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讓子彈飛》與《阿Q正傳》的歷史重合

《讓子彈飛》與《阿Q正傳》的歷史重合

原標題:《讓子彈飛》與《阿Q正傳》的歷史重合



讓子彈飛海報


《讓子彈飛》與《阿q正傳》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我們試著把這裡面相似之處例舉出來,看看他們在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01故事背景與主題

在《阿q正傳》第七章裡面魯迅交代了時間背景為: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開始,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宣統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退位。九月十四日的時候必定是辛亥革命已經較深入人心,但清帝仍未退位。


《讓子彈飛》電影開頭時間便告知——北洋年間,南洋某國。北洋時期即1912年——1928年。葛優演的馬縣長,在剛進鵝城不久就說:「晚了!前幾任縣長已經把鵝城的稅,收到90年後了,也就是西曆二零一零年了。」由此可以推測時間發生在1920年左右。


兩個故事一個發生辛亥革命打響之際,一個是辛亥革命十年後的北洋時期,但主題都是在講一個關於革命的故事



「窮人」對毆打的態度


02革命變革之前底層的無產階級


《阿Q正傳》里的阿Q與《讓子彈飛》裡面的全都打著赤膊的窮人都是底層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幾乎一無所有。阿Q一個沒有錢,沒有個人住所,沒有姓氏,沒有愛,最後連生命也沒有的人。而《讓子彈飛》裡面的窮人最一目了然的各個沒有衣服。這實在是象徵意義,連衣服都沒有,那還能有什麼呢?


為什麼他們沒有呢?阿Q曾經賭博贏了錢,但是被人用手段搶了去,阿q是不能有錢的。有錢被人搶了,但是你還無憑無據,不能找任何人去申述。《讓子彈飛》裡面的窮人也不能有錢,張牧之給窮人發了錢,但是立馬被黃四郎收走了。要是沒有張牧之,一百年也找不到人可以申述。愛的權利沒有保障,當阿Q沒有對吳媽表達「愛意」的之後。他的一切都被趙太爺剝奪了,還賠的傾家蕩產。《讓子彈飛》當中窮人在接到錢以後,窮人中的一位立刻就被玷污了。這背後有一張權利的網,網住了國家幾千年的公平。



嚴順開先生飾演的阿Q

當然阿Q和窮人對待壓迫的態度是什麼呢?小說和電影大抵相類似的:對待同階級的人落井下石,以及對壓迫者的敢怒不敢言


影片第18分鐘開始,賣涼粉的因為躲閃冤鼓撞到了黃四郎的團練教頭,團練教頭把他當成球踢。那些窮人呢?在幹嘛?跳著,蹦著,拍手叫好。恐怖嗎?這樣怎樣的環境下的教育出來人才能對這樣的慘像拍手叫好呀。


《阿Q正傳》描寫阿Q對待革命態度如下:「這時未庄的一夥鳥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饒命!』誰聽他!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幾條么?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阿Q對待小D,王胡地態度是沒有仁義的呢。阿Q對壓迫者趙太爺是憤怒的,就如影片最後窮人探頭探腦想去殺黃四郎一樣。窮人有著對待同階級的人落井下石,以及對壓迫者的敢怒不敢言。這是為什麼呢?底層人沒有槍(權),沒有錢,沒有法制(公平),沒有學識(讀書)的社會形態造就了底層人物的性格心理的這些特點。



鐵血十八旗和新舊勢力


03革命時期的穿上新衣的舊勢力


辛亥革命打響之際,魯迅描寫了科舉制度下的秀才的:

「趙秀才消息靈,一知道革命黨已在夜間進城,便將辮子盤在頂上,一早去拜訪那歷來也不相能的錢洋鬼子。這是「咸與維新」①的時候了,所以他們便談得很投機,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約去革命。」

張牧之砍了假的黃四郎,張牧之的革命成功 。為首帶領窮人起義的是黃四郎手下的團練教頭,是剪了辮子的前清武舉人,同時還有《讓子彈飛》裡面還有那個滑稽的黃四郎的貼身管家的立刻叛變。


《 阿Q正傳》第八章不準革命裡面講

「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麼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麼——這些名目,未庄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

以上都說明所謂革命,其實是舊的勢力換了名字,換了衣裳,美起名曰:革命黨。在歷史革命的潮流之下,因為還在生存,所以這一類人做的順應潮流的行為。這裡還可以加上《白鹿原》里的白孝文。



黃四郎髮型和地雷


這裡我們要談一談黃四四郎這個人物角色。黃四郎的髮型設計和早先革命軍張牧之的髮型是一樣的「革命軍髮型」,而老湯,團練教頭即前清武舉人,還有鵝城兩大家族的財主,他們都是剪了象徵清朝辮子的「披頭士」。而開頭交代的時間是「北洋時期,南洋某國」,南洋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南洋啊。我們就可以猜測黃四郎也是個革命軍。從豆瓣網友魚非魚的影評我們可以看到影片的鐵血十八旗的紅色與黑色代表血與鐵,黃色代表炎黃子孫,九個角指禹貢九州,內外十八個圓點指當時漢族居住的內地十八省。它最早是武昌起義的旗幟。這個旗幟是插在鵝城的。而從豆瓣網友影評的文章我們了解到在「鴻門宴」上黃四郎可能去過東洋,參加過辛亥革命,還和東坡將軍打完手槍隊長張牧之見過面。而且他還有和辛亥革命第一響的地雷一模一樣唯二地雷。我們可以斷定黃四郎本來是個新勢力,但也是個新勢力裡面的舊勢力。這就是辛亥革命那個時期的真實現狀的一部分。


《讓子彈飛》裡面最後黃四郎對張牧之講:下一步有什麼打算?留在鵝城代替我?張牧之答:「我不是家禽。」我們再思考一下。革命之後,城池的新的主人是誰呢?誰應該是這個城池的真正主人呢?(留作課後思考題)



阿Q即將被砍頭


04底層阿Q的奴隸性以及希望


阿Q在被抓到衙門之後,魯迅描寫到:

「他便知道這人一定有些來歷,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的寬鬆,便跪了下去了。『站著說!不要跪!』長衫人物都吆喝說。阿Q雖然似乎懂得,但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於趁勢改為跪下了。『奴隸性!……』長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說,但也沒有叫他起來。」

無獨有偶,《讓子彈飛》第二十分鐘張牧之把團練教頭打了,窮人齊跪大呼:「青天大老爺。」張牧之馬上說不準跪,皇上沒了,沒人值得你們跪,而張牧之也不值得你們跪。但是結果聽到這話的窮人們總覺得站不住,然後又跪下了。


奴隸性,《讓子彈飛》後面還在繼續表現這個。店小二不敢反抗胡萬,伸張正義,後老六死了。而窮人收到錢,黃四郎放了馬匹,窮人就把錢還給了黃四郎。而窮人有了槍之後,張牧之要帶領他們去打黃四郎,而跟著張牧之到碉堡的只有鵝(家禽,有笑點又對比)。這些都是強權下的奴隸性。而這奴隸性如何解釋呢?我最近看到一個講習慣的例子:

研究人員對一批老鼠進行訓練,讓它們在看到燈光的時候習慣性地按壓一根槓桿,並獲得食物獎勵。接下來,研究人員會往食物里下藥而使老鼠嚴重嘔吐,或是在老鼠按壓槓桿時必經的地板上通電,使老鼠一踏上去便受到疼痛的電擊,通過這些方法來打破老鼠的習慣性行為。之後,老鼠發現食物是有毒的,地板也很危險,於是便聰明地避開。唯一的例外就是燈光——燈光刺激彷彿對這些可憐的小動物有一種神奇的吸引力,讓它們習慣性地按壓槓桿,並為此大吃苦頭。一旦習慣被觸發,即便要遭受電擊和嘔吐之苦,這些老鼠仍會走過帶電的地板或是吃下有毒的食物。

這就是習慣——幾千年的的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造成的習慣。馬克思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就是這樣。所以窮人跪了,有了槍也不敢立刻「反」。但是魯迅在《阿Q正傳》里沒有給予希望,阿Q稀里糊塗的死了。而姜文在影片給了希望(小說和影片這一點好像是姊妹篇)。張牧之打了槍之後,窮人站起來了。而有了衙門,窮人被玷污了敢反抗了。窮人有了槍之後幹探頭探腦的帶著希望去觀望了。小說與電影比較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外界條件改變,條件成熟的話窮人敢反抗,不是家禽了,革命有希望。


這裡在這一段里講希望 ,要把窮人出身的花姐,老六,還有老二老三他們加進來。他們身上有自由,未來。張牧之希望老六去留洋,而老三和花姐他們騎著自行車去了浦東(上海)。他們是革命的先行者。而老六問張牧之莫扎特在哪裡?張牧之悵然答:「他離我們很遠。」影片的張牧之也是這樣悵然的結尾的。雖然悵然,希望還是有的。



關於希望


結語:


《阿Q正傳》和《讓子彈飛》是同樣偉大的作品。電影相對小說構造的人物形象更多,更加雅俗共賞,人物主角在理想的英雄人物身上。小說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更加深刻,主角放在底層人物身上。所以故事的走向和結局不一樣。但他們都在講革命時期的民生百態,各個階層的人物在對待革命世界的態度以及階層與階層人之間的關係。姜文更是加入了對革命未來的思考。看了這麼精彩,充斥的矛盾,人性,抉擇的小說與電影,剩下的思考,收穫,評價需要讀者我們自己來細細挖掘。他們都值得一度再讀。


為姜文導演新篇預熱


參考資料


引用豆瓣溪流的影評:《姜文的王朝永遠不會到來,<>讓子彈飛>的一些引線,暗喻,野心和吹捧》


豆瓣網友魚非魚影評:《藏的越深,站的越值》


百度網友internetyl解答《阿Q正傳》的時間。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美國作家克里斯汀卡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考牛 的精彩文章:

TAG:思考牛 |