確,精確一點來說的話應該是,一個功力深厚的騙子、另一個功力深厚的「騙子」。兩人一個即興發揮,一個完美地「以牙還牙」,一個讓人深惡痛絕,一個讓人拍手叫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起叔讀史記 的精彩文章:

民間故事:這才叫騙子

TAG:起叔讀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