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統國畫的出路:筆墨意韻該如何革新?

傳統國畫的出路:筆墨意韻該如何革新?

黃賓虹 花卉

黃賓虹曾指出:

「變易人間閱滄海,不變民族性特殊。」

如何用現代的語言解讀明白中國畫的內部結構和筆墨意韻?中國畫究竟能給架上繪畫面臨的困境提供什麼啟示?

傳統中國畫又該如何革新呢?

潘天壽 禿頭僧圖

「變中不變」的核心基因

20世紀以來,在中西繪畫並存的歷史條件下,不同取向的畫家,不管是要更多的融合西法,還是要將傳統出新,在吸收融合西方畫法之長上,幾乎沒有任何爭議。

但是,重視中國畫民族文化價值和獨特語言方式的有識之士卻主張「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即中國畫可以吸收西畫元素為己有,但必須體現民族本色。

潘天壽就是「拉開距離說」的代表。

如何理解中國畫「變中不變」的民族本色,不僅是發展中國畫的核心問題,而且關係到未來中國畫的理論和實踐,也是現代中國美術。

潘天壽 靈岩澗一角

水墨如何發展

筆墨是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在中國畫趨向多元的當下,仍是如此。

作為傳遞繪畫內涵的媒介手段、表達方式,筆墨凝聚著中國文化獨有的氣質與性格,但這種繪畫語言很難被西方人感知和理解。

有人提出,水墨畫的現代化必須回到「純材料」,即把「現代水墨」看成無國界、無民族文化特性、無縱向傳承與橫向聯繫的純材料性藝術,「這種主張大抵出自放棄傳統以換取與西方同步、取得西方認可的動機,是『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觀念的產物。」

傳統筆墨的韻味:

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認為,問題並不在於媒材,而在於筆墨形式和意蘊,所以應該抓住「力感」和「韻味」這兩個筆墨相對恆定的因素。

傳統畫論總結出筆墨「力感」和「韻味」的產生方法與品評標準,如「一波三折」「力透紙背」「剛柔得中」「渾厚華滋」「平、留、圓、重、變」等等,因此在鑒賞書畫的過程中,也可以從把握「力感」與「韻味」的角度加以批評和研究。

齊白石貝葉蟬

意象造型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個被齊白石一語道破的中國畫意象造型原則,妙在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智慧,其具象的因素,在於把握對象的生命與特質;其抽象因素,是造型圖式的符號化與程式化的趨向。

除了意象造型,中國畫的構成還涉及空間問題。

而進一步地認識中國畫的空間問題仍需聯繫筆墨,因為筆墨是實現寫意精神的關鍵,一般要實現三種功能:

一是以「意象造型」的觀念描繪對象。

二是用「情隨筆轉」的書法意識「寫心」。

三是表達相對獨立的筆墨美。

倪瓚 竹枝圖卷

三種功能的實現都離不開『骨法用筆』和『水暈墨章』,而筆墨二者的關鍵在筆,不能離開『筆蹤』。

有規範才能有效地承傳。程式有著很高的穩定性,但也會隨著創作客體與主體的變化而變化,如果被固化、被反覆無新意的重複,就會失去活力。但把筆墨程式等同於「舊趣味」而輕易拋棄,則會導致筆墨和水墨畫本性的迷失。

潘天壽 煙雨蛙聲圖軸

革新:分離與回歸

年輕人現在更多的追求圖式、圖像構成以及畫面的視覺圖像效果,而忽視筆墨技巧、筆墨語言韻味的現況,對於當下中國畫家對筆墨的把握與認知,這樣是不全面的。

對於革新,有人概括為兩種傾向:分離傾向與回歸傾向。

分離,意味著淡化、離開以至放棄筆墨語言;回歸,意味著回到甚至堅守筆墨語言。

革新探索在觀念、材料、題材、風格諸多方面促進了分離傾向,但博物館、美術館的激增,收藏拍賣的活躍,則提供了重新認識筆墨的條件。美術史論研究的繁榮,也不斷改變著人們對傳統藝術的認識。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不以審美為基礎的投資收藏,就是耍流氓!
書畫收藏五大關鍵,多讀書,少上當!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