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內心的衝突

我們內心的衝突

每個人都有心理疾病,或輕或重。大多數人有著部分神經症的癥狀,不過還沒有到患有神經症的地步,在認識、正視心理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防止心理問題的擴大化,擁有良好的心態,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救。

先扯幾句

《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是卡倫?霍妮的成熟之作,她是社會心理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在書中,可以看出卡倫?霍妮在試圖證明她的理論比弗洛伊德的理論更先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說明人格的混亂時,著重點在於本能(或者說一種被稱之為力比多的力量)的分析上,認為人是註定要承受痛苦的,人受死本能的支配只能在自己受苦和毀滅他人之間做出選擇;而卡倫?霍妮認同弗洛伊德學說中最基本的原理,但分析方向不同,她認為環境對人們的影響不亞於本能的影響,人類雖在本能的驅動下行動,但這種本能基本上只能被支配最多被提高,人們能夠去改變自己,可以隨著人際關係的改善發生改變,並且堅信能夠做到這一點。從這一點可看出在神經症的治療上,弗洛伊德較為悲觀,卡倫?霍妮則較為樂觀。

研究方向的分歧似曾相識,這裡如同社會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的分歧,後面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不同的分支,我們不能夠說明某個理論的對與錯,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了解釋這個世界,解釋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我們,理論在不斷進化,卡倫?霍妮也被稱為「新佛洛依伊德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也能說明理論在改進,是為了更好的解釋。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並非心理學的研究人員,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通過他們的解釋、研究能夠認識到本身問題的存在,如前文所說,這已經是一種治療。

記了些筆記

1.有衝突並不等於得了神經症,我們絕對不會缺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刻做著選擇,但我們的願望有時候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我們想要有人陪伴卻有不希望被打擾,再比如我們必須要做的事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做的事。

2.作者將個體分為三種類型:順從型、對抗型和疏離型。

順從型人格:明顯的表現出對喜歡和讚揚的需求,體現出所有「親近他人」的特點,他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夠控制他,也能幫助他判斷對和錯,還能讓他生活中的所有希望都得到滿足的夥伴」,這些需求的核心其實都是心中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

對抗型人格:覺得所有人都敵視他,就算髮現人並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也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在他看來,世界就是一個角斗場,想要生活其中就要明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因此他才產生了自己的需求。

疏離型人格:過分遠離人群中的人身上的顯著和特別的表現,不想與任何人靠的太近,對自己認知不清,對於自己愛的、恨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都沒辦法聯繫。

3.神經症患者會不斷失去與他人的聯繫,與世界的聯繫,最終失去和自己的聯繫。

4.理想化形象:與弗洛伊德所談論的「超我」類似。患者喜歡什麼,他所創造的理想化形象就能夠提供什麼,並且無限放大,通過這些假象獲得優越感。「優越」的實際內涵是將不具備或者心在未體現出來的品質當成自己所擁有的品質,因為是假象,患者的這種優越感極為脆弱,所以迫切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

這裡書中區分了理想化形象和真正理想的區別,希望不要誤解:

理想化形象是一種永遠無法達成的目標,它是靜止的,是一個人們所膜拜的沒有生命力的石偶泥胎。而真正的理想具有能動性,它能刺激人們去接近它,在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真正的理想引導人謙遜,理想化形象讓人自高自大。理想化形象要麼讓人否認自己的缺點,要麼讓人過分譴責自己的缺點,所以它只會成為實現理想的障礙。

5.外化作用: 患者將內在的變化過程感受為發生在自身之外,於是篤信是這些外在的因素導致了自己的麻煩。

6.投射作用:把自己不喜歡的傾向或品質視為他人身上存在的東西,如偽善、卑微、支配、背叛、野心等,假如自己身上存在這類傾向,便懷疑他人身上也有。

7.盲區作用能夠讓患者意識不到自己的內在衝突,如區隔化,讓一個局域所發生的事情與另一個局域所發生的事情隔絕開來,我們對做某件事的渴望程度,決定了我們對這件事的無視程度,說白了就是我們很不願意看到內在的矛盾。

7.畏懼:人們害怕自己是個虛偽的人,這種害怕通常都涉及某個客觀事實,但虛偽具體所指的事實,往往和他自認為的那一個並不一致。患者除了懼怕改變本身外,還懼怕因改變帶來的更糟糕的局面。他害怕理想化形象破滅後,變成自己最厭惡的那種模樣;他害怕分析會讓他體無完膚,變得一無是處;他害怕變得像其他人那樣庸俗;他害怕任何未知的東西;他害怕現有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遭到損害;最後,他還害怕不能改變。

8.人格衰竭:如果有未解決的衝突會表現出三種紊亂失調的癥狀,這三種癥狀都能夠歐導致精力的消耗或錯誤的應用。第一種是猶豫不決,這類人都會下意識地避免做選擇,所以儘管有時候明顯猶豫不決,可自身卻察覺不到。第二種是普遍的低效率,患者對任何事情都會花費超乎正常所需的精力,身上隱藏的矛盾傾向越多,他的壓力就越大,生活成本就越高。第三種是普遍的怠情,患者被自己的毛病拖累得苦不堪言,而且也經常責怪自己太懶惰,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懶惰,這根本不是發自真心的自省。相反,他們對任何努力都很排斥,而且他們能意識到這種排斥,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將其合理化。他們把自己視為出主意的智囊,至於具體工作,那是別人需要完成的。對努力的抗拒,發展到一定程度變為恐懼,即害怕努力的結果有害無益。神經症性質的怠惰,意味著主動性和行動能力的癱瘓。嚴重的自我疏離,以及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是導致這種癥狀的主要原因。

9.內心分裂的人不可能做到完全正常,將產生很多不實的現象,如:不實的愛、不實的善良、不實的學識和興趣、不實的公證和真誠、不實的痛苦、無意識的驕傲等。

10.神經症患者通常使用三種手段來避免承認自己的問題,以及承認受苦源於內心衝突的事實。三種手段分別為:外化、視而不見、否認受苦的真正原因。

11.無法成為我們自己是一切絕望的根源——索倫·克爾凱郭爾在《致命疾病》

12.施虐者把受虐者調教成自己的傀儡,但他從不認為自己該為此負責,而是反過來埋怨對方太過依賴他。

13.施虐者固然有破壞傾向,這一點毋庸置疑,可是當我們理解了它們後就會明白,實際上,這些表面上有失人性的行為,只是一個承受著巨大痛苦的人用來將自己藏起來的屏障。這種觀點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了通過分析影響這個人的希望。我們已經知道,他是一個被生活擊垮的人,因此一邊在絕望之中掙扎,一邊努力尋求補償。

14.如何解決神經症衝突:從人格中產生這些衝突的因素入手,這是釜底抽薪之策。分析師想要有效應對患者的基本衝突,就必須先了解,患者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應對他自身的衝突,以及達到了什麼樣的效果,之後再處理衝突本身。

寫在後面

對於我們自身(並非神經症患者)而言,也需要了解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是我們自己的分析師,發現自己衝突最深層次的需求,在分析、認識的過程中可可以使我們從參與者變為旁觀者,對於衝突的解決將有著很大的幫助,從而避免心理問題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實現內心真正的獨立。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認識我們內心的衝突呢,我想這本書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書中引用了麥克馬雷對愛的定義,也送給大家:

愛是什麼?麥克馬雷說:「一段關係,代表著一種目的。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彼此聯繫在了一起,這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因為人類天生就有與他人分享經歷的願望。我們向對方敞開心靈,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合二為一的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快樂,滿足彼此的心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amanyang 的精彩文章:

TAG:iaman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